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笑现在一边在学习AI绘画一边在写中国名画赏析,在看到一幅古画的时候,突然发现——这中国画人物画的发展,不正好跟AI绘画的发展走的是一条路子吗?
一笑现在一边在学习AI绘画一边在写中国名画赏析,在看到一幅古画的时候,突然发现——这中国画人物画的发展,不正好跟AI绘画的发展走的是一条路子吗?
为什么这么说?
咱们先看这幅古画。
这幅画原先被宋徽宗误导,误判为唐朝韩滉所作,还取了个名字叫《文苑图》,还上了中学课本。
经过反复研究,现在专家们认定它是五代南唐画家周文矩画的《琉璃堂人物图》的一部分。这个详细的认定过程在我的另一篇文章《关于这幅画,宋徽宗和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中学教科书都搞错了》中有说到,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我在此就不赘述了。
《琉璃堂人物图》
这幅画算是古代中国人物画的优秀作品,构图疏密得当,设色淡雅,设色淡雅,笔法细劲流利,衣纹略作颤笔,人物刻画细致入微、动态各异、形神兼备。
但是,由于中国古代画家对人体解剖和透视研究得不够多,也出现了不少错误。
例如人物侧面。你看看这眼睛,完全是正面的画法,侧面看眼睛应该是一个角度较小的扇形;还有颧骨,哪会有这么长?
再看手,完全是模式化的,佛像手的画法,而且手指的弯曲都是靠想象,正常人手指弯起来,三个指节不会呈完全的直角形,指尖这一段会向下。
上面说的这样的错误可不是《琉璃堂人物图》一家有,近代以前的中国人物画都有这种错误——画家们没有对人物写生做进一步的探讨,反而总结出一套人物画法模板,一代代这么传下来,到后来还成了传统了。
这跟AI有什么关系呢?
AI技术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在文本推理方面已经和人类差不多了,但在绘画方面,AI还处于“模仿”阶段,就是靠大量的“喂图”,让AI能够生成类似的图像。
因此,AI绘图在一些数量较少,或者前期训练时标注少的部位或者角度,生成的错误率就较高。典型的就是手和侧脸,特别容易出问题。
换句话说,AI目前是靠模仿已有的作品出图的,就像中国古代人物画家靠模仿、学习前人画作来进行创作,前人没搞好没弄对埋的雷,后人一样不拉继承了。
那现在的人类画家为什么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
一方面,人可以找到合适的参考,甚至可以请模特摆出想要的姿势(就跟AI导入参考图一样);另一方面,人可以通过学习解剖和透视,来推断出正确的姿态。
所以,AI绘图未来的发展一定是像人一样,通过学习解剖和透视知识,甚至还要加上光学原理、色彩原理、镜头语言等知识,再运用到绘画上,通过推理生成正确的图像。
到了这一步,AI就真的能取代人类画家了。
到时,人类可能真的没有画家这个职业了,顶多转变为AI图像生成指导师,就是俗话说的“我负责想象,你负责实现”了。
来源:龍丘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