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给力,一颗就有效”“质量真好,下次还买”——如今打开各大电商直播间,除了热情洋溢的主播与琳琅满目的商品,映入眼帘的往往是不断刷屏的弹幕评论。这些看似真实的用户反馈,背后或许隐藏着人为操纵的“流量陷阱”。
“真给力,一颗就有效”“质量真好,下次还买”——如今打开各大电商直播间,除了热情洋溢的主播与琳琅满目的商品,映入眼帘的往往是不断刷屏的弹幕评论。这些看似真实的用户反馈,背后或许隐藏着人为操纵的“流量陷阱”。
据多家媒体报道,近期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成功查办全国市场监管领域直播电商“职业弹幕人”第一案,对涉案的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出10万元罚单。披露的案情显示,今年6月,该公司在直播间销售某食品时,评论区持续出现大量刷屏内容。执法人员通过IP地址分析与用户行为建模,锁定违规证据,证实该公司通过第三方服务批量发送虚假弹幕,在直播互动场景中集中发布事先拟好的评论,以此虚构产品功效、伪造用户评价,制造虚假流量,误导消费者判断。
从表现形式来看,这类专门提供假弹幕的“职业弹幕人”,本质上属于“网络水军”的衍生形态。回顾互联网发展历程,电商平台刷单、社交媒体刷粉等乱象早已存在,几乎所有可量化的互联网渠道,都曾被水军渗透。如今,随着直播电商行业迅猛发展,主播头部化趋势愈发明显,中小直播间在激烈竞争中难以突围。在优质内容打造需要长期投入的现实下,部分商家急功近利,选择通过水军刷评、虚假弹幕等低成本方式“制造热度”,试图快速提升直播间人气,“假弹幕”产业链由此应运而生。更关键的是,直播间购物不同于传统电商的图文浏览模式,消费者高度依赖实时互动的弹幕、评论作为决策参考,这一特性恰好被“职业弹幕人”利用,成为虚假营销的突破口。
“假弹幕”的危害远超表面的流量造假,其对市场秩序与消费者权益的损害具有多重性。依靠虚假弹幕“造势”的直播间,相当于通过不正当手段抢占流量资源,挤压了诚信经营商家的生存空间,让直播电商行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直接扰乱行业秩序,破坏公平竞争。本案中,涉事企业正是通过“职业弹幕人”,将普通食品包装成具有减肥功效的产品。若消费者受虚假弹幕误导,过量食用不具备相应功效的食品,极有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威胁身体健康。由此可见,“假弹幕”还会误导消费决策,暗藏安全风险。
更重要的是,“假弹幕”污染网络生态,削弱了平台公信力。弹幕和留言本是网络交互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应承载真实的用户观点与交流需求,却被用于制造虚假热点、煽动对立情绪,甚至可能为网络暴力提供滋生温床。更严重的是,大量“假弹幕”会导致平台数据失真——直播电商平台的核心优势在于即时反馈与真实交互,但人为刷量会让平台核心指标(如互动率、好评率)失去参考价值。现实中,不少网友看到直播间满屏好评时,已形成“都是假的”的下意识怀疑,这种信任危机不仅导致平台用户流失,更会动摇整个直播电商行业的信誉根基。
数据显示,当前直播电商用户规模已近6亿,渗透率从2019年的4.9%跃升至2024年的37.8%,已成为消费市场最重要的增量来源之一。在庞大用户群体与可观市场规模的背后,如何通过合理算法优化与行业规范完善保障消费者权益,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这需要商家、平台与监管部门协同发力:商家需坚守诚信经营底线,摒弃“流量至上”的短视思维;平台要强化技术监测能力,通过IP追踪、行为分析等手段精准识别虚假弹幕,从源头阻断“职业弹幕人”的操作空间;监管部门则需持续加大执法力度,以典型案例形成震慑,推动行业标准落地。
互联网消费的本质是“信任经济”,直播电商的繁荣不应建立在虚假流量的泡沫之上。只有在规范中守护每一份真实的互动与消费,才能让直播电商回归商业本质,在健康轨道上持续发展,真正不辜负每一份消费者的信任。
栏目主编:范兵、张裕 题图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