巴萨耶夫:西方恐怖之王,对抗俄罗斯10年,悬赏令3亿仅一人敢接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2 20:50 1

摘要:2006年7月10日凌晨,印古什共和国南部一条不起眼的公路上,一辆越野车突然炸成了火球。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2006年7月10日凌晨,印古什共和国南部一条不起眼的公路上,一辆越野车突然炸成了火球。

火光冲天,碎片四散。

现场一片狼藉。

谁都没想到,就在这辆车里,坐着俄罗斯政府通缉了整整十年的头号目标——沙米尔·巴萨耶夫。

他死了。

不在战场上,也不是被抓捕,而是在一场精心设计的“交易”中,被炸得尸骨无存。

这事儿在当时的国际新闻里只占了一小块儿地方,可在俄罗斯本土,却是头版大字报的重量。

有人松了口气,有人默默点了蜡烛,还有人说:“这下,那个梦魇终于过去了。

可这事儿到底是怎么发展的?一个曾经的足球少年,怎么一步步变成了“恐怖之王”?这背后,有太多细节。

那时候的苏联,正走进最后的冬天。1980年代末,经济混乱,民族矛盾激化。

车臣,作为高加索地区的一部分,早就积蓄了不满情绪。

年轻人找不到工作,生活没盼头,很多人开始琢磨:是不是该自己走一条路了。

巴萨耶夫就是在这时候冒头的。

他出生在车臣南部山区的韦杰诺,家境普通,父亲是农民,母亲是传统穆斯林妇女。

小时候成绩不差,中学毕业后当了兵,还在莫斯科上过大学——土地规划学院,后来又去了林业工程学院。

说实话,那时候谁也想不到他以后会走那条路。

他爱足球,踢得不错,还当过校队替补。

平时喜欢和中亚、高加索的朋友聚会,性格外向,挺受欢迎。

可惜学业没坚持下去。

他在莫斯科混了几年,最后成绩太差被退学,回了老家。

那会儿正值苏联解体前夜,整个国家像一口快要炸的锅。

各种政治组织纷纷冒头,民族主义、分裂主义的浪潮翻腾不止。

1991年,他“出名”了——劫持了一架从莫斯科飞往土耳其的客机,要求释放车臣政治犯。

这起事件没造成伤亡,但也让他成了新闻头条。

土耳其政府出面调停,他被“礼送”回国。

从那以后,他的名字,变得不简单了。

回到车臣,他很快找到了靠山——杜达耶夫,前苏联空军少将。

当年杜达耶夫发动政变,建立了车臣的独立政权。

巴萨耶夫成了这支新政权的“急先锋”。

紧接着,他带着一支志愿军参加了阿布哈兹战争,在那场穆斯林与格鲁吉亚政府的冲突里打出了名声,也积累了实战经验。

甚至,还在那里娶了老婆。

这支从阿布哈兹归来的武装力量,成了车臣独立政府的骨干。

1994年,车臣爆发内乱,叶利钦政府决定“动手”。

第一次车臣战争爆发。

巴萨耶夫的部队成了巷战主力。

在格罗兹尼,他们和俄军打得天昏地暗,尤其是131摩步旅那一战,俄军损失惨重。

巴萨耶夫不是光靠枪。

他懂媒体,知道如何用“震撼”制造影响。1995年,他冲进布琼诺夫斯克的一家医院,劫持1500多人做人质。

俄罗斯政府被迫谈判,给了他巨大的政治资本。

他说过一句话:“如果恐怖袭击能让他们谈判,我们就用它。

这话,当时很多人听着毛骨悚然。

但也有人在背后偷偷点头。

1996年,车臣迎来转折点。

杜达耶夫被俄军导弹击中身亡。

巴萨耶夫成了“临时总理”。

他推动车臣政府与俄罗斯签署协议,暂时实现“独立状态”。

可这时的他,已经不满足于民族主义。

他开始接触宗教极端分子,和阿拉伯世界的圣战者建立联系。

身边围着一批来自阿富汗、沙特、叙利亚的“顾问”,什么哈塔卜、乌马罗夫,全是狠角色。

1999年,巴萨耶夫带兵入侵达吉斯坦,那次行动残忍至极。

他的手下当街处决俄军士兵,拍成录像在俄罗斯传播。

那段视频,很多人一辈子都忘不了。

普京当时刚上任,马上启动第二次车臣战争。

俄军倾巢而出,这次不再手软。

车臣武装被打得节节败退。

马斯哈多夫和巴萨耶夫退入高加索山脉,活动转入地下。

可巴萨耶夫还没放弃。

他开始策划一连串恐袭。

2002年,莫斯科剧院事件。

他的手下带着“黑寡妇”武装闯入剧院,劫持800多人。

俄罗斯特种部队动用了催眠毒气,虽然成功解救了大部分人质,但也造成多人死亡。

2004年,别斯兰事件爆发。

那是一所小学。

恐怖分子劫持了上千名师生,最终导致331人死亡,其中186个是孩子。

那一刻,整个俄罗斯都怒了。

巴萨耶夫成了“全民公敌”。

中东一些原本支持车臣的国家,也开始与他划清界限。

从那以后,俄罗斯对他的追捕进入了“无限期模式”。

悬赏金额不断上升,最后定在了3亿卢布。

但没人敢接这个任务。

巴萨耶夫太谨慎,太狠,太难抓。

直到2006年,一个代号“加兹尼”的阿拉伯人出现了。

身份是军火商,背景复杂。

他接近了巴萨耶夫,取得信任,然后设下局。

7月10日凌晨,巴萨耶夫出现在印古什边境,准备交易。

车刚到,远处特工按下了引爆器。

现场没有尸体,只有残骸。

普京很快宣布了消息。

车臣方面最初否认,后来确认——“他确实死了。

那之后,巴萨耶夫的名字在俄罗斯媒体上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少。

人们开始习惯没有他的生活。

街头巷尾,也没人再提起那个“高加索之狼”。

参考资料:

袁海,《车臣匪首巴萨耶夫之死真相被披露》,《环球时报》2006年7月12日

刘中伟、唐予苑,《车臣巴萨耶夫蒸发之后》,《南方周末》2006年7月20日

John B. Dunlop, Russia Confronts Chechnya: Roots of a Separatist Conflic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Юрий Федоров, Чеченская война. Неизвестные документы, МГИМО, 2007

Mark Galeotti, The Weaponization of Everything,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22

来源:三分淡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