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晚饭过后,一家三口围坐电视前,荧幕里正播放一档健康栏目。主持人突然提问:“你知道厨房里哪种调料最容易致癌吗?”镜头一转,画面定格在一瓶酱油上。母亲下意识皱眉:“酱油?我天天都用啊。”
晚饭过后,一家三口围坐电视前,荧幕里正播放一档健康栏目。主持人突然提问:“你知道厨房里哪种调料最容易致癌吗?”镜头一转,画面定格在一瓶酱油上。母亲下意识皱眉:“酱油?我天天都用啊。”
这个问题,在门诊中也屡见不鲜。许多患者在被诊断出胃肠道疾病后,常追问:“是不是我吃太多味精了?”、“是不是辣椒太多了?”但真正能致癌的调料,远比大众想象中复杂。
一位年近六旬的男性患者,因反复胃胀、黑便前来就诊。胃镜下,幽门处可见一枚溃疡性肿块。病理提示——早期胃癌。在没有家族史、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情况下,他唯一的“高危习惯”是——做饭时“酱油三勺,老抽两勺,蚝油不计量”。
酱油致癌,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工业生产过程中,若原料储存不当,极易滋生黄曲霉菌,产生黄曲霉毒素。该毒素属I类致癌物,已被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定性,其致癌性为“无阈值”,即无论摄入多少,都可能引发细胞突变。
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酱油本身”,而在于“劣质酱油”与过量使用。国家标准规定酱油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不得超过5μg/kg,正规品牌多能严格控制。但家庭烹饪中“口味重”“调料随手倒”的习惯,才是癌变风险的“温床”。
黄曲霉毒素对肝脏的破坏性极强,长期摄入可诱导肝细胞DNA损伤,最终导致肝癌。尤其在高温炒制时,油烟与不合规调料的反应,增加了挥发性致癌物如杂环胺、多环芳烃的生成。
门诊中也见过一位年轻女性,长期失眠、焦虑,吃饭只靠外卖。她习惯点“重口味”,每餐要么酱香、要么麻辣。三年后,被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这种病被认为是胃癌发展的“前庭”。
调料使用的不当,不只是癌症风险。像味精(谷氨酸钠),虽被证实未直接致癌,但过量会影响神经递质平衡,引起头晕、心悸、面部潮红等“味精综合征”。而蚝油、甜面酱等复合调料,常含有高钠、高糖、高脂,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病率。
高盐饮食已被明确列为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数据显示,我国人均每日盐摄入仍高达10.5克,远高于世卫组织推荐的5克标准,而调料中的“隐形盐”占比高达30%以上。
在医生看来,调料真正的风险,在于“量”和“搭配”。比如许多家庭炒菜时,喜欢“酱油+老抽+蚝油+鸡精”齐上阵,不仅钠含量飙升,还会产生调味品复合反应,形成亚硝胺类物质。这类物质在动物实验中已被证实具有明显致癌性。
反转的部分在这里:酱油本身并不“原罪”,问题在于它如何被使用。就像一把刀,既可切菜,也可能伤人。关键在于“谁在用、怎么用、用多少”。
合理使用调料,是一种“生活医学”。医生常建议:“炒菜时减少调料种类,每次使用不超过2种;每人每日食盐总量控制在6克以内;使用低钠酱油或淡味调料替代高盐品种。”
在中医看来,调味过重,损脾伤胃。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若受损,则水谷精微难化为气血,久而久之,导致气虚、痰湿、瘀血并生,成为多种慢病的底层根源。而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高盐高脂饮食确实会破坏胃肠道黏膜屏障,增加炎症反应。
门诊中一位患有“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年人,长期服药效果不佳。后经饮食分析发现,他每日早饭都要吃“生抽拌面+咸菜+豆腐乳”,晚饭常配“卤味、腊肉”。当他开始减少调料使用、晚饭后快走30分钟,3个月后,症状明显缓解。
调料不是不能用,而是要“用得其法”。医生建议,尽量以天然食材的原味作为主调。比如用柠檬汁、香草、葱姜蒜代替部分人工调料,不仅风味更自然,也能减少钠的摄入。
一位年迈的老厨师曾说:“好菜不靠酱,靠的是火候与心意。”这句话,对于今天的“调料焦虑”来说,不失为一种启发。人的味觉是可以训练的,咸与鲜的感受,并非全靠添加剂。
现代人习惯快节奏生活,调料成了“速食文化”的遮羞布。但健康的饮食,从来都不是靠“调出来”的。医生更希望看到的是,家庭厨房回归“少盐、少油、多样”的原则,让味蕾重新感受食物本真的味道。
对于那些已经患有胃肠道慢病的人群,医生建议每周至少3天清淡饮食,避免腌制、熏烤、油炸类调味重的食物;晚餐不晚于19点,饭后避免立即躺下,并保持每晚不少于7小时的睡眠。
饮食之外,心理调节同样关键。长期焦虑、压抑,会引起胃酸分泌紊乱、肠道菌群失衡。医生常建议患者通过瑜伽、冥想或每周2次户外活动,疏解情绪,增强胃肠道的“神经免疫力”。
医学不是禁止生活,而是教人善用生活的工具。调料既非毒药,也非良药,它只是一种“增味的方式”。真正决定健康的,是使用它的人。
或许问题并不在于“哪种调料最致癌”,而是:为何我们总要用调料掩盖原本应该感知的味道?是生活太淡,还是心太忙?
正如医学家威廉·奥斯勒所说:“医学是一门艺术,它建立在科学之上,并以人性为核心。”厨房,也是如此。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黄曲霉毒素的健康危害及防控建议[EB/OL].https://www.chinacdc.cn
[2]世界卫生组织.全球食品添加剂安全评估报告(2023年)[R].WHOTechnicalReportSeries,No.1020.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R].北京:中国营养学会出版社.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请点赞、评论或转发给身边的朋友。你觉得家里的调料使用得健康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或提问,医生会持续关注你关心的健康话题。
来源:健康科普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