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摘要:2025年5月25日,由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主办的“肺癌规范诊疗中外交流合作项目”第五期线下区域会(以下统称“会议”)在福建省福州市顺利召开。会议由福建省肿瘤医院黄诚教授和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叶峰主任担任会议主席,福建省肿瘤医院徐海鹏教授担任执行主席,并邀请
专家齐聚福州,共话晚期肺癌前沿进展,探讨临床诊疗新范式
2025年5月25日,由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主办的“肺癌规范诊疗中外交流合作项目”第五期线下区域会(以下统称“会议”)在福建省福州市顺利召开。会议由福建省肿瘤医院黄诚教授和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叶峰主任担任会议主席,福建省肿瘤医院徐海鹏教授担任执行主席,并邀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张雪梅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马军主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赵佳教授、泉州市第一医院李晓峰主任、莆田九十五医院陈聪主任、福建省肿瘤医院胡卉华教授、龙岩市第一医院童远和主任、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卿教授、福建省肿瘤医院张龙凤教授、泉州市第一医院林艺坚教授、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陈巧教授、莆田市第一医院林国勇主任和南平市第一医院邹立教授等国内肺癌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肺癌临床诊疗最新进展、国际前沿科研成果等展开交流,为临床实践提供重要指导。
靶向和免疫治疗模式引领肺癌临床诊疗前沿进展
张雪梅主任分享了《长存可及—NSCLC靶向治疗全病程长生存(OS)的思辨与未来》的主题报告。她指出FLAURA研究中第三代EGFR-TKI首次取得的长达38.6个月的OS数据,开启了靶向治疗长生存时代,并成为了NSCLC晚期一线治疗的优选。同时,FLAURA2研究进一步证实第三代EGFR-TKI联合化疗显著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HR=0.62),并被CSCO指南纳入I级推荐;此外新型ADC药物在NSCLC领域也展现出良好疗效,但仍需关注其不良反应。最后,她强调多元化治疗策略和临床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对新药研发和治疗策略优化的期望,期待未来为肺癌患者带来更长的、更高质量的生存获益。
马军主任聚焦了今年欧洲肺癌大会(ELCC)和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上的NSCLC靶向治疗的最新临床进展。他表示LAURA研究中第三代EGFR-TKI治疗组患者的mPFS为39.1个月,显著优于对照组的5.6个月;并且ORR、DoR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也有显著获益。而中国真实世界研究中第三代EGFR-TKI组PFS长达19.4个月,OS为40.5个月,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获益,进一步夯实了其一线治疗标准地位。此外还探讨了选择性MET抑制剂和第三代EGFR-TKI药物的联合治疗策略,其III期临床研究将进一步验证这些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肺癌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赵佳教授则围绕2025年肺癌免疫治疗新进展及思考为主题,分享了免疫治疗在各期肺癌中的实践进展。她指出从可切除III期NSCLC的"夹心饼模式"到局限期SCLC的巩固治疗,再到晚期一线方案,免疫治疗不断刷新生存纪录,为肺癌全病程管理带来革命性进展。同时,肿瘤mRNA疫苗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具体使用还需要更多临床研究探索。在局晚期治疗中,面对多样化的治疗选择,如何科学的排兵布阵是临床亟待考虑的问题。
多学科共讨肺癌患者长生存综合诊疗发展方向
陈聪主任、胡卉华教授、童远和主任和吴卿教授就EGFR突变肺癌患者OS获益的决定因素以及肺癌前沿进展与OS突破两大议题展开交流。陈聪主任指出无论是全身治疗还是局部治疗,患者的OS获益是最终目标。同时,强调了第三代EGFR-TKI一线治疗中OS获益优势,并表示多学科讨论和个性化方案是实现患者最大获益的重要策略。胡卉华教授分析了第三代EGFR-TKI带来的显著PFS获益,特别是在脑转移、L858突变以及肿瘤高负荷人群中的获益,但也指出联合化疗导致毒性增加,可能影响临床应用,提出个体化调整化疗剂量的可能性。同时强调了未来ctDNA和MRD检测技术对辅助治疗决策的重要性。童远和主任强调了放疗与药物治疗的联合治疗策略的重要性,指出立体定向放疗的疗效优于常规放疗,但是放疗时间、放疗位置以及如何与药物联合使用仍需要更多研究探索,以期通过有效联合进一步提升患者生存获益。吴卿教授分析了影响EGFR突变NSCLC患者OS的多维度因素,指出对于晚期一线治疗,PFS延长、有效控制新发脑转移的发生和进展对延长OS至关重要,以及对于驱动基因突变的肺癌患者,明确进展后耐药机制也是延长OS的关键环节。
EGFR敏感突变晚期NSCLC临床诊疗实践新突破
张龙凤教授分享了《EGFR敏感突变阳性晚期NSCLC脑转移诊治新思路》的主题报告。她指出第三代EGFR-TKI基于优异的血脑屏障穿透能力、OS获益以及良好的控制脑转移病灶和预防新发脑转移病灶的作用,目前已成为国内外指南推荐的NSCLC脑转移治疗的优选方案;同时,第三代EGFR-TKI颠覆了传统放疗介入时机,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渗透性较高的TKI药物延迟放疗时机在不会影响疗效的同时,也避免了患者的过度治疗负担。
林艺坚教授分享了《从一个病例引发的关于EGFR敏感突变阳性晚期NSCLC同病异治的思考》的主题报告。他强调第三代EGFR-TKI相较于一代和二代TKI药物,在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方面有获益优势,特别是在EGFR 19缺失突变患者中表现更明显。同时探讨了L858和19缺失突变亚型治疗策略的差异性,并指出基因环境可能是导致这种差异化的重要原因。
陈巧教授、林国勇主任和邹立教授就TKI药物在延缓脑转移和延长总生存的作用以及靶向治疗如何给优势人群带来长生存获益两大议题进行展开。陈巧教授表示第三代EGFR-TKI药物因卓越的血脑屏障穿透力,以及FLAURA2研究中第三代EGFR-TKI联合化疗将颅内CR率提高到59%,为EGFR阳性晚期NSCLC患者提供了推迟化疗的治疗新策略,同时表示随着精准个体化治疗的不断推进,未来如何精准筛选联合治疗的获益优势人群是重要探索方向。林国勇主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补充,第三代EGFR-TKI联合化疗方案使脑转移患者的PFS突破至24.9个月,同时指出在第三代EGFR-TKI联合放疗的病程过程中,干预时机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期待未来更多的联合治疗方案或者靶向治疗模式在脑转移领域的应用,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获益。邹立教授则讨论了EGFR 19缺失突变和L858突变的区别,并特别指出19缺失突变具有异质性及其缺失的位点不同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对于第三代EGFR-TKI治疗后缓慢进展患者,提出可采用局部放疗或安罗替尼联合方案,以平衡耐药控制与患者耐受性。
会议总结
最后,黄诚教授和叶峰主任做了会议总结。叶峰主任指出尽管临床试验数据丰富,但临床决策并非只依赖于单一阳性结果,应综合平衡疗效、耐受性与长期管理,以个体化治疗为核心理念,推动规范诊疗的精准落地,为肺癌领域发展提供重要实践指导。黄诚教授则强调了对于晚期患者,在精准治疗基础上联合多种治疗策略和全程MDT管理以提升疗效的重要性;同时也呼吁持续关注ASCO等国际大会数据,以提升肺癌患者总生存期为终极目标,推动研究成果向临床实践转化。
* 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来源:医学界影像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