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科举制度还没影的那些年,有才华的人想当官可太难了,没有考试这条阳关道,全得靠别人举荐,要是没点名气,就算你有姜子牙的本事,也只能在家待着吃灰。
文 | 娱签儿
编辑 | 娱签儿
“文内所有信息皆出个人媒体”
一提古代隐士,是不是脑子里立刻冒出“住山洞、穿粗布、喝山泉”的画面?
但你有没有想过,有些隐士的“隐居”根本不是看破红尘,反而更像一场精心设计的“求职套路”,他们真的都甘心待在山里吗?
在科举制度还没影的那些年,有才华的人想当官可太难了,没有考试这条阳关道,全得靠别人举荐,要是没点名气,就算你有姜子牙的本事,也只能在家待着吃灰。
于是乎,不少人想出了隐居这招,他们不是真的想当山野村夫,而是把隐居当成了个人品牌推广会,找个有名气的地方住下来,要么写几首诗、要么跟当地名士交交朋友,目的就是把有才却不愿出山的名声传出去。
就说姜子牙吧,七十来岁还在渭水边上钓鱼,用的还是直钩,这操作搁现在看简直离谱,鱼都钓不上来,不是纯纯浪费时间吗?
但人家要的就是这个话题——一个老头天天用直钩钓鱼,肯定会有人好奇打听,一打听就知道他是个有本事的人,名声自然就传出去了。
后来周文王听说了这事,特地跑过去拜访,一聊发现这老头果然有经天纬地之才,立马请他出山当军师。
这种靠隐居博名声、求官职的操作,后来被叫做终南捷径,说白了,就是把隐居当跳板,先把自己包装成世外高人,吸引统治者主动来请,这样一出道起点就比别人高得多。
现在想想,这招确实聪明,要是直接上门求官,难免显得掉价,还可能被人当成趋炎附势之徒,可反过来装出不愿出山的样子,反而显得有风骨、有底气,统治者还得捧着哄着。
不过话说回来,这招也不是谁都能用的,首先你得真有本事,要是肚子里没墨水,就算隐居十年八年,也没人会理你,其次还得会经营名声,不然就算待在终南山,也只能真当一辈子山民,成不了隐士。
等到隋朝搞出科举制,之前那些靠隐居博名声的路子,基本就不好使了,毕竟有了考试这个明文规定的通道,真有本事的人犯不着再去山里耗着。
以前想当官得靠别人推荐,没名气根本没机会,现在只要好好读书,考个好成绩就能直接入朝为官,谁还愿意天天在山里喝西北风、等那个不一定能来的明主呢?
而且科举这东西相对公平,不管你是名门之后还是普通书生,都能靠本事说话,就拿唐朝来说,多少寒门子弟通过科举改变了命运,这可比守在山里等别人发现靠谱多了。
除了科举的冲击,没钱也是普通人当不了隐士的大难题,古代老百姓大多脸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头种的粮食刚够填饱肚子,哪有闲钱去山里隐居?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古代能真正当隐士的,没一个是普通人,基本都是家里有矿或者有背景的主儿,所谓的归隐田园,本质上还是有钱人的消遣。
就拿大家最熟悉的陶渊明来说,千万别被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骗了,觉得他就是个普通农民,人家爷爷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官至大司马,父亲也做过武昌太守,妥妥的官宦世家。
就算后来家道中落,那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手里攥着不少田产,而且地段还特别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能随时看见南山的地,放在现在也是稀缺资源。
换做普通农民,每天琢磨的是怎么把草除干净、怎么多收几斗粮,哪有闲心写诗感叹悠然见南山,所以说陶渊明的隐居,更像是带着家底的退休生活,跟普通人没关系。
还有北宋的林逋,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故事传得神乎其神,看着好像不食人间烟火,但你想想,他在西湖孤山隐居二十年,光靠自己能撑得住吗?
人家背后有靠山——宋真宗知道他有才,特意下令让当地官员照顾他的生活,当朝宰相王旦更是经常上门拜访,每次带的礼物就够林逋吃一年。
说白了,他的隐居是得到官方资助的,要是没这些人脉和关照,别说养鹤种梅了,估计早就得下山找活干了。
其实这事儿特现实,古代隐居要解决住的问题——要么自己有地建房,要么有人接济,还得解决吃的问题,总不能天天靠野菜充饥。
反观那些有名的隐士,不是祖上留了家底,就是有达官贵人接济,不然哪能安心待在山里写诗、养鹤,所以别再幻想古代隐士多清高了,他们的潇洒背后,本质上还是经济实力在撑腰。
最关键的是古代官府对隐居这事儿,打心底里就不待见,甚至可以说是明令禁止,倒不是官府跟隐士过不去,主要是隐居这行为,直接戳中了古代统治的命门。
古代社会的经济支柱是农业,说白了就是得有人种地,要是大家都跑去山里躲着,大片土地就得荒废,粮食产量一降,不仅老百姓要饿肚子,朝廷的粮食储备也得见底。
更关键的是赋税和徭役,古代朝廷的收入主要靠田税、人头税,而修城墙、挖运河、建宫殿这些大工程,全得靠征发徭役,要是人都跑没了,税从哪收,徭役找谁去?
所以很多朝代都有规定,老百姓不能随便离开家乡,出门得有路引,要是偷偷跑到山里隐居,被抓住了轻则打几十板子,重则可能被发配充军。
所以古代的隐士远非我们想象中那般纯粹,早期不少人把隐居当成求职跳板,靠终南捷径博取功名,科举制出现后,这条套路逐渐失效,隐士数量锐减,而能真正过上隐居生活的,全是有家底、有背景的人,普通人连门槛都摸不到。
更别说官府还从赋税、徭役角度出发,明令禁止隐居。说到底,古代隐士文化从来不是看破红尘的选择,而是掺杂着政治算计、经济基础和统治需求的复杂产物,所谓的潇洒归隐,终究只是少数人的特权。
来源:娱签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