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高邮一位作家摘得“百花奖”!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2 15:26 1

摘要:20日下午,第二十一届百花文学奖在天津举行颁奖仪式,我市作家周荣池以《大地:语词和种子》再次摘得百花文学奖散文奖。这是周荣池凭散文作品《上河之畔》获得第二十届百花文学奖后再次获此殊荣。颁奖仪式结束后的第一时间,本报记者专访了周荣池,听他与读者分享文学人生和本土

20日下午,第二十一届百花文学奖在天津举行颁奖仪式,我市作家周荣池以《大地:语词和种子》再次摘得百花文学奖散文奖。这是周荣池凭散文作品《上河之畔》获得第二十届百花文学奖后再次获此殊荣。颁奖仪式结束后的第一时间,本报记者专访了周荣池,听他与读者分享文学人生和本土书写的历程。

蝉联百花奖——倾情书写家乡风物

近年来,周荣池扎根本土文化资源进行文学创作,先后推出了《父恩》《村庄对我守口如瓶》等一批散文力作。其“大地的角落”系列散文是2023年在北京鲁迅文学院所创作,先后在《钟山》《散文》《雨花》《散文百家》《福建文学》《朔方》等数十家刊物公开发表,并多次被《新华文摘》《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海外文摘》等选刊选载,入选《被时光镀亮》《年度散文50篇》等年选。

此次获奖的作品《大地:语词和种子》首发于2024年第一期《散文》月刊的“解释与重建”栏目,百花文艺奖组委会给该篇作品的授奖词为:藉由几个语词、一段乡谣、数粒种子和一片树木,周荣池示范性地再现了东方古典审美的“缩地之法”。沧桑的城乡之辨与斑驳的人世之慨,在几如晨星寥落的格局之下被精妙地低调排布,隐现起伏地铺展出起承转合。而这些天元落位的“语词和种子”,作为乡土世界在文学与情感维度的观测切片,成为被寄予以丰赡情愫与无尽可能的“远方的大地”的实在见证。

家乡是周荣池写作出发的地方,也是其用文学作品构建的心灵栖息地,是一个写作者一直瞻望与眷恋的梦乡。“写作者的荣誉自带家乡标签,高邮既是我书写的现场,也是我写作的对象,更是我写作的源泉。”周荣池告诉记者,他迄今为止出版文学类图书18部,其中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与家乡高邮息息相关,“高邮”成了这位青年作家自带的文学地理标签和流量密码。

2024年8月,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其长篇散文《父恩》,这部首发于《钟山》杂志的长篇作品一经问世就引起了业内和读者的广泛关注。《父恩》以江苏里下河平原村庄南角墩为原点,用平实恳切的叙述塑造出一位农民父亲的鲜活形象,讲述了其孝义、倔强、温情、勤力、豪情、暴躁、怪古、促狭、乐观和慷慨。《父恩》通过表现父亲的暴躁与温柔、质朴与狡绘、绝望与希望,由种种细节贯穿起村庄生活的点滴,将一幅真实而复杂的乡土中国实景呈现在读者眼前,用文字为丰厚沉默的乡土赢得更多荣誉与尊严。

《父恩》出版面世时由著名演播家李野墨全文播讲,在喜马拉雅人文平台收听量逾133万人次。先后在天津、扬州、苏州、安庆等地举办读者见面会,赢得了读者广泛的好评。先后入选2024年10月份文艺联合书单,2025年1、2月份探照灯20部原创非虚构和诗歌散文榜单,2025年第6期巴金图书馆参考阅读书单。《文学艺术周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等杂志先后刊登房伟、栾梅健教授所撰《父恩》的专题研究文章。

家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时一地在周荣池的笔下都是亲切而唯美的。周荣池说,无论这些作品传播到何时何地,都带着“高邮”的面孔,一个村庄、一条河流或者一段时光因此由语言变成种子,实证着大地与远方的深情。

新书首发式——潜心探索城乡关系

在颁奖典礼的前一天晚上,周荣池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散文新作《灯火无边》在天津钟书阁举行新书分享会。这是其散文集《草木故园》《村庄的真相》《一个人的平原》《村庄对我守口如瓶》《父恩》之后又一部历经数年打磨的散文力作。分享会由《散文海外版》执行主编王燕主持,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江苏省作协副主席鲁敏,著名文学评论家、《当代》杂志主编徐晨亮和作者一起参加了分享活动。

《灯火无边》是一部关于故乡与他乡、现实与理想的散文集。从对城乡变迁的思索,到对过往记忆的温柔回望,再到对当下生活的深情安放,全书以离乡者的眼光,于万家灯火中凝视城乡之间的脉动,丝缕勾勒成真切细腻的精神地图。周荣池用文学的笔触回应“在乡”“离乡”与“他乡”的人生命题,以诚挚之心梳理乡土中国的复杂情绪,旨在为一个时代留下一部温厚之书。

