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5日上午,广西天峨县城滨水公园已聚满了欢送新兵的人群。韦建华身着崭新戎装,胸前的红花在阳光中格外鲜艳。他与父母紧紧相拥,母亲罗彩先轻轻为儿子整理衣领,父亲韦名文用力拍拍儿子的肩膀:“到了部队要好好干,要向哥哥看齐,他现在可是现役士官了!不要辜负咱们家五代
9月15日上午,广西天峨县城滨水公园已聚满了欢送新兵的人群。韦建华身着崭新戎装,胸前的红花在阳光中格外鲜艳。他与父母紧紧相拥,母亲罗彩先轻轻为儿子整理衣领,父亲韦名文用力拍拍儿子的肩膀:“到了部队要好好干,要向哥哥看齐,他现在可是现役士官了!不要辜负咱们家五代人的期望!”这一刻,这个革命老区家庭送走了第五位军人,延续着跨越八十余年的报国家风。
韦建华参加役前教育
韦名文家住革命老区岜暮乡大甲村。在这个有着深厚红色传统的家庭里,参军报国的种子早在革命年代就已播下。韦建华的太爷爷韦显英是当地著名的游击队员,经常背着土枪在山林间与敌人周旋。“太爷爷常说,保家卫国是每个人的本分。”韦名文向笔者讲述着家族历史,眼神中充满敬意。
这份家国情怀在第二代得到了延续。韦建华的爷爷韦德新1951年参军,在部队服役14年后转业到天峨县公安局工作。然而当时家里缺少劳动力,他毅然回到家乡务农。“父亲总是说,穿着军装是保卫国家,拿着锄头是建设国家,都是为国家做贡献。”韦名文回忆道。
受到家族传统的影响,韦名文本人也曾三次报名参军。“1993年、1994年,我连续三年参加征兵体检。”韦名文的语气中带着些许遗憾,“那时候天天锻炼身体,就想着能穿上军装。每次体检前都激动得睡不着觉,可惜最后都因为一些小问题没能通过。”说到这里,他看了看身旁的哥哥韦兴隆,“还好兴隆哥顺利通过了体检,延续了咱们家的参军传统。”
韦建华的伯伯韦兴隆,成功通过体检参军,在部队表现优异。退伍后,他通过刻苦学习,先后通过公考进入乡政府和县直单位工作,以另一种方式继续报效祖国。“在部队磨练的意志品质,让我在工作中受益匪浅。”韦兴隆说,“无论在什么岗位,都是在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韦兴隆经常给两个孩子讲述部队的故事,用自己的经历激励他们。“兴隆哥就是孩子们的榜样。”韦名文说,“他让两个孩子明白,参军报国是光荣的使命,退伍后也要继续为社会作贡献。”
为了让两个孩子实现参军梦,韦名文从小就注重培养他们的军事素养。“每天清晨,我都要带着两个孩子跑步锻炼。”韦名文指着村头的山路说,“就是在这条路上,我们父子三人跑了十几年。”邻居大叔感慨地说:“老韦家这两个孩子,是听着军号声长大的!”
大儿子韦俊杰2022年9月实现了一家三代人的梦想。这个毕业于广州大学的小伙子,虽然身高只有1.69米,却保持着学校的长跑纪录。如今他在福建武警部队服役,因表现突出已晋升为现役士官。“俊杰在部队很努力,去年被评为优秀士兵,今年就晋升士官了。”母亲罗彩先骄傲地说,“他经常在电话里鼓励弟弟,说要兄弟俩都在部队好好干。”
今年刚满19岁的韦建华是个军事迷。2019年观看国庆阅兵时,他激动地告诉家人:“我也要成为那样威武的军人!要像哥哥那样,争取当上士官!”平时他坚持跑步、打羽毛球,哥哥回家时还会一起打篮球锻炼体能。最近,他终于通过了征兵体检,实现了军旅梦。
最让一家人感动的是家访那天的情景。当时韦名文夫妇还在外地打工,听说武装部要来家访,亲戚邻居们都主动来帮忙接待。韦兴隆高兴地说:“咱们家孩子当兵是我们全村的光荣!俊杰现在都是士官了,建华也要加油。我在乡政府工作这些年,最理解国防建设的重要性。”岜暮乡武装部干事付宗阳感慨地说:“这一家四代人参军报国,现在还有现役士官,真正体现了革命老区人民的家国情怀。”
如今,在这个农家小院里,军功章和参军照片成了最珍贵的传家宝。韦名文抚摸着大儿子寄回来的士官肩章照片,深情地说:“虽然我没能当上兵,但看到两个孩子都穿上了军装,了却了我们家四代人的心愿。只要国家需要,我们家的参军传统还会继续传承下去!”
朝阳升起,送行的鞭炮声响起。韦建华向着亲人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转身踏上征程。
韦名文望着儿子远去的背影,又望向远处连绵的群山——那里是他的太爷爷战斗过的地方,如今他的大儿子已是现役士官,小儿子也即将开启军旅生涯,继续守护着这片美丽的土地。一家四代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红色基因的代代相传。
(黄元松 牙韩宇)
编辑:许小娟
编审:王舒涵
国防时报新闻中心 2028960156@qq.com
来源:乔一妈妈讲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