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1日,VR行业迎来了重大利好消息:国家电影局发布《关于促进虚拟现实电影有序发展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首次将“虚拟现实电影”纳入电影管理体系,并明确其定义、制作流程、放映规范及扶持政策。中国电影正以积极的态度拥抱前沿技术。
文/VR陀螺 豌豆
3月21日,VR行业迎来了重大利好消息:国家电影局发布《关于促进虚拟现实电影有序发展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首次将“虚拟现实电影”纳入电影管理体系,并明确其定义、制作流程、放映规范及扶持政策。中国电影正以积极的态度拥抱前沿技术。
一周后,西安市XR产业发展基金签约仪式在西影举行。这是继国家电影局发布《通知》后,成立的国内首支虚拟现实电影专项基金。
可见XR相关技术在电影产业中的应用正迅速从概念走向实践,从荧幕平面走向更广阔的体验空间。作为XR技术在电影领域深度应用的重要体现,VR大空间技术凭借其独特的沉浸感和互动性,正成为推动“虚拟现实电影”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力量,为电影行业带来全新的创作思路与商业模式。
从无序到有序,虚拟现实电影走向“标准化”
2023年《消失的法老》走向大众后,仅11个月便收获了11万观众,票房收入突破2000万。就连迪士尼、环球影城、索尼、奈飞等大厂们都纷纷布局,显现出线下沉浸式娱乐领域蕴藏的巨大商业价值与发展前景。前段时间,Sandbox首席执行官Steve Zhao宣布,公司的票房总收入已超过2亿美元,VR大空间在海外市场同样风生水起。
从市场规模来看,国内VR大空间更多靠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进一步扩容,已覆盖一二线城市并逐步下沉至三四线城市。除了多人竞技游戏外,文化教育、展览展馆、沉浸式旅游等内容吸引了不同年龄段的消费群体。据《2024中国沉浸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截至2023年,中国沉浸产业消费市场规模已达927亿元,总产值达到1933.4亿元。
从产业布局来看,各地政府与企业积极投身VR大空间领域,拓展了VR大空间在文旅产业的应用边界。
近两年VR大空间在国内一路“狂奔”,国家电影局顺势推出了新的政策,为行业的发展指明道路。
《通知》的政策问答中指出:虚拟现实是近年来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前沿方向,随着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其极强的临场感、沉浸感,为观众提供了崭新的视听体验,部分作品已经在市场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可以预见虚拟现实将是电影未来发展重要的新方向之一,及时将“虚拟现实电影”纳入电影管理和扶持范围,将拓展电影新形态、激发电影新业态。
届时审批通过的沉浸式内容将正式冠以“虚拟现实电影”的标准化身份进入市场,带来更多机遇。
符合“虚拟现实电影”定义的作品有“制作、观看、放映”三大标准:①运用VR、AR、M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技术制作;②采用头戴式显示设备等虚拟现实终端观赏;③在电影院等固定放映场所公开放映。
根据“关于对行业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虚拟现实电影 第1部分:通用技术规范》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提到了虚拟现实电影的技术要求及相应的测量方法(以下内容节选自征求意见稿):
内容制作:虚拟现实电影应向观众提供使用培训、安全提示和交互引导,播放内容视觉效果与交互体验应保持一致,时长宜不低于20min,宜不高于50min。头戴式显示设备:虚拟现实电影头戴式显示设备应佩戴舒适,至少支持一种交互技术,包括但不限于头部跟踪、眼动跟踪、手部跟踪、语音指令、空间定位、动作捕捉等。渲染播放软件:虚拟现实电影渲染播放软件应运行稳定,支持根据观众交互信息将电影内容渲染为符合显示要求的内容并输出。 场地:虚拟现实电影场地应规划合理,提供配套交互设施,配合实现虚拟现实电影多感官一体化体验。 其他关于“放映质量主观评价”“交互体验”“版权管理”的详情内容可参考征求意见稿文档。《通知》的核心目的就是“做大增量”:聚焦于促进和扶持内容和技术都处于较好水平、能够达到“电影”标准的优秀虚拟现实内容作品。不涉及文旅景区、文博场馆内或商业综合体内展陈的虚拟现实“沉浸体验展”等现有的各种业态,仅针对想要作为“电影”、在电影院等固定放映场所公开放映的虚拟现实内容产品。
VR大空间获虚拟现实电影“龙标”,走进影院成趋势
国家电影局公映许可证,是出现在电影片头的绿底龙头标志,俗称“龙标”,上面的公映许可证字样以及电审字号非常重要,有了龙标则意味着电影可在国内正式上映,一般来说电影在上映前大致需要经过“立项→取得龙标→技术审查”几项环节,这是电影标准化和规范监管的体现。
现在都有哪些作品正式拿到龙标了?
