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有一群沉默的“朋友”,等你来探……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2 15:52 1

摘要:花果山历史悠久,自然环境优美,旅游业态繁盛,历代无数名人墨客游履遍及,他们在这里诗咏题刻、洗碑勒石,摩崖刻石,星罗棋布;琳琅碑刻,满目生辉,人文色彩与自然景观交融,相互辉映,真正做到景以文秀,文以景美。

时光悠悠

听花果山石刻

讲述千年故事

步入花果山

便闯入了一个生机盎然的自然王国

鸟鸣蝉语、松涛泉响

灵猴在林梢间飞腾追逐

每一缕空气

都震颤着生命的律动

转步山径幽深处

花果山中还有一群

沉默的“朋友”

用刻痕诉说着更深邃的故事

那便是散落花果山间的石刻

石刻讲述千年故事

花果山历史悠久,自然环境优美,旅游业态繁盛,历代无数名人墨客游履遍及,他们在这里诗咏题刻、洗碑勒石,摩崖刻石,星罗棋布;琳琅碑刻,满目生辉,人文色彩与自然景观交融,相互辉映,真正做到景以文秀,文以景美。

花果山石刻有着独属于自己的特点。若是喜欢石刻,喜欢探寻花果山的历史,这200余处的石刻讲述的故事从唐宋明清直至当代,足够动人。

若是既想打卡花果山的美景又想探寻花果山的神秘独到之处,这些石刻也能满足需求,从“飞泉碑林”“照海亭石刻群”到“墨香小径”“怪石园”,名刻荟萃,凡是石刻集中的地区,都是花果山著名的风景点。

花果仙山中,修竹茂林之间镶嵌着众多跨越朝代的名人题刻,它们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珍品,更是历史与文化交织的见证。这些石刻犹如一部部打开的“石史”,向游人静静诉说着花果山作为人文圣地的辉煌历程。

清代,康熙帝御笔“遥镇洪流”,笔力雄健、气魄恢宏,既勾勒出海中仙山的壮阔地理,也寄寓了一代帝王对江山万里的遥思。

而道光皇帝所题“印心石屋”,则风格清雅含蓄,在秀逸中透出文人意趣,为水帘洞更增添了几分书卷气息。

至近现代,毛泽东主席曾说过“孙猴子的老家在新海连市云台山”,景区将这一句集字崖刻形式镌于山壁,道出花果山与《西游记》传说的深厚渊源,成为大众文旅时代中最具传播力的符号之一。

毛公碑

岁月悠悠

毛公碑静静矗立

诉说着与《西游记》

同根同源的文化记忆

三谈花果山

第一次是1953年,原江苏省委书记韩培信到北京开会,毛主席问他:“你是哪里人?”韩培信回答说:“我是江苏响水人”,“那你可是孙悟空的小老乡哦”,毛主席高兴地说。

第二次是1955年,南巡列车停在镇江西站时,毛主席风趣地说:“你们知道《西游记》里的花果山在哪里吗?就在你们江苏嘛——新海连市。你们年轻人应该去转转,说不定会碰上孙悟空呢!”

第三次是1956年,毛主席来到徐州,他在听取汇报时,忽然问道:“你们知不知道花果山、水帘洞在哪?”同行人员摇摇头,毛主席说:“就在你们管辖的新海连市,有空可以去看看。”又说:“孙悟空在花果山占山为王,由水帘洞跳进东海,从东海龙王那里寻得金箍棒,而后大闹天宫。”

匠心雕刻

1993年,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毛主席“孙猴子的老家在新海连市云台山”这一历史论断镌刻于花果山照海亭下天然石壁之上。经匠心雕琢,石刻终成巍然之姿,成为八方游客开启探寻西游文化源流的一扇窗口。

神字碑

花果山中

草木掩映之处

有一条小路蜿蜒崎岖

这条路被称为“神路”

沿着陡峭幽秘的“神路”漫步

仿佛可以感受到

西天取经之路的神秘和浪漫

艰险与崎岖

“神路”的尽头,是一座观神台,于观神台西望,“神”字石刻赫然入目,籀文笔画如刀劈斧凿,在赭红色岩壁上投下遒劲阴影。群峰俯首,云海翻涌,“神”字掩映在绿树丛中,等待着每一个过路者在此屏息凝神、久久驻足。

世界之“最”

这个“神”字,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体汉字摩崖石刻。1996年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人称“神”字王。

