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摘要:最近半个月,王大爷喝水特别多,但还是感觉口渴,全身无力,人也明显瘦了。昨天中午,因为吃的不合适,开始频繁腹泻,到了晚上就有点神志恍惚、胡言乱语了。家人赶紧拨打了120,将他送到了附近医院急诊科。血糖仪急查血糖显示“Hi”,超出血糖仪检测范围的上限(33.3mm
临床实例
最近半个月,王大爷喝水特别多,但还是感觉口渴,全身无力,人也明显瘦了。昨天中午,因为吃的不合适,开始频繁腹泻,到了晚上就有点神志恍惚、胡言乱语了。家人赶紧拨打了120,将他送到了附近医院急诊科。血糖仪急查血糖显示“Hi”,超出血糖仪检测范围的上限(33.3mmol/L)。
血生化及尿酮体检查:
钠167mmol/L;氯125mmol/L;钾4.2mmol/L;血糖52.0mmol/L;血浆有效渗透压为384mmol/L。
尿酮体:阴性。
体格检查:血压90/30mmHg;脉搏120次/分;呼吸急促,同时发现有眼球凹陷、皮肤皱缩等脱水体征。
诊断为“高血糖高渗综合征(HHS)”。
经过积极抢救,患者最终转危为安。事后医生告诉他:HHS多见于老年糖尿病患者,但一些既往无糖尿病史的老年人也会得。有的老年人可能患有糖尿病而不自知,正因为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缺乏这方面的警惕性,拉肚子后脱水,引起血糖急剧升高,才导致了这样的险情。
HHS是糖尿病的三大急性并发症之一[另外两种分别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和糖尿病乳酸酸中毒],临床以严重高血糖而无明显酸中毒、高血浆渗透压、严重脱水和意识障碍为主要特征。以往命名为“高渗性非酮症型糖尿病昏迷(HNDC)”似有不妥,尽管大多数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精神症状,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发生昏迷,故现改称为“HHS”。HHS多发生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尽管本病临床比较少见,但病死率高达20%,几乎是DKA的10倍,故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二、HHS常见的诱因向上滑动阅览
1)各种应激因素:如感染、急性心梗、脑血管意外、消化道出血、急性胰腺炎、外伤、手术、中暑等。其中,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是HHS最常见的诱因。2)水分摄入不足:水分摄入不足也是诱发HHS的重要原因,这在渴觉中枢不敏感的老年人、卧床患者、昏迷患者当中比较常见。3)失水过多:如高热、严重呕吐及腹泻、大面积烧伤、脱水治疗、透析治疗等,导致患者失水过多及脱水。4)摄入和输注高糖:大量饮用含糖饮料或进食高糖食物;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者误输入大量葡萄糖液;完全性静脉高营养;使用含糖溶液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等,均可导致血糖显著升高。三、早期识别HHS本病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接近一半的HHS患者发病前无糖尿病史或仅有轻微的糖尿病症状。患者早期一般表现为“三多一少”症状进行性加重,之后逐渐出现明显的脱水体征(如皮肤及口舌黏膜干燥、眼球内陷、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及意识改变(如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嗜睡、神智不清甚至昏迷),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肢体抽搐、偏瘫、偏盲、失语等局灶性中枢神经受损的症状表现。早期识别HHS,关键要抓住两点:一是脱水,因为HHS患者失水较多,患者口渴、多饮及体重下降等表现比较明显;二是神志改变,患者会出现精神萎靡、嗜睡,甚至昏迷等现象。
HHS的诊断依据是:
①患者(尤其是老年人)有明显的脱水和意识障碍;②血糖≥33.3mmol/L(600mg/dl),尿糖(++++);③血浆有效渗透压≥320mOsm/L,血钠>155mmol/L;(注:血浆有效渗透压(mOsm/L)=(K+Na+)×2+血糖(mmol/L),正常值为280~300mOsm/L)④血酮正常或略高,尿酮体阴性或弱阳性;⑤最后,要排除其它引起意识改变的因素:如脑卒中、毒物中毒、酒精或药物影响等。其中,显著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和低酮水平是本病的三大主要特征。注:为了避免漏误诊,尽早明确诊断,对于每位以不明原因意识障碍、脱水、低血压、休克等前来就诊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无论既往有无糖尿病史,均应检查血糖、电解质、尿素氮等计算渗透压,以排除本病。