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项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8 21:48 1

摘要: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21次执行局会议,正式将我国申报的《随州曾侯乙编钟》《少林寺碑碣(566—1990)》和我国与斯里兰卡联合申报的郑和遗存《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据国家档案局消息,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21次执行局会议,正式将我国申报的《随州曾侯乙编钟》《少林寺碑碣(566—1990)》和我国与斯里兰卡联合申报的郑和遗存《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世界记忆项目旨在加强文献遗产的保护,促进文献遗产的普遍利用,提高人们对文献遗产重要性的认识。它与世界遗产项目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三大遗产类旗舰项目此次“上新”,我国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项目已增至18项。

编钟“自带”音乐教材展现中国千年智慧

《随州曾侯乙编钟》是此次《世界记忆名录》“上新”的项目之一。编钟是独属于中国的打击乐器,出土于湖北随州的曾侯乙编钟有着多个之最,比如规模最大、音律最全、保存最为完整等等。但是鲜有人知的是,距今2400多年的曾侯乙编钟还有另一个“身份”——打击乐的音乐教科书

专家介绍,从档案文献这个角度来看,曾侯乙编钟也是中国古代音乐教科书。我们可以把曾侯乙编钟比作一张记录了2400多年前人类音乐的CD,这张CD还附配了一个乐谱,这个是独一无二的。

“宫”“商”“角”“徵”“羽”这五音是中国古乐基本音阶。在曾侯乙编钟上共发现的3755个铭文,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存世的公元前5世纪长篇系统音乐理论文献,记录了“一钟双音”等中国先秦乐律体系。

集造型美学、铸造技术和完整音律记录为一体的曾侯乙编钟,改变了人们对于中国先秦乐律学水平的认知,也让世界聆听到了来自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智慧。

湖北省博物馆陈列部主任 曾攀:这种“一钟双音”导致了曾侯乙编钟上一共可以发出至少128个乐音,这128个乐音在中音区的部分是十二律俱全的,类似我们今天钢琴上的12个键,包含7个白键和5个黑键,它是全世界最早的记录十二律的乐器。

天下功夫出少林有文献遗产为证

嵩山少林寺始建于北魏,也就是公元495年,是中国禅宗祖庭,也是中国功夫的发源地之一。此次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少林寺碑碣(566—1990)》,总计499通,这些跨越一千多年较为完整连贯的珍贵石刻历史文献,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军事、文化等,是独特的研究中国佛教史、武术史和古代社会的重要实物资料。

少林寺内保存的历代碑碣文物,正是少林功夫千年演变的见证,记录着中华武术发展历程。“少林寺碑碣(566—1990)”作为珍贵的历史档案库,涵盖了帝王御书、官府文告、书画艺术、诗词曲赋等诸多内容。比如这块元朝延祐元年,也就是公元1314年的《圣旨碑》,分别用蒙古文、八思巴文和汉文刻记了蒙哥汗、忽必烈汗、元仁宗颁布的圣旨。

跨越千年,少林寺碑碣既见证了少林寺的形成与发展,也是中国与周边邻国友好交往的历史侧记。

少林寺申报《世界记忆名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谭必勇:元明时期有大量的日本僧人,来少林寺学禅、学法,说明当时少林文化对于东亚文化圈的吸引力,这在碑刻里面体现得非常明显。

少林寺碑碣(566—1990)汇集了中国多元的历史文化信息,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既是对少林寺历史文化的国际认可,也展现了对文献遗产保护、文化传播和学术研究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座石碑跨越山海见证“海丝”人文交往

此次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是一块刻有中文、波斯文和泰米尔文的石碑。1911年,英国工程师在斯里兰卡西南海岸加勒市的涵洞中发现了它,其碑身的文字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重要见证。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保存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的国家博物馆。经过考古学家的分析鉴定,这座石碑碑文镌刻于1409年2月15日,是郑和下西洋期间所立的一块石碑。郑和下西洋是明朝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也就是公元1405年,最后一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即公元1433年,共计七次。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最初刻制于南京龙江宝船厂,郑和第3次远航时把它带到了锡兰山,也就是今天的斯里兰卡。这也是全球唯一发现的一块刻有中文、泰米尔文和波斯文的三种文字的石碑,也展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交融。

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 戚振宏:这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让中国和斯里兰卡人民重温我们源远流长的友好交往历史。更重要的是,世界各国人民会了解到友好合作是中国对外交往始终不变的底色。和平、和睦、和谐,始终是中国追求并传承的理念。

中国的记忆也是世界的记忆

点赞👍👍👍

👇👇👇

来源:央视一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