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海拔2000米的美姑河谷,有个叫阿依的高三女生每天凌晨五点起床。她先要赶着家里的三十多头山羊上山吃草,等太阳晒到半山腰,才揣着荞麦饼匆匆赶往学校。她的课本上至今留着羊的膻味,英语单词本里夹着晒干的野花。
在海拔2000米的美姑河谷,有个叫阿依的高三女生每天凌晨五点起床。她先要赶着家里的三十多头山羊上山吃草,等太阳晒到半山腰,才揣着荞麦饼匆匆赶往学校。她的课本上至今留着羊的膻味,英语单词本里夹着晒干的野花。
这是美姑中学最寻常的校园故事。作为凉山州高考成绩垫底的高中,这里的师生正进行着一场特殊“突围"。从宁波来的刘信态校长发现,当东部学生讨论托福雅思时,他的学生还在为“主谓宾"结构犯愁。去年高考,全校最高分刚够到二本线,数学平均分只有东部重点高中的零头。
“我们不是在教书,是在补窟窿。"教了二十年语文的陈老师苦笑。他上课得从拼音开始教起,学生连“的得地"都分不清。有次布置作文《我的理想》,三分之一的作业本上歪歪扭扭写着:“想当抖音网红"。
但真正的困境藏在教学楼外。每逢农忙季节,教室总会空出几排座位——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回家挖土豆。有位班主任接到家长电话:“反正考不上大学,不如早点回来放羊。"学校尝试周末补课,结果学生联名反对:“家里猪草没人割。"
艺考成了突围的“捷径"。体育生立立小龙每天在土操场上练短跑,沙坑是自己用锄头刨的。去年体考抢跑失利后,这个彝族姑娘躲在玉米地里哭到天黑。今年她终于考上民办本科,学费靠助学贷款,生活费要去草莓大棚挣。
“读书改变命运"的标语在褪色的墙面上摇摇欲坠。有个细节让人心酸:学校引进的钢琴课,起初被村民误以为是“铁柜子展览"。当第一个艺考生弹出《月光曲》时,围观的老人嘀咕:“这铁箱子比我家牛还贵。"
教育帮扶者正在寻找新出路。他们发现凉山的藤编手艺能转化成文创产品,山里的百灵鸟唱腔可以开发成音乐教材。最近美术课开始教景泰蓝工艺,学生们用矿石颜料在木板上作画,成品被游客高价买走。
这场突围战没有浪漫滤镜。当城市孩子在夏令营提升背景时,这里的学生在为买练习本发愁。有个复读生把三年前的校服补了又补,他说:“就像我们老师说的,读书可能是最不累的活路。"
夜幕降临时,教学楼的灯光在群山中格外明亮。值周老师挨个检查教室,总能在某个角落发现偷偷做题的学生。他们的草稿纸上留着放羊时沾到的苍耳,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混杂着远处牦牛的铃铛响。
这或许就是最真实的突围——在贫瘠土壤里播种希望,用知识的光穿透大山的阴影。当城里人讨论“小镇做题家"时,这些孩子正在用布满茧子的手,书写属于自己的突围故事。
【声明】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动漫思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