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米兰时间9月4日,意大利高级时装品牌Giorgio Armani创始人「Giorgio Armani - 乔治・阿玛尼」先生与世长辞,享年91岁。
米兰时间9月4日,意大利高级时装品牌Giorgio Armani创始人「Giorgio Armani - 乔治・阿玛尼」先生与世长辞,享年91岁。
这则讣告在大多数中国男性心中并没有激起任何水花,但在整个全球时尚界不亚于一次海啸。
他是全球最成功的时尚设计师之一。上个世纪,他用一件无结构男式夹克掀起男性时装革命,对时尚设计的革新产生划时代的深远影响,被誉为「现代优雅定义者」。
好莱坞明星圈流传「不知道穿什么时,穿阿玛尼就没错」的箴言,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至少90%的男星选择阿玛尼西装。
他也是时尚界最成功的商人之一。从平凡中崛起,白手起家缔造庞大的阿玛尼时尚帝国。
至今为止,阿玛尼的品牌业务拓展至美妆、家居、酒店、餐饮等领域。他的作品不仅在T台上大放异彩,更走入了全球无数普通人的生活。
他是行业内的先锋破壁者,也是坚持工匠精神的守夜人。在临终前3天,他还在埋头于2026早春系列的设计稿审阅。这份执着与热爱,让人看到半个多世纪前用针线改写男性着装命运的初心。
这位执掌时尚帝国的传奇大师的一生,是从一个不起眼的小镇少年开始的。
1934年,乔治・阿玛尼出生在意大利米兰北部的皮亚琴察小镇,和父母、哥哥妹妹生活在一起,一家五口全靠父亲乌戈・阿玛尼在运输公司当会计的薪水过活。
乔治·阿玛尼与母亲、哥哥、妹妹
日子虽然紧巴巴到每一分钱都要算着花,却也算安稳。但二战的到来打破了这份平淡,意大利经济因为战争一夕崩塌,货架上空空如也,父亲的薪水更是拦腰缩水,唯一的收入来源近乎断绝。
一家子经常要面临吃了这顿不知道下顿在哪的窘境,阿玛尼一家尝尽了在战乱时代里的困苦和无助。
在这样的绝境里,母亲玛丽亚・雷蒙迪的双手成了全家的「体面防线」。她省下钱买布料,一针一线亲自给家人缝衣服,哪怕日子再难,也力求让家人看起来穿得优雅。材料的稀缺让母亲用尽智慧以最简约、节省的方式设计出优雅的服装。
少年时期的乔治·阿玛尼
这种「用简约造优雅」的理念成为阿玛尼美学启蒙的种子,而困顿里不低头的坚持则成为了阿玛尼坚定内核的一部分。
1948年,为给孩子们拼一个更好的未来,父母咬牙举家搬到米兰。
在阿玛尼考上了米兰名校莱昂纳多・达芬奇科学高中后,父亲像无数务实的普通家长一样,把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在孩子未来稳定的职业上。他跟阿玛尼说:「去学医吧,既能挣钱养家,也能让人尊敬。」
阿玛尼懂父亲的苦心,1952年乖乖考进米兰大学医学院,以为自己会沿着这条计划好的路走下去。
命运偏要给这个努力听话的年轻人一记重击:童年时被炮弹碎片炸伤、险些失明的阴影,让他留下了见血就晕的创伤后遗症。站在解剖室里,他连基本的操作都无法完成。
1953年,阿玛尼攥着退学申请,像无数被现实打垮的普通人一样,不得不放弃那条被寄予厚望的路。
退学后,他应召入伍,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和每个迷茫的年轻人一样,不知道下一条路该往哪走,只能硬着头皮向前探。
但童年被炮弹炸伤过的心理阴影让他的军营生活适应得并不顺利,在维罗纳军队服役期间,为了缓解心理上的压力,他经常到维罗纳圆形竞技场观赏表演。
古老的石墙下,演员们穿着精致的服饰在舞台上演绎不同的人生,那些华丽的演出服,面料的质感、剪裁的线条,连同表演传递出的鲜活生命力,像一盏灯,悄悄照亮他灰暗的生活。
一段失败的从医经历,再加上一段勉强完成的从军经历,促使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我。
