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4至9月,市人大常委会对《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万余名市、区、乡镇三级人大代表同步走进代表家站听取意见,在收集到的一万三千余条建议中,“部分善举未被及时发现”“好人好事反馈渠道较为单一”“激励奖励不足”排在相关类别问题
“要能有个‘好人热线’就更好了!”
今年4至9月,市人大常委会对《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万余名市、区、乡镇三级人大代表同步走进代表家站听取意见,在收集到的一万三千余条建议中,“部分善举未被及时发现”“好人好事反馈渠道较为单一”“激励奖励不足”排在相关类别问题的前三位。
《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于2020年6月施行,旨在为城市文明治理提供抓手,为首都市民规范自身行为提供遵循。五年时间过去,条例实施效果如何,多听听群众的声音,既是一次全面检验,更是一场推动全民参与的积极互动。从公共场所控烟到拒绝舌尖浪费,从好人好事宣传激励到青少年文明行为养成等等,执法检查覆盖线上线下各个领域,代表们既当“监督员”又当“宣传员”,市民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本身就是文明风尚的形象阐释。所找到的问题、收集的建议,寄托着市民群众的期许,也蕴藏着城市治理的智慧。
“人善者,人亦善之。”市民希望良行善举被更多看见,是对好人油然而生的崇敬与认可,也基于人人相善其群的价值逻辑。心理学上有一个“公正世界理论”,认为人们内心深处都希望世界公正有序。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可能是另一个人的“环境”。好人有好报,这种信念有助于个体维持心理安全感和对未来的可预测性。善不嫌小、事不怕微,大力颂扬、不吝激励,每多一份善意为人知晓,社会就多一份可感可学的“文明教材”,城市治理就多一份向心力、凝聚力。
首都北京文明有爱,北京市民向来局气仗义。在这里,从来不乏好人好事、善行义举。这些年,发现真善美、弘扬正能量的措施不断完善、持续丰富。从常态化选树“北京榜样”,到媒体与企业联合发放“正能量奖”,从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到为见义勇为者积分落户加分……一项项制度设计,持续彰显“德者有得”价值理念的深刻认同。当然,相较蓬勃涌动的社会善行,现有的发现机制仍以系统推荐、阶段性评选为主,缺乏更统一、便捷的市民报送渠道。而事实上,除了见义勇为的“高光”壮举,更多好人好事散落于生活中,常常“不太起眼”。畅通渠道、搭建平台,让市民“诉求有门”“表扬有路”,也是这座城市对善行的进一步托举。
“好人热线”,温暖的是好人,涵养的是文明。当每个市民能直接成为善行的发现者、传播者、参与者,当身边善行都能被记录、传扬、激励,善意联结更加具体化、可视化的过程,同样是播撒文明种子的过程。城市文明将于这片土地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不断夯实社会向前的醇厚力量。
来源:子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