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顶级专家投靠美国,失联后妻子发声:26年奉献,却被当作罪犯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8 17:56 1

摘要:2025年3月28日美国清晨,数十名联邦调查局特工,持法院授权令闯入王晓峰家中,展开了一场长达10小时的彻底搜查,而这一天,成为了王晓峰一家命运的转折点,也揭开了美国学术体系下隐藏的种族偏见与政治博弈的冰山一角。

2025年3月28日美国清晨,数十名联邦调查局特工,持法院授权令闯入王晓峰家中,展开了一场长达10小时的彻底搜查,而这一天,成为了王晓峰一家命运的转折点,也揭开了美国学术体系下隐藏的种族偏见与政治博弈的冰山一角。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自从联邦调查特工将王晓峰带走后,他就杳无音讯,他所在的学校印第安纳大学也立刻将王晓峰资料删除,仿佛从来没有这个人。

那么王晓峰究竟做了什么?事件发生后美国又是什么态度?

26年前,怀揣着对学术自由的向往和“美国梦”,王晓峰和妻子马念莉带着仅有的500美元踏上了美国的土地。

王晓峰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和对计算机科学的热爱,获得了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的博士录取通知书,在这片新的土地上,王晓峰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全身心投入到信息安全与密码学的研究中。

在印第安纳大学,王晓峰表现出了卓越的学术天赋和勤奋精神,他跟随顶尖教授学习,参与世界级的科研项目,不断探索学术的边界。

博士期间,他提出的基因信息安全保护方法,为人类基因数据的安全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开发的云计算安全技术,有效减少了数据泄露和被篡改的可能性,有力保障了云计算行业的健康发展,这些研究成果不仅赢得了学界的广泛赞誉,也为美国的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凭借着一系列杰出的研究成果,王晓峰在计算机安全领域迅速崭露头角,他在计算机安全领域CSRanking排名世界第一,在四大顶级安全会议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全球领先。

而由他主导的量子安全项目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等机构高达2300万美元的资助,他也因此被誉为“美国网络安全国宝”,2015年,年仅34岁的王晓峰成为了印第安纳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达到了学术生涯的巅峰。

在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王晓峰也收获了美满的家庭,他与在印第安纳大学图书馆工作的马念莉相识相爱,组建了幸福的家庭,并育有一子。

他们努力工作,积极融入美国社会,将青春和汗水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以为自己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实现了“美国梦”。

然而,平静的生活在2025年3月28日戛然而止,当天清晨,FBI特工突然闯入王晓峰位于伯明顿和卡梅尔的两处住所,进行了地毯式搜查。特工们态度强硬,手法粗暴,不仅带走了大量文件、电脑等物品,还强行夺走马念莉的手机,并翻查了住宅外的桶。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王晓峰和马念莉感到极度震惊和不安,他们完全不知道自己为何会成为FBI调查的对象。

就在同一天,印第安纳大学做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校方迅速删除了王晓峰在学校官网上的所有资料、联系方式、学术成果,停用了他的邮箱账号,仿佛这位为学校服务了20年的学者从未存在过。

按照学校规定,解雇终身教授需要提前10天通知并举行听证会,但这次校方却完全跳过了所有正当程序,仅仅用数小时便完成了对王晓峰的“切割”,当教职工质问原因时,校方只是冷漠地回应:“去问FBI。”

“我被解雇了。”这是王晓峰在搜查当天发给同事的最后一封邮件中的简短陈述,此后,这位顶尖学者便与外界完全失联,连他最亲密的学生也无法取得联系。

而马念莉在亚裔学者论坛上泣不成声:“每天早上醒来,我都觉得这一定是个噩梦,我们为美国奉献了26年,却被当作罪犯对待,我们究竟做错了什么?”

王晓峰事件发生后,外界对其背后的原因猜测纷纷。虽然FBI和印第安纳大学至今仍对事件真相三缄其口,但从种种迹象来看,这起事件很可能与美国复杂的政治环境以及对华裔科学家的系统性歧视有关。

有消息透露,王晓峰被调查可能与其2017至2018年间接受的一笔中国研究资助有关,尽管这笔资助完全公开透明且获得了校方批准。

近年来,随着中美科技竞争的加剧,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名,对在美华裔科学家展开了一系列无端调查和迫害,“中国行动计划”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这项2018年启动的计划名义上旨在打击“中国间谍”,到后来就演变为针对华裔科学家的政治工具,许多华裔科学家也因此遭受了不公正待遇。

而王晓峰作为国际顶尖的密码学专家,其研究领域涉及到美国国家安全的敏感地带,他的研究成果和国际合作可能被某些人视为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从而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为正义而战

王晓峰的遭遇引起了美国学界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和谴责,许多教授和学者纷纷站出来,对这一事件表示抗议和担忧。

麻省理工学院的众多教授联名抗议,认为这种无端调查和迫害行为严重破坏了美国学术自由的氛围,让科学家们无法安心从事科研工作,斯坦福大学的学生们举行游行活动,呼吁学校和政府尊重学术自由,保护科学家的权益。

不仅如此为寻求正义,马念莉和儿子发起了GoFundMe筹款活动,准备通过法律途径反击这种不公待遇。

她的遭遇获得了广泛同情,包括曾因“中国行动计划”被捕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陈刚在内的众多学者联署公开信,要求印第安纳大学恢复王晓峰职位并给予正当程序权利。

此外,美国大学教授协会也致信印第安纳大学,批评校方的处理方式违反了学术道德和正当程序,损害了王晓峰的个人权利。

在这场抗争中,王晓峰一家并不是孤立的,越来越多的在美华裔科学家开始意识到,他们的权益正受到威胁,必须团结起来,共同捍卫学术自由和自身权益,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发声,呼吁美国政府停止对华裔科学家的迫害,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学术环境。

“美国梦”的破灭

王晓峰事件不仅是一个个人的悲剧,更是美国社会深层次问题的集中体现,所谓的“美国梦”在政治偏见和种族歧视面前是如此脆弱。

曾经,无数像王晓峰一样的海外学子怀揣着对美国的向往,远渡重洋,希望在这片土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的一击,让他们深刻认识到美国并非想象中的学术天堂。

这起事件也为其他国家的科研人才提供了警示,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学术交流日益频繁,但科研人员在选择发展平台时,不仅要考虑学术资源和发展机会,还要关注所在国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

截至目前,王晓峰仍然下落不明,事件的最终结果仍未可知,但无论结局如何,王晓峰事件都将成为美国学术史上的一个污点,也将引发人们对学术自由、种族平等和国际科研合作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每一位科研人员都能在一个公平、公正、自由的环境中追求真理,为人类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信源:原文登载于观察者网2025年04月16日关于美大学知名华裔教授王晓峰失联数周,妻子首度发声:为这国奉献,却被当罪犯的报道

原文登载于观察者网2025年04月14日关于余鹏鲲:当部分美国科学家萌生去意,中国该不该抛出橄榄枝?的报道

原文登载于大象新闻2025年04月03日关于知名华裔教授王晓峰失联两周?“异常而危险的信号”的报道

原文登载于观察者网2025年04月02日关于知名华裔教授王晓峰失联两周?“异常而危险的信号”的报道

来源:青史难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