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0日,“全球视野中的民族形式——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美术的转型”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美术学院举办。来自全国多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深入研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美术在全球语境下的本土化实践与理论建构,以及民族形式的生成、发展与影响。
新重庆-重庆日报 首席记者 韩毅
9月20日,“全球视野中的民族形式——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美术的转型”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美术学院举办。来自全国多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深入研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美术在全球语境下的本土化实践与理论建构,以及民族形式的生成、发展与影响。
研讨会现场。受访者供图
本次研讨会由四川美术学院主办,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和西部艺术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共同承办。
研讨会上,专家发表精彩演讲。 受访者供图
研讨会重点围绕四大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在第一场“形式媒介与民族语言”主题研讨中,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的郝斌探讨了古元延安时期木刻“剔黑成白”的创作逻辑与思想转型;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的周邓燕讨论了影片《南泥湾》如何将新闻电影、纪录片、图片摄影三种影像生产形式合而为一,生成新的影像报道类型;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的丁澜翔分析了新连环图画借由连环木刻作为中介,融合大众文艺综合形态的诞生过程;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研究中心的黄碧赫梳理了套色木刻与连环木刻两条木刻民族化路径,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的演变历程;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的黄致茗分析了李桦在民族版画传统与欧洲德国表现主义之间的风格探索。
在第二场“视觉重构与民族认同”主题研讨中,四川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黄云妍分析了连环画《小二黑结婚》创作变迁中图文互动的趣味生产机制转变;广州美术学院图像与历史高等研究院的陈旭梳理了古元木刻视觉空间中景深与平面性的辩证空间背后的民族性维度;湖南科技大学齐白石艺术学院的陈雅婧讨论了抗战时期连环画的英雄叙事与民族形式的探索。
在第三场“理论争鸣与观念建构”主题研讨中,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的闫爱华分析了张安治在民族形式论争中的主要观点及其本人在艺术创作中对民族形式的探索;四川美术学院的李庚坤通过对“屈原”形象文艺作品的分析,讨论了20世纪40年代初期重庆地区知识分子对“民族形式”的多元理解。
在第四场“跨文化传播与民族形象”主题研讨中,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的郑锦濠以图像和文献记录作为新依据,探讨了欧洲视野下的刘海粟及其欧洲巡展背后的民族性现象;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的龙嫣然以纽约举办的中国艺术展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抗战时期中国艺术如何通过民族形式,在国际语境中塑造国家形象;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的刘棒从传播路径入手,梳理了《船夫曲》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轨迹、视听意象与其民族化过程等。
“此次学术盛会通过历史与当下的对话,重新激活民族形式这一经典命题的当代意义,突破现有局限,推动其理论内涵与历史逻辑的深化阐释,为中国现代美术研究注入了新的学术活力。”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焦兴涛表示。
来源:新重庆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