从医是为了拯救肉体的病痛,可他连面对鲜血的勇气都没有;军营是为了锤炼意志,可他却在古老竞技场的表演里,找到了久违的共鸣。
相较于拯救肉体,他发现自己更渴望、也更适合通过设计去「重塑人的精神形象」。这份顿悟,像迷雾中的指南针,终于为他前23年的人生,指了一个清晰的方向。
1957年退伍后,阿玛尼做了人生第一个重大决定——进入意大利著名精品百货连锁店La Rinascente工作。
没有名校文凭的加持,没有家庭资源支持的底气,阿玛尼成为了一名朝不保夕的基层橱窗设计师兼售货员。
这不是他家庭所期待的路,没有稳定的未来,没有令人尊敬的社会地位,没人能说清楚他的人生会走向何方。
连阿玛尼本人也对这份工作有困惑——
薪水只有正式员工的三分之一,没有固定工位,每天要扛着几十斤重的模特道具来回跑,还要在关店后留下来打扫橱窗。
最让他难受的不是体力活,而是「不被看见」。他熬夜画的橱窗布局图,总被上司随手扔在一边;他提出「把当季新款放在顾客视线平齐处」的建议,得到的回应是「你懂什么,按老规矩来」。
但阿玛尼没抱怨,反而把这当成了学习机会。每天关店后,他会蹲在男装柜台旁,听售货员跟顾客聊天:「这件西装肩太硬了」、「坐下时腰这里绷得慌」、「颜色太沉,年轻人不爱穿」。
这些客户的第一手反馈,他都密密麻麻记在笔记本上,晚上回到租来的6平米小公寓里,对着草稿纸改剪裁图。
为了搞懂面料,他会趁休息时间跑到郊区的纺织厂,帮工人搬布料、整理仓库,就为了能摸一摸不同材质的触感,听老师傅讲「什么样的羊毛适合做西装内衬」、「怎么处理棉布才不会起皱」。
那时的他不会想到,这些不被看见的蹲柜台、搬布料攒下的「笨功夫」,后来成了他最珍贵的设计资本。
1964年,命运终于向他递来一束光,有「意大利时装之父」之称的尼诺・切瑞蒂,意外看中了他藏在平凡履历下的才华,向他伸出橄榄枝,聘请他担任「Cerruti - 切瑞蒂」时装公司的男装设计师。
乔治·阿玛尼在Cerruti工作,1967年
在20世纪70-90年代,切瑞蒂是意大利高端时装的代表,在男装领域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后来与阿玛尼、范思哲、普拉达等品牌共同将「意大利风格」推向全球。
这份邀约对彼时在底层困苦挣扎的阿玛尼而言,不是「一步登天」的幸运,更像是「终于抓住一根救命稻草」的踏实。至少这证明,他当时选择突破自己、坚守在时尚行业的决定,是正确的。
最重要的是,切瑞蒂的理念对阿玛尼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意大利时装领域,切瑞蒂是「品质标杆」般的存在,其品牌价值理念是「做低调奢华的实用主义」,强调面料和实用的重要性。
而这些理念,跟乔治·阿玛尼的父母一样,也深深影响了乔治·阿玛尼。它们像一束束暖流无形中汇聚到了一起,悄悄唤醒了他内心沉睡的设计感知。
乔治·阿玛尼与模特一起拍摄,1979年
机遇从不是躺赢的理由,阿玛尼深知这份工作的珍贵。
所以为切瑞蒂设计第一个男装系列时,他没有急着追求亮眼噱头,而是像普通人对待人生第一份重要工作那样踏实认真。
他反复琢磨男性的实际需求,从面料选择到版型剪裁,每一个细节都不敢怠慢。
也正是这份踏实,让他终于在时尚圈留下了第一个清晰的脚印。
1964年,乔治·阿玛尼大胆采用羊绒、丝绸等柔软面料替代传统西装使用的硬挺羊毛,为切瑞蒂设计了他的第一个男装系列。
1968年,该系列在佛罗伦萨Pitti Uomo男装展上引发轰动,被《女装日报》评价为「对意大利绅士形象的温柔颠覆」。这一成就不仅奠定了阿玛尼在时尚界的地位,也为他日后创立自己的品牌奠定了基础。
至此,他不仅彻底获得了切瑞蒂的信赖,也在时尚界正式站稳脚跟。
但这份正职的收入,对仍想改善生活、证明自己的阿玛尼来说远远不够。
所以此后十年在切瑞蒂任职的日子里,他像无数为生计奔波的「斜杠青年」一样,私底下接下了自由设计师的活,最多时同时为十个品牌服务。