1HHS与DKA鉴别1)易患人群不同:DKA多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儿童,而HHS多见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2)高血糖程度不同:HHS患者血糖≥33.3mmol/L,DKA患者血糖≥16.9mmol/L,但很少超过33.3mmol/L;3)血浆渗透压水平不同:HHS患者血浆有效渗透压≥320mOsm/L,DKA患者血浆渗透压多正常;4)酮体水平不同:HHS患者尿酮体呈阴性或弱阳性,DKA患者尿酮体呈强阳性;5)临床表现不同:DKA患者往往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道症状比较突出、有Kussmaul深大呼吸等酸中毒表现,而HHS患者往往有明显脱水症状(如皮肤干燥、眼球凹陷、血压下降、脉搏细数等),无酮症酸中毒样的深大呼吸。2HHS与急性脑卒中鉴别有些严重脱水的HHS患者可能会出现偏瘫、失语,甚至全身抽搐等等,容易被误诊为急性脑卒中,应注意鉴别。脑卒中患者血糖多正常或轻度应激性升高,糖化血红蛋白(HbA1c)正常,血钠及血渗透压多正常,颅脑CT可见阳性病灶;而HHS患者血糖、血钠及血浆渗透压均显著升高,颅脑CT无阳性发现,可供鉴别。六、HHS的救治要点HHS患者的突出问题是脱水及高渗状态,这也是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如低血压休克、肾衰、血管栓塞等)及急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当务之急是快速补液、恢复血容量、纠正高渗状态,当然,还包括其他一些治疗措施,如控制血糖、纠正电解质紊乱、抗感染等等。具体措施如下:向上滑动阅览
1快速、足量补液HHS比DKA脱水更加严重,快速、足量静脉补液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此外,血容量充足了,葡萄糖就可以随尿排出,这样还有助于降低血糖。补液量不足或太慢均会影响患者预后。临床上有些患者就是由于早期(前2~4小时)补液量不足,导致严重脑细胞脱水或持续休克而死亡。(1)补液量HHS比DKA脱水更加严重,患者补液总量可按患者体重的10~12%估算,或按下列公式计算患者失水量,患者失水量(L)=[患者血浆渗透压(mmol/L)-300]×体重(kg)×0.6/300(正常血浆渗透压)。补液要注意个体化。脱水轻的患者可以少补点,脱水重的多补点。HHS患者大多为老年人,往往同时合并心肾功能不全,对这类患者如果补液过多、过快,很容易诱发心衰、肺水肿或脑水肿,故应在监测中心静脉压的情况下,适当控制补液量和补液速度。(2)补液种类通常先补等渗液(0.9%生理盐水),优点是有利于恢复血容量,防止因血渗透压下降过快导致脑水肿,而且不会引起溶血。若收缩压<80mmHg或有休克时,除了开始就补等渗液外,应间断输血浆或全血。但若血钠>150mmol/L,可一开始就补充低渗液(0.45%盐水)。注意:输入过量的低渗液有诱发脑水肿、低血容量休克和溶血的危险,必须慎重。(3)补液速度补液应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第1小时输1000~1500ml;●第2小时输1000ml;●第3~5小时:500~1000ml/小时;●第6~12小时:250~500ml/小时。尽量在24~36小时内将液体补足。(4)补液途径可以使用静脉输注或使用胃管灌注。胃管每4小时注入温开水300~400ml,意识清醒后可改口服,这样以减轻患者心脏的负担,这对于老年人,尤其是合并心脏病的患者尤为重要。2小剂量胰岛素治疗,适时切换液体HHS与DKA的治疗原则基本相同,但HHS患者所需胰岛素的量比DKA患者要少。静脉推注5~10U短效(或速效)胰岛素后,按每小时4~8U(或每小时每公斤体重0.05~0.1U)速度持续静滴短效胰岛素,使血糖缓慢下降,以每小时下降3.3~5.6mmol/L(60~100mg/dl)为宜,以免因血糖下降过快引起脑水肿,诱发或加重神经精神症状。当血糖降至16.7mmol/L时,将生理盐水换成5%葡萄糖注射液(若此时血钠低于正常值,可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按2~4g葡萄糖:1U胰岛素的比例加入胰岛素静滴,使血糖维持在8~10mmol/L,直到患者可以进食,改为皮下注射胰岛素,部分患者之后可以改为口服降糖药治疗。注意:由于患者明显脱水、周围循环欠佳,皮下注射胰岛素不能维持血中胰岛素浓度的稳定,而且循环恢复后,大量胰岛素吸收入血,还会引起低血糖。因此,这种患者在早期抢救阶段,主张静脉点滴胰岛素,不建议皮下注射胰岛素。3纠正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等)HHS患者因为经尿液排出大量钾、钠、氯,因此,电解质失衡主要是失钾、失钠,在大量输注生理盐水后,血钠失衡多已得到纠正,因此,关键是要纠正低血钾。原则上见尿补钾(尿量>40ml/h为见尿的标准),如果患者开始阶段无尿,化验血钾>6.0mmol/L可暂缓补钾。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血钾正常的HHS患者也需要补钾,这是因为胰岛素治疗会使患者血钾进一步下降(由血液向细胞内转移),当然,也要注意防止高钾血症,对肾功能不全和尿少者尤应注意,我们可以通过检测血钾和心电图检查监测血钾水平。4去除诱因,治疗并发症包括控制感染、停用可引起血糖升高及高渗状态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等。如果患者血液存在高凝状态,或有血栓产生,则要考虑进行抗凝治疗。HHS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无论有无糖尿病史的老年人都需要提高警惕。
为了预防HHS的发生,糖尿病患者须注意什么呢?
来源:医学界检验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