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了窗户就算通风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2 16:51 3

摘要:随着《医院空气净化管理标准》WS/T368—2025的发布,医院空气管理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标准提出,除手术室外的Ⅱ类环境及Ⅲ类环境可通过通风改善空气质量,普通病区(房)更将自然通风列为首选。

随着《医院空气净化管理标准》WS/T368—2025的发布,医院空气管理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标准提出,除手术室外的Ⅱ类环境及Ⅲ类环境可通过通风改善空气质量,普通病区(房)更将自然通风列为首选。

但“自然通风”并非简单“开窗开门”,其背后藏着对通风率、气流方向、空气分布的严苛要求,若达不到标准,反而可能成为感染防控的漏洞。重新研读WHO 2009年发布的《Natural Ventilation for Infection Control in Health-Care Settings》(医疗保健机构自然通风感染防控指南),更能清晰看到:合格的自然通风,是需要科学设计与精准把控的“技术活”。

自然通风的核心在于通过风压或室内外空气密度差形成的热压,驱动室外空气通过预设通风口(如窗户、门、风塔、天井等)实现换气,其效果取决于气候、建筑构造与人为操作,关键要满足“三大核心要素”:

一是通风率,需用“升/秒/患者(L/s/patient)”或“空气交换次数/小时(ACH)”量化——WHO指南给出“条件性推荐”标准:空气传播预防病房(新建/大修)需达160L/s/患者(最低不低于80L/s/患者),普通病房及门诊需60L/s/患者,走廊及临时空间需2.5L/s/m³(应急时按病房标准执行);

二是气流方向,必须从“清洁区”流向“污染区”,比如普通病房需引导空气从室外进入病房,再从病房排向走廊,避免污染空气倒灌引发交叉感染;

三是空气分布,需确保新鲜空气能覆盖整个房间,避免出现通风死角,这对建筑构造提出明确要求——例如交叉通风模式下,病房进深需小于5倍层高,仅靠热压驱动的单侧通风进深需≤2.5倍层高,若超出则难以实现均匀换气。

合格的自然通风,还需匹配特定的建筑设计。WHO指南中提及的经典模式各有适配场景:横向通风需窗户与病房门对齐、位于建筑相对两侧,确保气流贯通;风塔适合无风或风速不稳定地区,通过正压侧进风、负压侧排风引导气流;烟囱式(含天井型)则依赖太阳辐射形成的热压,驱动热空气上升排出。

但实际场景中,许多医院尤其是老旧改造病区,往往难以满足这些构造要求。有的病房仅单侧有窗、无法形成交叉通风,有的层高与进深比例失衡导致空气分布不均,还有的因地理位置限制(如内陆无风区域),风压、热压不足,即便开窗也难以达到60L/s/患者的通风率标准。

更关键的是,自然通风受气候影响极大:无风天气下换气效率骤降,极端天气(如暴雨、严寒)需关闭门窗,此时若仅依赖自然通风,病房内的细菌、病毒(如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病原体可能在空气中积聚,增加交叉感染风险。即便部分病区辅以机械通风(如排风扇),也可能因风量计算不当(如4㎡房间仅靠一台排风扇,难以满足两名患者的通风需求),无法达到标准要求。此时,一款能在通风不足时提供专业空气消杀的设备,就成为医院空气安全的重要补充。

《医院空气净化管理标准》的落地,不仅明确了自然通风的重要性,更提醒我们:空气安全需要“多维度防护”。自然通风是基础,但合格标准的达成依赖复杂条件;而雷神空气消毒机以专业消杀技术,为通风不足的场景提供了可靠补充,用科技筑牢医院空气安全的防线,切实守护患者与医护人员的呼吸健康。

注:本文信息、图片整理自网络等。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地址:leisdlz@163.com。

来源:雷神等离子科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