其中包括Allegri、Bagutta、Hilton、Sicons、Gibò、Montedoro和Tendresse等多个意大利经典男装品牌。
在服务的过程中,阿玛尼不仅增加了收入,更在不同风格、不同需求的磨砺中,巩固了「简约实用又不失优雅」的设计理念。
白天在切瑞蒂专注于男装设计,夜晚和周末则要赶工完成其他品牌的订单,常常忙得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
没人知道那些年他熬过多少个深夜,改了多少版设计稿,只看到他在时尚圈的名气像滚雪球一样一点点变大。
但他的志向远不止如此。
在阿玛尼的传记中,他曾说道:「我一直热衷于观察街上的人,希望能一直跟上社会的变化」。
他发现,二战后,虽然经济和文化快速复兴发展,但实际上当时男性着装普遍还是压抑状态。
彼时,在西方社会,受传统观念与战争余波的双重影响,男性着装风格呈现出极为沉闷、压抑的态势。
那时候的西装必须有厚重衬里、硬挺领型,领带必须系到领口紧绷。当时超过80%的商务西装采用的是厚重粗糙的粗花面料,色彩也以黑色、深灰色、海军蓝等黯淡色调为主。
这种「军装式着装」源于战后对秩序的过度追求,让无数男性陷入「穿着盔甲生活」的不适和尴尬。
根据记录,在20世纪50 - 60年代,有超过70%的职场男性被要求日常必须穿着这种西装套装工作。
一直到70年代,高端男装都还在被「深色、硬挺、无个性」的传统西装主导,例如英国萨维尔街的经典剪裁风格和美国布鲁斯兄弟的常春藤风格。
这两种保守、不出错的精英风格虽然分属大西洋两岸,却默契地制造了同一个20世纪男性着装的「古典主义牢笼」。
无数男性默默忍受着社交着装的不适,引用当时《男装时尚》杂志上的一组数据:「87%的男性认为西装穿着舒适感低于功能性」。
乔治·阿玛尼希望从「男性真实体感」出发,打破这个「牢笼」,设计一件真正能解决男性着装的尴尬和不适问题的衣服,让男性着装得到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乔治·阿玛尼和伴侣塞尔吉奥·加莱奥蒂在米兰
在这样的想法的催动和当时的爱人塞尔吉奥・加莱奥蒂的鼓励下,乔治·阿玛尼决定自立门户,一心一意致力于「让服装服务于男性,而非束缚男性」。
1975年,乔治·阿玛尼卖掉一辆大众汽车换来启动资金,在米兰的小巷里租下了一件简陋的工作室,创立了乔治・阿玛尼有限公司。
此时,他41岁,已经进入不惑之年,他的创业公司没有名气,没有客源,没有员工,没有生产线,甚至没有像样的缝纫机,连取送样衣都得穿越大半个米兰。
但乔治·阿玛尼没有畏惧。
母亲的缝纫技艺与父亲的务实精神,以及切瑞蒂的实用主义,共同孕育了阿玛尼设计哲学的核心:以简约剪裁展现独特版型,用高质面料平衡优雅与舒适。
秉着这样的设计理念,他在这间简陋的工作室里,改写了全球男性的着装规则。
在当时「西装必须笔挺」的固化认知里,没人敢轻易打破那份「体面」的枷锁,因为任何对传统的偏离,都可能被视作对主流审美的挑战,甚至被贴上「不合时宜」的标签。
而乔治·阿玛尼,却带着敢于对抗整个行业惯性的勇气,先后设计出两套「战袍」,开启了这场「穿衣自由」的战役。
第一件战袍——无结构西装,打破固化僵硬的裁剪枷锁。
在阿玛尼时装有限公司成立的同年7月,阿玛尼正式推出了无结构西装。
这件战袍一经推出,便在时装界掀起革命。因为这件衣服的设计从里到外都围绕着3个字:「人性化」。
所谓的无结构,其实指的是去除传统西装的刚性支撑结构,回归人体自然形态。
传统西装依赖全衬里、胸衬、垫肩等构建「人工骨架」,阿玛尼的无结构西装彻底摒弃了厚重的胸衬和僵硬的垫肩,而是通过3D立体剪裁让服装在自然的垂坠感中形成「S型流畅胸腰线」。
这样设计的优点在于:1、让西装的重量减轻40%,穿着更轻松;2.保留了优雅轮廓又避免束缚感。
除此之外,面料换成了柔软有弹力的的羊毛混纺。颜色也摆脱了沉闷的黑,改成了淡淡的豆沙色、浅卡其。
因为无结构的设计,身体不用因为紧绷的裁剪而腰酸背痛;因为柔软的面料,皮肤不用因为硬挺的内衬而磨得发红。