本次分享会以“万家灯火异乡人”为主题,围绕“在乡、离乡与他乡”的精神张力展开,探讨人在城乡结构与时代变迁中的情感安放与身份建构。“我们希望借由这场对谈,引导读者重新思考那些看似遥远却始终牵动人心的命题:我们为什么会思念故乡,我们如何在城市中寻找内心的居所,我们是否能在写作中安顿灵魂?”周荣池说。

谈到这部散文新作,周荣池称之为具有“中年变法”意味的探索作品,特别是他由过去的书写乡土转变到对于城乡关系的思考与书写。当然这本书的出版只是一个标志或者说实证,他的这种内在的探索与改变是由来已久的,而求新求变对于古老的乡土书写来说也体现了年轻作家的危机意识和精品意识。

周荣池以其一贯的文学诚意与现实关怀,通过《灯火无边》再一次回应了“乡土中国”的情感命题。他的文字穿行于城乡之间,既有悲悯的眼光,也有温暖的抚慰,映照出中国人在剧烈变化中的精神波动与文化根系。正如周荣池分享所言:这是一本关于当下的书,一本讲述“我”如何面对城市、回望乡村、与现实共处的书。

而其在《灯火无边》的后记《在城乡之间的事实》,将这种心绪或者心念表达得更为清晰和深刻:我们身在城乡之间的处境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的书写也依赖于眼下庞大而生动的现场。正因为这些事实,我们脚下的土地才可靠,我们也才可能在无边的城乡之间,为一片落叶、某条河流或者几朵闲云安心书写。这是关于离乡自许深刻的表达,也是离乡者笃定深情的自白,也应该会给城市里面对忙碌的瞻顾以及失落的望乡提供一些基于事实的安慰——我们应该相信万家灯火真实可靠且充满诗意。

潜心运河畔——打造本土文学矩阵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周荣池基于地方和乡土的文学版图上,除了散文之外,小说创作也收获颇丰,特别是长篇小说《李光荣下乡记》《单厍》先后获得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图书奖。在此之外他的创作中还有一处逐渐小有规模的基于社科和历史文化研究的传记和地方史志的书写。江苏雨花英魂系列传记中,周荣池创作的三部长篇传记赫然在列:《夜行者——毛福轩传》《新生——成贻宾传》《寻路——马克昌传》,而其新近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第六封家书》也在此见证了其挖掘地方社科与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文学书写的决心。

《第六封家书》是一部以高邮烈士吴奇所遗留的六封家书为主线的报告文学作品。该书梳理了每一封信的内容和时代背景,洋溢其间的家国情怀令人动容。为了更好地展示吴奇烈士的一生,本书打破了信件原来的时间先后的轴线,采用倒叙、插叙的方式进行解构与解读,让书稿更具可读性,比一般传记采用的平铺直叙的手法更加生动。

六封家书支撑起六个篇章,均以信中的原文作为标题,或表现出烈士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或表现出烈士的深明大义、公而忘私。本书透过六封家书,展现了烈士的高风亮节,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一个普通家庭的良好家风传承以及一名革命烈士的家国情怀。

立足地方、书写地方,让高邮的历史文化与当代文学现场相互依偎与祝福,也是让文学作品更多地贴近现实和历史,使得地方写作能够更体现时代光亮。在《第六封家书》后记中,周荣池写道:“我在仔细研读吴奇烈士资料的过程中感受到,他短暂的二十四年生涯其实是清晰的,但他从上辈那里学来的德道品质以及在自己革命生涯之中的实践,继而使自己的后人不断地在自己人生中传续和生长,可能是我写这位本土走出去的烈士事迹最想表达的情感和认识。当我在邗江方巷的吴奇家风馆里,和吴中直先生一起吃盒饭谈着那些英雄的往事,我想到的是如果没有他们的付出,我们哪里能安生地吃饱一餐饭食——由是,我的心里更充满光亮。”

在业余创作文学作品之余,研究地方历史文化和社科资源成为周荣池在地方书写和书写地方的资料和情绪的重要来源。周荣池领衔主创了《追寻文脉 礼赞名城》《村庄里的二十四节气》系列短视频,编印了《镇国寺与塔》《苍烟一点指高邮——文学家笔下的高邮》《村庄里的二十四节气》等多部高邮社科文化普及系列丛书。

周荣池说,在开发和利用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城以文兴”的高邮在走向“以文兴城”的路途上找到属于文学的注脚和光亮,也形成了一个可观的精神产品矩阵。“高邮给我们的不仅是出生,城市交给我们的也不仅仅是生存和文化,更重要的是他们交给我们生活的信念和办法,而对我来说那就是文学书写,我愿意始终让自己的文本里贴着家乡高邮的唯美标签。”周荣池说道。

来源:放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