这个“神”字是选取唐代书法家怀素的草书,1994年集中组织了20余名石匠精心雕刻,花费60余日,完成这个身高39.40米,体宽18.85米,深0.6米的放大版“神”字。

遥镇洪流

玉女峰往东北方向有条小道

顺着小道看过去

对面的悬崖峭壁的摩崖上

刻着四个大字

“遥镇洪流”

从宋元开始,黄河夺淮入海,给淮河流域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但因为有云台山南面的“云梯关”的“守卫”,淮河入海口才不至于被黄河裹挟到海州湾甚至更往北面。

因此清朝康熙皇帝亲自题写匾额赐“遥镇洪流”给三元宫,而现在石上所刻的“遥镇洪流”便是由此而来。

天然碑

欣赏过最大的“神”字

作为花果山最大的摩崖石刻

天然碑也不容错过

还未走进天然碑附近

透过山间浓密的枝丫与树叶

向东北方眺望

便能看到天然碑的样貌

矩形石刻“花果山”的字样气势恢宏

引人前去一探究竟

天然碑石宽230厘米,高327厘米,上面刻有《游青峰记》一文,全文共有1062字,楷书,字径宽4厘米,长7厘米,是花果山最大的一块古代摩崖石刻,也是所刻碑文字数最多的一块石碑。

因六十年代在它的向阳面刻上了“花果山”三个字,又名为“花果山题名碑”,距今已经有400多年历史,可谓是石碑中的“老大哥”。

天然碑刻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由明代大儒、海州知州唐伯元撰文并书刻,其内容主要记载了云台山风物名胜、古迹传闻。

站在碑前,细细品读,不仅能在文字中看到花果山名胜的风貌及整个云台山的风光,更能穿越时空,看到明朝的真实民生状况,可以称得上是一张“旅游民生全景图”。

郁林观石刻

除了花果山中

山脚下的石头们

也有着自己的故事可以“讲述”

立于花果山脚下,向大圣湖东南方走去,穿过飞泉村再往南,在郁郁葱葱的山林间,便可观一涧水经狮子崖跌落而下,形成一方瀑布。

眼前是飞泉迂回奇绝,耳畔是绿水长流潺潺,景色靓丽非常,再细细看去,不远处的山壁上则留下了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痕迹,因此此地被称为“飞泉石刻”,又由于有一座建于隋朝开皇年间的古建筑,名叫郁林观,所以又被称为“郁林观石刻”。

“挥高论,谢俗物。思古人,忽终日。足饮酣,清思逸。即绝壁,试奇笔。千万言,苍苔没。后有人,为吾拂。”

——宋篆《祖无择三言诗勒》

这块碑刻就是石刻群中著名的“三绝碑”,刻于宋庆历四年(1044年),高5米,宽6米,面积达30平方米,这块碑刻由曾任海州知州的祖无择撰文,苏唐卿篆书,王君章镌刻,集三人文、笔、刻之长,文精、笔妙、刻佳,故而人称“三绝碑”。

“大村郁林观自唐开元间,唐宋碑文,遍刻两壁。虽苔藓斑驳,不可尽识,而金薤琳琅,著名远近,求拓本者,殆无虚日。”

——明 顾乾《云台三十六景》

明代顾乾在《云台三十六景》中第三十四景讲到“仙宫碑篆”,顾乾特别强调的“碑篆”便是此碑,古人吴玉播的《金石存》也将其收录。

“上蹲狮子石,下有濯缨泉。石崖对镌磨,唐宋留二贤。大暑日不到,银河倾九天。花气晓熏谷,春水如佩悬。”

——石曼卿诗刻

郁林观石刻

一直静立在花果山下

与《西游记》的故事

也颇有渊源

在第七十二回

“盘丝洞七情迷本 濯垢泉八戒忘形”

其中的“濯垢泉”就是受到

这里“濯缨泉”的启发

千载光阴缓缓流淌,犹如白驹过隙,弹指间沧桑变幻万千。岁月的长河无声绵延,花果山的“石”宛如历史的守望者,默默伫立,每一寸都被时光精心雕琢,镌刻着往昔的辉煌与沉寂,低语着过往的烟云与传奇。

“千年风雨尚存山中”

花果山的石刻

见证了千百年来的风雨

其上的刻痕

更像是时间的“低语”

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等待您前来

一探究竟!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