可以说,它让西装从「束缚男人身体的工具」真正变为「贴合身体的第二层皮肤」。它的横空出世让当时的男性深切体会到:原来享受精致好看的同时不必忍耐不适。
在乔治·阿玛尼的手稿笔记里,有这样一句话:「我要让男性在穿西装时,能自由地拥抱孩子、轻松地伏案工作」,他设计的无结构西装真的做到了。
此外,乔治·阿玛尼通过柔软面料、流畅线条创造出了一种「柔软而不柔弱」的新男性形象。也让人看到了,优雅自信是一种状态,男人无需刻意用硬挺的服装来证明力量。
1982年,阿玛尼成为自20世纪40年代Christian Dior先生之后,第二位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时装设计师。
从《美国舞男》中Richard Gere身着阿玛尼西装的镜头,将无结构剪裁的优雅传递给全球观众,一直到今天,这种极具前瞻性的设计理念依旧在影响着社会文化,推动着社会对男性多元气质的认知。
在无结构西装掀起时装革命后,阿玛尼推出了第二件战袍——权力套装,打破性别刻板枷锁。
乔治·阿玛尼的作品,1982年
乔治·阿玛尼常说:「我设计的不是男装或女装,而是适合人的服装」,这句话在权力套装上得到完美验证。
20世纪80年代是全球经济高速增长期,美国「里根经济学」与英国「撒切尔主义」推动自由市场扩张,催生了大量管理岗位。
这个时期,女性就业率从1970年的43%升到了1989年的57%,越来越多女性进入金融、法律等传统男性主导领域。
乔治·阿玛尼敏锐捕捉到了这个趋势,顺势而为设计出了男女都可穿的中性风权力套装。
在剪裁上,权力套装采用中性化廓形剪裁和无结构工艺,剥离了传统女装的束腰、蓬裙等经典女性元素设计,融合了无结构西装的剪裁优点,解决了传统女装「优雅即束缚」的痛点。
1988年,《上班女郎》中梅兰尼・格里菲斯饰演的秘书通过权力套装完成从底层到高管的蜕变,直接推动权力套装成为「职场逆袭」的视觉符号。
电视剧《豪门恩怨》中琼・柯林斯饰演的Alexis Colby,以夸张垫肩西装塑造的女强人形象,更将权力套装推向流行文化巅峰。
权力套装虽因推动女性职场赋权而广为人知,但它并非女性专属。
这种将宽肩、直线剪裁的男性着装特征和收腰、低开领的女性着装特征结合到一起的设计,不仅帮助女性将西装从男性专属的权力制服变成职场身份载体,也帮助更多男性在权威感和舒适性之间找到平衡。
对于大部分男性来说,权力套装的直筒剪裁、微收腰设计不仅能拉长身高比例,增加舒适度,还能避免过度修饰的刻意感,轻松传递「专业、可靠、有野心」的信号。
不仅如此,还为男性着装带来了审美多元化的突破,让男性职场着装不再单调、死板。
例如1985年阿玛尼男性秋冬系列的陶土色羊毛套装,一度引起热潮。它比藏青更显质感,比灰色更有温度,成为「新精英」区别于「老派保守者」的视觉符号。
权力套装的出现,让男性西装从必须成套穿变成可以混搭单品展现个性,从严谨不出错的黑灰蓝变成允许暗含情绪的柔和色。
它也让更多男性意识到,服装的核心价值,是帮助男性更自在舒适的展现自己的能力与个性。
在两件战袍颠覆男性时装规则后,权力套装频繁出现在好莱坞银幕和各大红毯,阿玛尼品牌一时风靡全球,说是统治时尚圈审美都不为过。
但就在阿玛尼的事业如日中天时,命运给了乔治·阿玛尼一记重击。
1985年,他的人生伴侣塞尔吉奥・加莱奥蒂因艾滋病去世,年仅40岁。两人彼此相伴19年,塞尔吉奥不仅是他的恋人,更是他事业上最坚实的伙伴。
但没想到一夕之间,这个陪他卖车、开公司、一起在小工作室熬夜的爱人,突然没了。
据工作室的员工回忆,当时阿玛尼把自己关在公寓里,整整三个月没出门。
那段时间,他总对着塞尔吉奥的照片发呆,手里攥着当年一起设计的第一套西装样衣,嘴里念叨:「我们还没看到品牌真正长大呢…」
有人劝他卖掉品牌,趁现在还值钱。但他却说:「塞尔吉奥相信我能做好,我不能放弃。」
这份对爱人的承诺,成了他从绝望中爬起来的唯一支撑。
但此时,他已经51岁了,在知天命之年,他还能做什么呢?