在今年1月公开的“国家电影局关于2024年12月下全国电影剧本(梗概)备案、立项公示的通知”中具体提到,全国处理备案虚拟现实影片共2部,由河南广电出品《唐宫夜宴》《隐秘的秦陵》已正式获得龙标。
值得注意的是,虚拟现实电影将标注“电审虚(虚拟现实)字”及号码。这两部作品是首批获得备案虚拟现实电影,也是现阶段业内的重要标杆。相信《通知》发布后,会有不少优质VR大空间项目着手申请备案。
已备案的虚拟现实影片(图源:国家电影局)
据悉,这两部作品已落地于全国首家虚拟现实多厅未来影院——奥斯卡大象元虚拟现实未来影院(西安骡马市店)。
官方介绍道,影院依托虚拟现实技术,专场放映虚拟现实电影,观影方式从“静态观赏”升级为“动态沉浸体验”。该影院面积近3000平方米,是全国首家多厅大空间沉浸式影院,设置了三个体验影厅,循环放映《唐宫夜宴》《隐秘的秦陵》,据了解未来《龙门金刚》《流浪地球》等更多的虚拟现实电影将陆续登陆该影院。
不难看出西安对XR产业的重视,作为拥有无数文化瑰宝的千年古都,既是“一带一路” 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影视的沃土,西安凭借着资源优势和文化底蕴积极让XR融入到文旅、电影、舞台表演等。“文旅景点+节假日+优质VR大空间内容”,是一条以新质生产力焕新文旅行业的成功路径。可以预见,未来科技与艺术文化将深度交织,将催生出更多新消费场景。
电影产业亟待升级,虚拟现实电影再叩响消费端大门
“电影院也不是非去不可。”这样的声音在近几年出现得愈加频繁。
目前电影市场被几座大山压住:票房增长乏力、观众流失严重、影片投产数量下降、缺乏头部作品等。国家电影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电影总票房仅为425.02亿元,甚至低于2015年的438.1亿元,电影市场一度低迷。
难道观众都对电影不感兴趣了吗?答案是否定的,2025年的《哪吒2》就以高品质一举唤醒“沉闷已久”的中国电影行业,再次印证“内容为王”的观点永不过时。电影产业亟需在技术创新和内容叙事方面加大投入,而虚拟现实电影就是非常好的试验田。
2016年前后的虚拟现实电影泛指VR纪录片、VR短片、VR动画、VR交互装置等实验性作品,更多的是在180/360度VR全景视频之上延伸的VR内容。只是受限于当时技术的桎梏,以及硬件能力的不足,早期虚拟现实电影并未出圈,但为后来的内容制作和放映奠定了基础。
从不少作品中可以看出,传统电影积累的视听语言体系(蒙太奇、光影调度、叙事节奏)依旧是虚拟现实电影的底层。技术切实改变了内容呈现形式。
在内容创作方面,国际知名电影节扮演着推动虚拟现实电影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戛纳电影节等,纷纷将XR体验带到国际舞台,部分作品甚至可纳入竞赛类单元参与评选。
电影内容同质化情况加重,艺术家们借助XR的不同媒介来挖掘诸如于个人成长、边缘群体遭遇、异世界探索和复现历史原貌等有价值的主题,反而成为了更吸睛的体验。XR沉浸式单元开始常驻部分电影节。
这就像早期“吸引力电影(The Cinema of Attraction)”的概念,即不论内容是虚构演绎还是真实记录,凭借令人惊叹的视觉奇观,都能瞬间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尽管虚拟现实电影的观感视角和交互形式各有千秋,这些作品也为后来电影行业发展和沉浸式内容的线下策展带来了重要启发。
在线下放映与实际体验环节,如同传统电影依赖电影院这一专业空间实现最佳观影效果那般,虚拟现实电影的线下体验也需要一个特殊的空间,而且能同时满足人们部分社交需求。
以前,单场地单作品单人体验的模式,限制了观众体验。然而,通过本地WiFi+低时延多并发的串流模式以及更为智能的中控播放管理,目前的技术能实现单场地多人同时体验多部作品,这将解决虚拟现实电影中参与者数量和盈利能力的主要挑战。
影院无法自己生产内容,发行放映渠道也存在一定局限性。近些年影院在尝试改变经营模式,将体育赛事、电竞比赛的观众带入影院。在提高坪效、改善影院收入结构方面,VR大空间则是一个更有吸引力的新选项:既缓解行业渴求优质内容的难题,又抓住显示技术迭代的产业机遇,为观众提供多屏观看的差异化选择。
好在“虚拟现实电影”的新身份将带来更细致化的管理规范和放映要求,未来成熟院线将改造虚拟现实放映厅场地(“坐观式”和“LBE大空间式”共存)及其配套设施。西安、深圳等地已率先行动,软硬件、IP、线下影院……产业间的凝聚正在加速。
在国内,VR大空间已经跑通这条商业化路径,有市场才有管理,《通知》的发布也给行业和消费者带来“定海神针”,进一步引导行业走向高质量电影发展道路。从胶片到数字化再到AI,技术催化传统电影发展,恰似当年《阿凡达》的3D技术改变了电影工业化规则,相信VR大空间能继续书写电影新篇章。
来源:VR陀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