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风,总带着晋西北高原特有的粗犷与澄澈。作为一名航天摄影工作者,我曾无数次在发射场仰望苍穹。2017年的冬天,一通来自《中国航天报》的电话,让我手中的相机有了更辽阔的使命。从此,快门的律动与报纸的墨香交织,谱写出属于我与中国航天的独特乐章。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风,总带着晋西北高原特有的粗犷与澄澈。作为一名航天摄影工作者,我曾无数次在发射场仰望苍穹。2017年的冬天,一通来自《中国航天报》的电话,让我手中的相机有了更辽阔的使命。从此,快门的律动与报纸的墨香交织,谱写出属于我与中国航天的独特乐章。
初遇这份报纸时,它只是案头一叠带着油墨香的纸张,安静地陈列在资料架上。彼时的我,虽身处航天一线,对这份报纸的认知却停留在“行业媒体”的模糊定义里。
直到我调任宣传岗位,报社同仁的邀约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全新的世界。从那以后,每一次火箭点火瞬间,都成了我与《中国航天报》的无声约定——我用镜头凝固瞬间,报纸以文字传递星辰大海的故事。那些被选中刊登的照片,不仅是对我专业的认可,更让我触摸到这份报纸的灵魂:它不仅是航天的传声筒,更是连接无数航天人梦想的纽带,是镌刻着中国航天发展史的流动画卷。
在经年累月的合作中,我逐渐读懂了《中国航天报》的厚重。它是一扇窗,透过铅字与影像,让世人得以窥见航天事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图景;它是一座桥,将实验室里的精密数据、发射场上的热血坚守,化作普罗大众能读懂的浪漫叙事;它更是一部鲜活的史书,从“两弹一星”的筚路蓝缕,到载人航天的壮美征程,每一篇报道都凝聚着航天人对星辰的执着追求。这份报纸以专业的视角、炽热的情怀,将航天科技的冰冷数据编织成温暖人心的时代叙事,让航天精神随着墨香飘向五湖四海。
2022年3月29日,注定是一个被星光铭记的日子。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的首飞,不仅是中国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更在我与《中国航天报》的故事里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这枚创新设计的火箭,恰似一位刚柔并济的逐梦使者:液体芯级是它温柔而坚韧的灵魂,以稳定持续的动力,精准计算上升轨迹;4台固体助推器,则如钢铁臂膀,在点火瞬间爆发出排山倒海之势,托举着梦想冲破地心引力。
然而,新冠疫情给这次发射带来了特殊的挑战。当《中国航天报》记者无法亲临现场时,我深知,自己手中的相机承载着重要使命。发射前夕,我与摄影小队成员在寒风中反复调试设备,8台相机如同整装待发的战士,每一个参数都凝结着我们对完美追求的执着。“一台拍坏,其他补上!”这句朴素的誓言,不仅体现了周密的技术保障,更是航天人“零失误、零缺陷、零故障”的生动写照。
▲郑逃逃拍摄的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首飞
发射瞬间,整个世界仿佛屏住了呼吸。长征六号改火箭拖着橘红色的烈焰腾空而起,固体助推器燃烧的炽烈火舌与液体芯级稳定的尾迹交织,在天际勾勒出震撼人心的轨迹。我的手指在快门上快速起落,心脏随着火箭的轰鸣剧烈跳动,那一刻,我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历史的共同书写者。当发射成功的欢呼声响彻现场,看着存储卡里数百张照片,我知道,这些画面不仅记录了火箭的轨迹,更定格了无数航天人日夜奋战的心血。
这些照片最终登上《中国航天报》,并被全国媒体广泛转载。当看到自己的作品出现在头版时,那些拍摄时的紧张、等待时的忐忑,都化作了难以言喻的感动。这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胜利——我的镜头与《中国航天报》的版面,共同完成了一次关于梦想与奋斗的接力传递。
时光流转,如今的我依然保持着每天翻阅《中国航天报》的习惯。在新媒体浪潮中,这份报纸早已突破了纸张的边界,通过网站、公众号、短视频等将航天故事传播得更远。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它始终保持着那份独特的温度:是对航天事业的赤诚热爱,是对科学精神的执着坚守,更是对民族梦想的深情守望。
在未来的岁月里,愿我们继续携手,用镜头捕捉星辰的轨迹,用文字书写航天的传奇,让快门与星轨的交响,永远回荡在追逐梦想的征途上。
来源:中国航天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