自塞尔吉奥离开后,阿玛尼再也没有寻找新的伴侣,用一生的形单影只,守护这份独一无二的情感,坚持彼此的共同梦想。
重新回到工作室的阿玛尼,在执着里,多了一份与命运较劲的韧劲。
在传记里他提到,那段时间他每天早上5点起床,先在45米长、0.9米宽的泳池里游10个来回(他说泳池窄,能逼自己专注),然后准时到工作室,逐件检查样衣的针脚、面料,哪怕是最细微的瑕疵也不放过。
他常对员工说:「顾客买的不是衣服,是信任,我们不能让他们失望」。
这份对细节的严苛,对信任的珍视,其实是他在艰难岁月里,给自己找的「好好活下去」的理由,也是对塞尔吉奥未完成梦想的延续。
就这样带着对爱人的思念和对梦想的坚守,他把阿玛尼从一间小巷里的工作室,变成了覆盖高级定制、成衣、家居、美妆的时尚帝国。
1990年,品牌销售额突破10亿欧元,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奢侈品牌之一。
但进入21世纪,时尚的风向突然变了。
随着快时尚潮流迅速崛起,尤其到2015年前后,时尚圈几乎变成快时尚品牌的天下。Zara、H&M们成了市场的宠儿,为了牢牢抓住顾客的钱包,它们几乎每两周就出一批新款,靠联名、炒作吸引流量。
在快时尚的冲击下,整个行业供应链被迫加速变革。传统服装品牌生产周期通常为6-12个月,而快时尚品牌将这一周期大幅缩短至几周甚至几天。
有的奢侈品牌为了赚钱,也在此时做出了变革,降低面料成本,甚至把生产线搬到了代工厂。
在这种巨大的冲击与诱惑下,已经步入老年的乔治·阿玛尼像个不肯随波逐流的「老顽固」。在其他人着急忙慌想顺应变化大刀阔斧改革时,他只说了一句:「我只想让阿玛尼服饰成为男性衣橱里的长期主义者。」
这份坚持,没有作为大师的自傲,更像普通人对不将就的执念。
因为他太懂普通人的无奈,快时尚让男性陷入「买了穿几次就变形」的浪费循环,而他只想做「一件经典抵十件潮流」的衣服,用最扎实的剪裁工艺、优质的面料,让西装历经数十年还能保持版型。
乔治·阿玛尼2023年秋季男装
他说:「我不想让顾客买一件衣服,穿半年就过时——时尚不该是消耗品,该是能陪你很久的东西。」
所以为了保证品质,乔治·阿玛尼拒绝把生产线外包,所有高级定制的样衣,都要经过他亲手检查,他坚持用最好的面料,哪怕成本比别人高30%。
据工作室员工回忆,有一次乔治·阿玛尼发现一批羊毛面料的柔软度不够,当场拍板即刻统一销毁,面对几百万欧元的损失,他也只说了一句:「顾客能摸出好坏,骗不了人」。
就连残酷的病痛和无情的岁月也未能磨灭掉他这份坚持。
在病情恶化前,90岁的乔治·阿玛尼还是每天去工作室。员工说,他会戴上老花镜,拿起针线,亲自修改样衣的细节,边修改边指出问题:「这里的针脚要再密一点」、「这件衣服的腰线要再收0.5厘米,更显身材」。
有人问他:「都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还这么拼?」他笑着说:「我怕我停下来,那些舒服的、好看的衣服,就没人做了」。
也正因如此,他一次又一次拒绝私募基金注资——不是不缺钱,而是怕商业利益裹挟了自己的设计理念,怕阿玛尼的衣服,再也没了那份坚守高品质的温度。
从皮亚琴察小镇上,那个看母亲缝衣的平凡少年,到执掌时尚帝国的传奇大师,乔治・阿玛尼用了六十余载。
他从不是天生被命运偏爱之人,但他却以平凡之身,成为影响全世界男人形象的践行者。《纽约时报》调研显示,72%的美国上班族认为「阿玛尼代表职场得体」。
他设计的鹰形 LOGO 被无数次「致敬」,间接影响全球超10亿消费者的着装选择。
但他为全世界男性留下的不仅仅是设计,还有在陈规的桎梏里破局,在浮华的喧嚣中守住自我的勇气。
为此,他可以沉默地坚守一生。
这让我想起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一句话——
「谁终将声震天下,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来源:杜绍斐DUSHAO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