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为展现邗江教师躬耕教坛的坚守与专业成长的感悟,激发教育同仁的职业热忱,围绕“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主题,特别推出“从‘心’看见自己・我的教育答卷——2025年邗江教师自述专题宣传”专栏,由教师以第一人称视角,用真实
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为展现邗江教师躬耕教坛的坚守与专业成长的感悟,激发教育同仁的职业热忱,围绕“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主题,特别推出“从‘心’看见自己・我的教育答卷——2025年邗江教师自述专题宣传”专栏,由教师以第一人称视角,用真实笔触分享他们教育理念的沉淀、课堂创新的探索、直面挑战的坚持,呈现“四有”好老师践行教育初心的生动历程。
TEACHER'S DAY
六年前的秋天,我背着简单的行囊,乘坐颠簸的15路班车来到邗江区最北边的公道初级中学报到。车窗外,金黄的稻田一望无际,白墙黑瓦的村舍点缀其间,偶尔可见佝偻着腰在田间劳作的身影。这就是我教育生涯开始的地方,也将成为我一直割舍不下的热土。
我书房的抽屉里,珍藏着一份泛黄的成绩单——不是学生的,而是我初登讲台时的“教学成绩”:平均分年级倒数第一,十七个学生不及格。每当夜深人静,我总会取出这张薄纸,指尖划过那些刺眼的数字,恍然又回到六年前那个燥热的九月午后。
初遇:从迷茫到坚定
公道初级中学坐落在邵伯湖畔,起初只有两排大楼和一排简陋的校舍,操场上的国旗在秋风中猎猎作响。老校长用长满老茧的手紧握着我说:“小岳老师,你好呀!咱们学校已经好久没进年轻的英语老师了。”
最初的几个月,我每天都在挣扎中度过。那时我刚研究生毕业,怀揣着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的教育理想,坚信只要用爱浇灌,每朵花都会绽放。我精心设计互动课堂,用游戏化教学激发兴趣,拒绝题海战术。直到期中考试给我当头一棒。最刺痛我的是,课后留下补课的小男孩抬头问我:“老师,是不是我太笨了?”他眼里的光一点点暗下去,像被乌云吞没的星星。
那天下班后,我对着空荡荡的教室坐了很久。理想主义的热忱被现实击得粉碎,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选错了职业。直到翻到教育学笔记上教授的一句话:“教育是静水流深的过程,既要静水般的温柔包容,也要深流般的专业力量。”我突然明白——爱是教育的起点,但不是全部。
突破:在困境中寻找光亮
农村教育的特殊性很快显现出来。孩子们大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由祖辈照看。学习基础薄弱,家庭教育缺失,这些都给教学带来巨大挑战。
真正的转折来自一次家访。班里最沉默的男孩,原来父母常年在外,自己独自居住,每天回家还要自己准备饭食。因为独自生活,他早上总是不能按时起床,经常睡过到校时间。对此,我没有简单批评,而是积极想好对策。我每天起床时会打电话提醒他按时起床;在校期间会留出时间辅导功课。那一刻我理解了,教育不是发生在真空中的,每个孩子都带着自己的整个世界来到教室。我需要的不是放弃理想,而是让理想扎根在真实的土壤里。
创新:因地制宜地教学探索
农村学校的资源有限,但这反而激发了我的创新热情。我想出了一系列适合农村学生的英语教学方法。比如,借助学生们所熟悉的农田环境,学习各种农作物的英文名称,用英语描述农耕活动。学生们兴奋地发现,原来“rice seedling”(稻秧)、“wheat ear”(麦穗)这些词汇就在他们身边。
从此,我的教育实践开始了双向奔赴:一方面坚守“静水”的温柔,每天用空余时与学生写“心情日记”,在操场边听他们讲烦恼;另一方面追求“深流”的专业,把教案细化到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习困难生设计阶梯式任务。我向老教师请教课堂管理技巧,自费学习教育心理学,把游戏机制转化为有效的激励系统。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倾听——不仅用耳朵,更用心灵去听懂孩子们无声的呼喊。
坚守:爱是最好的教育
这些年,我教过天赋异禀的孩子,也教过被认为“无可救药”的学生。最让我自豪的,不是培养了多少高分考生,而是那个曾经想辍学的女孩最终考入高中,那个自闭倾向的男孩如今在与同学相处中自放光芒。教育是播种的事业,我们往往看不到果实成熟的模样,但仍要坚信每颗种子都有破土而出的力量。
如今我也成了年轻教师口中的“前辈”。每当他们为挫折沮丧时,我会拿出那张泛黄的成绩单,分享我的失败与成长。我告诉他们:教育的智慧在于平衡,既要仰望星空的理想主义,也要脚踏实地的专业精神;既要尊重每个生命的独特性,也要相信共性的成长规律。这份平衡,需要我们用整个职业生涯去实践。
最近整理资料时,又翻到学生们写给我的卡片。其中一张印着各色歪歪扭扭的手印,下面写着:“老师,你是第一个发现我们会发光的人。”我忽然泪流满面。回首六年讲台岁月,究竟是我教育了孩子,还是孩子教育了我?是他们让我理解,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不是灌输,而是点燃。
收获:在耕耘中见证成长
六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的青涩教师已逐渐成熟,也见证了公道初级中学的巨大变化:校舍翻新了,多媒体教室建起来了,青年教师也多起来了。但不变的,是那份对农村教育事业的赤子之心。
最让我自豪的不是获得的各类荣誉,而是看到我的第一批学生走出农村,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他们中有人考入名校,有人选择未来学医,还有人考入师范,想像我一样回到农村任教。每逢教师节,是我最幸福的时刻——曾经的学生从高中回来看我,讲述他们的故事与困惑。这些故事串联起来,就是我的教育人生最丰厚的答卷。
静水流深。水静,方能映照万象,流深,才能润泽万物。这份教育答卷,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最终分数,只有日复一日的耕耘与守望。而我知道,当每个孩子都发现自己会发光时,便是这张答卷最美的批注——用生命影响生命,以心灵唤醒心灵,这或许就是教育最本质的诗意与浪漫。
在邗江的六年,我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一份教育答卷。这份答卷上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没有豪言壮语,只有用心浇灌的等待。我知道,这份答卷永远没有满分,但每一步都在接近教育的真谛——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爱心点燃希望。
邵伯湖的潮汐涨了又退,田里的稻子黄了又青。而我,仍将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继续耕耘,直到青春散场,直到白发苍苍。因为我知道,在这片土地上,有无数梦想正在发芽,而我能做的最美好的事,就是守护这些梦想,看它们开花结果,满园芬芳。
供稿:岳扬
审核:刘志东 王久平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