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已过花甲的吴金贵一点没变,温文尔雅,身材毫不走样;但离开冠军主帅的位置,抛去繁杂的球队管理,这位老帅重新浮现更多笑容,日程排得更满:开工作室,做课题,搞调研,抓青训,忙得不亦乐乎,和人们原先所熟知的吴金贵,有了很大不同。
已过花甲的吴金贵一点没变,温文尔雅,身材毫不走样;但离开冠军主帅的位置,抛去繁杂的球队管理,这位老帅重新浮现更多笑容,日程排得更满:开工作室,做课题,搞调研,抓青训,忙得不亦乐乎,和人们原先所熟知的吴金贵,有了很大不同。
发黄的书籍、录像带和硬盘
带领申花在六年内两夺足协杯冠军,吴金贵在2024年“消失”了。作为一个对足球近乎痴狂的老教练,处理完与申花的合同事宜后,他在前不久成功转身,创建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专业足球工作室。
在国内,投身培训的教练很多,吴金贵的工作室却有很大不同,专注青训的同时,更侧重于足球资料的整理和数据分析。工作室面积不大,但办公室、资料陈列室、会议室、小型视频编辑室一应俱全,吴金贵把原本存放在家里的部分专业足球书籍、足球数据资料,悉数搬运过来。
金贵的工作室摆满了各种足球资料。劳动报记者王卫朋 摄影
书架上,从已经泛黄的书籍到已经是古董的录像带,从薄薄的碟片到厚厚的硬盘,叠放得整整齐齐,犹如一个小型的足球博物馆,亦或是大学教授的足球教研室。
“我一直保留着这本老古董,这是1986年当时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的一本足球理论教材。”在办公区域的书架上,吴金贵随手拿出了一本泛黄的足球教材,“当时是德国教授盖里希上课,我作为学生在下面听课。”
1997年,时任德国拜仁墨尼黑足球俱乐部主席贝肯鲍尔到上海推介自传中文版,作为申花助理教练的吴金贵当时担任翻译。受访对象供图
彼时,欧洲足球的技战术革命正以数据为刀,切割传统经验主义的混沌。北体大毕业后,吴金贵曾前往浙江大学任教,之后前往德国科隆体育学院留学,1997年回到上海申花担任助理教练,从此打上了德式足球和“学院派”的烙印。
“中国足球总在重复错误,因为没人愿意停下来看看来时路。日本足球可以把14秒丢球的过程做成一部纪录片,而我们完全没有。”当同行追逐外教带来的速成秘籍时,吴金贵像个考古学家,在废墟中拼凑中国足球失落的基因。
在理论的沙漠上拓荒
为了促进中国足球的提高,不少高校在近几年陆续开设足球学院,希望补齐足球理论的短板。吴金贵多年之前就出过关于足球理论的书籍——《442阵型:整体攻防及位置训练方法》,现如今,以个人工作室的方式做研究,目前为止他又是国内“第一人”。
根据中国足协2023年公布的数据,目前中国有A级教练员讲师3人、B级11人、C级37人,没有培养出最高级别的职业级教练员讲师,而是聘请了一位外教。
“职业级教练员讲师,日本有50多个,德国各级别讲师加起来有两千多个。”吴金贵说,他曾与前中国男足主帅米卢交流,对方虽然年纪已大,但执教经验丰富,且有中国情结,其实很想回到中国做讲师或者顾问。
吴金贵和团队成员一起观看比赛录像并进行技战术分析。受访对象供图
吴金贵还是同济大学国际足球学院特聘教授,一共带了近20名硕士研究生,这些学生毕业后多数在体育局、俱乐部担任足球管理工作,也有人专门从事视频分析等。目前仍有3名“关门弟子”跟随金贵,准备针对中国足球的相关问题开设全新课题。
“我是比较幸运的,先是在德国留学,回来后又在徐根宝这样的名帅身边学习。国际上比较优秀的教练,从贝肯鲍尔、弗格森、安切洛蒂,到穆里尼奥、瓜迪奥拉,我一直在学习最为先进的流派和打法,丰富自己的技战术理念。”
工作室一景。受访对象供图
吴金贵认为,国内从事理论研究的教练还是偏少,缺乏系统的教练员培养体系,“好的讲师能培训出好的教练,好的教练能培养出好的球员。可是我们在足球教练员讲师的培养上大大落后足球发达国家,发掘培养优秀足球讲师是足协的重要任务。”
“德甲的多特蒙特、英超的曼城等豪门俱乐部,他们俱乐部工作人员有一千多人,而我们的中超俱乐部,一般只有二三十名员工,有的只有十几人。”吴金贵坦言,自己很幸运,曾经参与到申花俱乐部的基地建设当中,自己如今的工作室也更像科研团队,数据分析区可以实时给出队员跑动路线、距离统计等相关数据,一旦出现具有含金量的攻防瞬间,也可以及时回放、剪辑、分析探讨。
从“打骂教育”到“心理基建”
