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少糖尿病患者,听到这样的“土方子”,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宁愿信这个,也不愿吃医生开的药,结果病没治好,反而越拖越重,甚至送了命。
“听说吃生田螺能把糖尿病治好!”
“我邻居每天早上喝煮蛋的尿水,说是能控制血糖!”
“有老中医说,蚯蚓煮水喝,血糖立马就下来了!”
这些话你是不是也听过?
不少糖尿病患者,听到这样的“土方子”,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宁愿信这个,也不愿吃医生开的药,结果病没治好,反而越拖越重,甚至送了命。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糖友为了“根治”糖尿病所交的那些智商税,让大家少走弯路,不再被花里胡哨的偏方骗了身体、伤了钱包。
糖尿病,其实就是身体处理“糖”的能力出了问题。正常人吃了米饭、馒头、面条,这些食物变成糖,糖分进到血液里,身体会分泌胰岛素,把糖搬进细胞里当“能量”。但糖尿病患者的问题是:不是胰岛素不够用,就是细胞不理它,结果血液里的糖越堆越多,血糖就高了。
这和什么“体内寒气太重”“血里有毒素”半毛钱关系都没有。糖尿病不是“邪气入体”,也不是“吃凉东西吃出来的”。它是身体的内分泌系统出了故障,不靠科学治疗,是根本“根治”不了的。
民间流传“吃生田螺能清血、降糖”,但其实这是一条彻头彻尾的谣言。生田螺里可能带有一种叫“广州管圆线虫”的寄生虫,这种虫子一旦进到人体,就可能钻进大脑,造成脑膜炎、脑水肿、头痛、呕吐、发烧,甚至死亡。
医学上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吃田螺对糖尿病有任何治疗作用。吃生的田螺只会让你得上更严重的病。想靠吃田螺降糖,不如直接啃砖头,起码不会中毒。
还有人相信“尿煮蛋”能调理身体、控制血糖。这种说法荒唐得让人哭笑不得。
尿液不是无菌的,里面含有大量代谢废物、细菌和毒素。用尿液煮蛋,等于把一堆垃圾煮进了蛋里,再吃进肚子里,根本就是在拿自己的身体开玩笑。
没有任何科学研究证明尿煮蛋对糖尿病有帮助。尿液是身体要排出去的“废水”,怎么可能又拿回来当药吃?这就像你冲马桶后又把脏水捞出来喝,能治病吗?
民间有偏方称“蚯蚓煮水喝能降糖”,理由是蚯蚓有“活血通络”的作用。但蚯蚓体内确实含有一种叫“蚓激酶”的蛋白质,有轻微的抗血栓作用,但那是提纯后的药物成分,不是你从地里挖两条蚯蚓煮就能喝出来的。
直接煮蚯蚓喝,不但没效果,还可能喝进细菌、寄生虫。你以为你在治病,实际上是在给自己制造新的健康危机。花钱买蚯蚓,不如去买点黄瓜拌凉菜,起码健康。
很多患者会问:“医生,糖尿病到底能不能治好?”答案是:目前医学上还没有办法把糖尿病“根治”掉。
但这并不代表糖尿病就不能控制。糖尿病就像高血压一样,是一种慢性病,虽然不能根除,但只要控制得好,照样能活得健康、活得久。
关键是要听医生的话,按时吃药、规律作息、注意饮食。不是说一辈子不能吃糖,而是要控制总量,搭配合理,别让血糖飙起来。
第一点是吃得合理。不是说糖尿病人只能吃青菜豆腐,关键在于控制主食总量。比如一顿饭吃两碗米饭肯定不行,可以换成半碗米饭加点粗粮,比如燕麦、玉米、红薯,再加点鸡蛋、瘦肉、豆腐、青菜。
第二点是动得起来。不是非得跑步、爬山,只要每天坚持走路30分钟,饭后慢慢走,不但能帮助降糖,还能防止血管堵塞。
第三点是药不能停。很多人一吃药血糖降下来了,就偷偷停药,这就像轮胎没气还开车,迟早会出事。糖尿病药不是毒药,不会吃了伤肝伤肾,真正伤身体的是血糖高了不管它。
有人说:“我吃了某某偏方,血糖降了”,其实这可能只是短期内血糖波动,并不代表病好了。更可怕的是,有些所谓“偏方”,里面偷偷加了降糖的西药成分,吃多了可能引发低血糖、昏迷,甚至猝死。
还有的偏方用来“排毒”,结果把肾脏、肝脏搞坏了。你以为你在治糖尿病,实际是在给医院送钱、给自己挖坑。
下图是典型糖尿病患者一天内的血糖变化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血糖在饭后会短暂升高,这是正常的。但如果饭后血糖飙得太高,就说明你吃多了、吃错了,或者药没吃对。
那些说“吃了某某方子血糖立马降下来”的,往往就是抓住了这种波动,给你一种“见效快”的错觉。
糖尿病不能靠吃田螺、尿煮蛋、煮蚯蚓来治,不管谁跟你说偏方有奇效,记住一句话:没有科学依据的“神药”,就是骗钱的把戏。
如果真的有“根治糖尿病”的神药,早就上新闻联播了,不会藏在某个小诊所、微信群里偷偷卖。
糖尿病虽然不能根治,但只要你愿意坚持,科学吃、科学动、科学用药,就能把血糖控制好,活得一点不比正常人差。别再被骗了,也劝劝身边的亲戚朋友,别再交智商税了。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王陇德,李光伟.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3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1):1-22.
[3]刘志红,李建平.糖尿病肾病的治疗策略与进展[J].中华内科杂志,2024,63(3):193-198.
来源:刘医师科普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