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解读 | 临床图片:类似脑膜瘤的前列腺癌硬脑膜转移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8 17:38 1

摘要:《柳叶刀-肿瘤学》(The Lancet Oncology)近日发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韦炜教授团队的一例类似脑膜瘤的前列腺硬脑膜转移癌的临床图片。作者指出,前列腺癌硬脑膜转移极为罕见,其影像学表现多样且易与脑膜瘤混淆,导致临床误诊率较高。MRI

《柳叶刀-肿瘤学》( The Lancet Oncology)近日发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韦炜教授团队的一例类似脑膜瘤的前列腺硬脑膜转移癌的临床图片。作者指出,前列腺癌硬脑膜转移极为罕见,其影像学表现多样且易与脑膜瘤混淆,导致临床误诊率较高。MRI功能成像(DWI、MRS、PWI等)有助于该病的精准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时、有效的干预治疗可以改善前列腺癌硬脑膜转移癌的预后。

一名66岁的男性患者4年前接受前列腺癌手术治疗。他的初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为6.98 ng/mL,术前盆腔MRI显示双侧耻骨、左侧坐骨及骶骨转移。术后病理显示Gleason评分为4+5=9,WHO/ISUP分级为5/5,临床分期为T3N0M1。术后3个月,患者接受了盆腔转移灶的放射治疗(5000cGy/25f/36d),并联合18个月的内分泌治疗(亮丙瑞林和比卡鲁胺)。放疗后随访MRI显示骨盆转移灶体积显著缩小且活性降低,此后保持稳定。2024年4月15日,患者因左下肢无力5天入院。体格检查显示左下肢肌力1级,巴宾斯基征可疑阳性,同时发现双下肢凹陷性水肿。

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3.09×10⁹/L(正常范围3.5–9.5×10⁹/L),淋巴细胞计数0.80×10⁹/L(正常范围1.1–3.2×10⁹/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22.7 pg/细胞(正常范围27–34 pg/细胞),总PSA为7.86 µg/L(正常范围0–4 µg/L)。

MRI扫描发现大脑镰区和右侧小脑幕区椭圆形肿块,较大者约4.6 cm×3.5 cm×4.2 cm。平扫T1WI显示肿块呈轻度低信号,T2WI(图A)呈轻度高信号,信号略不均匀,边界清晰,周围脑白质受压塌陷,相应脑白质内可见轻度水肿信号,提示该肿块为脑外病变或硬脑膜起源病变。T1WI增强扫描显示肿块呈中度至显著强化(图B)。该肿块常规MRI表现与脑膜瘤极为相似。然而,H1-MRS显示3.2 ppm处的胆碱(Cho)峰较正常脑组织显著升高,提示肿块为恶性肿瘤可能,且无丙氨酸(Ala)峰,不支持脑膜瘤诊断。结合患者病史,考虑肿块为前列腺癌硬脑膜转移可能。遗憾的是,患者未接受灌注加权成像(PWI),该技术也有助于鉴别硬脑膜转移瘤与脑膜瘤,因为大多数硬脑膜转移瘤的脑血流量值低于脑膜瘤。2024年4月30日该患者的18F-FDG PET/CT显示,除大脑镰和右侧小脑幕区病灶外,全身(包括原发骨盆骨转移灶)未见明确高代谢区域或可疑转移灶。

(A)MRI-T2WI显示大脑镰区见一类圆形稍高信号肿块,边界清晰,邻近白质受压塌陷。

(B)T1WI增强扫描显示肿块呈中度至显著强化,大脑镰被撑开。

前列腺癌硬脑膜转移极为罕见,全球发病率低于0.1 %。其发病机制主要有两种:一是转移性前列腺癌细胞通过椎旁静脉丛进入硬膜内腔;二是原发骨转移或肺转移引起的继发性血行播散导致硬膜内播散。前列腺癌脑转移预后极差,中位生存期仅为1–7.7个月,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和立体定向放疗。MRI检查后,患者接受了上述两处肿块的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转移性前列腺癌。术后18天脑部随访MRI显示大脑镰手术床区出现串珠样复发及播散病灶,随后患者入院接受了复发灶的立体定向放疗。放疗后PSA水平持续下降,最低降至为0。

3个月后,病灶显著缩小,部分完全缓解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放疗后患者紧接着接受了恩扎鲁胺内分泌治疗。截至最近一次随访(2025年1月23日),患者病情稳定,门诊随访期间无不适症状,最新复查PSA水平为0.12 ng/mL。END

团队介绍:韦炜教授领衔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集团影像科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及安徽省医院协会影像管理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放射医学与核医学专业质控组长单位。在乳腺肿瘤影像学、心脑血管疾病影像学、腹盆腔系统影像诊断等多个亚专业方向已经形成学科优势,诊治和科研能力达国内先进水平。本案例依托该院先进的影像设备与多学科协作模式,为罕见病例的精准诊疗提供了范例。韦超为第一作者,韦炜为通讯作者。

中文解读由作者提供,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以论文原文为准。

https://doi.org/10.1016/S1470-2045(25)00073-7

来源:柳叶刀TheLancet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