除了在理论层面钻研,吴金贵也不忘在青训层面展开实践探索,他的团队成员已扎根虹桥镇校园足球近十年,通过专业力量做好兴趣普及。在区域校园足球的基础得到夯实后,虹桥镇有关部门也在考虑,组建精英足球训练营谋求进一步提高。
“青训尤其是青训教练的培养,是我们足球工作室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内容。”吴金贵表示,德国足球的教练员培养体系非常完善,“我去看过英格兰、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很多国家的青训和教练培养体系,其中德国足球的教练员培养体系,是最完善。这是德国足球最核心的内容,我们也会逐步学习。”
金贵在进行技战术分析。受访对象供图
“我们大部分教练还是习惯于按部就班,之前的师父怎么教,自己当教练之后就怎么带。”在金贵看来,足球教练其实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很多成功教练的管理模式进入到了MBA课堂,现代足球对主教练的越来越全面,越来越高,你既要懂技战术,也要懂心理,还要懂饮食调整、运动康复,甚至包括俱乐部的市场运营、基地建设等等各方面。
他说,国内经验主义式的足球训练,讲究师徒传承,但也暴露出最大弊端——“打骂教育”,甚至小球员的家长也会要求教练对自己的孩子凶一点。“你小时候一来就会踢球吗?孩子是来犯错的。”某次训练课上,吴金贵当场叫停一名怒吼小球员的教练。
儒雅随和的吴金贵其实踢后腰出身,爆发力强、抢断凶悍。当教练后也不怕得罪人,曾因为技战术的分歧,直接质疑外教,甚至不惜干仗,但他从不和球员争吵,更不会打骂。让“张雷摸摸良心”,已经是他撂下最恨的话语。
金贵在办公室接受劳动报记者专访。陈友 摄影
“中国青训最大的病灶,是把孩子当机器。足球是最好的教育。先让他们爱上奔跑,再教会他们思考,要让他们去试错。”吴金贵说,我们的青训教练员要学会鼓励青少年球员,不要总是责备、批评、埋怨,训斥,甚至打骂球员。教练员在培训过程中更多的是要学会鼓励、表扬为主的语言,强调教练员的榜样作用。
今年一系列的国字号比赛中,中国的年轻球员表现越来越抢眼,爆发出“中国足球后继有人”“中国足球复兴在即”等论调。但前不久的U17亚青赛,中国队却在赛前被广泛看好的情况下,未能小组突围。“青少年阶段,要敢于不断试错。而我们的教练和球员,一些无关紧要的比赛也格外看重输赢,没有试错的空间。等到真正关键的战役,大家反而迷失了方向,从而导致输球。”
在“速成时代”做长期主义者
“足球的战术革命不断演化,新名词层出不穷,却像散落的珠子,缺一根串起体系的线。”前不久,上海体育大学专门找到吴金贵,询问中国足球存在的顽疾,老帅毫不客气,直截了当地提出五方面问题,希望为足球生态体系的发展,设计“生物链模型”,“足球不是孤岛,而该是一片雨林。”
他说,国内的教练员培养和青训体系建设主要存在着:赛事不完整、竞赛体系缺乏梳理和衔接、青少年训练体系落后、教练员培训培养等相关问题。
工作室外景。劳动报记者王卫朋 摄影
“足球分为技战术阵形、运动心理、运动康复、身体训练理论、训练学理论等类型。”吴金贵透露,他在30年执教中始终重视球员心理的调节,“阻碍中国足球发展的一大原因就是心理不成熟,我们的训练和比赛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球员与教练存在一些心理缺陷,所以大家才会看到,有时候训练很好,但一到比赛就不行。我觉得中国足球目前在心智心理方面的问题,大于技战术层面。”
他预言,中国足球的崛起需要三次觉醒:第一次觉醒:俱乐部停止“外教依赖症”,建立本土教练培养体系;第二次觉醒:青训放弃“金牌流水线”,回归教育本质;第三次觉醒:承认足球是“慢事业”,能接受十代人播种,一朵花开。
“也有俱乐部想请我出山,但一些年轻的教练员带得很好,为何不能继续给他们机会?当年,我、成耀东等年轻教练,不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吗?”吴金贵说,工作室的成立,让自己变得比带职业队还要忙,但回到办公室,马上就能平静下来,开始深入思考。
“中国足球始终缺乏足够深度的思考总结,希望通过做一些理论、数据研究的事情,为上海足球、中国足球的发展建言献策,带来细微的帮助。”
头图为吴金贵接受劳动报记者专访。陈友 摄影
来源:劳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