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书西瓜君摘要:对大多数人来说,3元能干的事儿着实不多,用作零用钱也是很少的。
3元钱能干什么?
听到这个问题,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
比如:坐一趟公车,买一瓶矿泉水,或者换一块口香糖?
对大多数人来说,3元能干的事儿着实不多,用作零用钱也是很少的。
可如果我告你您,3元钱可以吃一顿饱饭,两素一荤,还有热饭热汤,您信么?
这是发生在云南昆明幸福家园小区的真事儿。
在这里,曾有过一家“爱心食堂”。
3元就可以吃到一顿荤素搭配的饭,而且80岁以上的老人或者残疾人还可以免单。
餐厅一开十几年,即使亏本,老板王兰兰也奋力支撑;
宁愿拿自己的低保和工资抵扣,也要将餐厅维持下去。
执念所至,必有因果。
2005年,王兰兰的女儿因尿毒症去世,年仅15岁。
王兰兰在整理女儿遗物时,发现了女儿的日记。
日记里,女儿说:
“等我好了,我要成为一名慈善家。”
女儿未竟的遗愿,照亮了王兰兰已经灰暗的人生。
随后,她变卖了家当,带着女儿的遗愿,走进了山区,开始了公益的后半生。
她先去了云南山区助学,被很多孩子叫做“王妈妈”。
后来搬到幸福小区,一次偶然,她发现幸福小区住着很多空巢老人还有残疾人,他们的饮食起居都没人照顾,经常饱一顿饥一顿的,有人去世了好多天才被人发现。
王兰兰就此发愿,要帮助这些孤寡老人。
于是2012年,在一个不足30平米的店铺中,爱心食堂开了起来。
员工们平均年纪都超过65岁,而且不拿一分钱工资(有时甚至要倒贴),但他们依旧坚守着,全年无休。
开伙第一天,有老人边吃边落泪:
“十几年了,第一次有人为我做饭。”
平日里回到家,是冷冷清清。
如今到点了,就有人送饭上门,嘘寒问暖。
有时候老人需要看病,王兰兰团队还会为之垫付医药费。
很多老人就是在王兰兰团队的关照下,走完了生命最后的旅程。
有老人家临终时候拉着团队成员的手,说了一声“谢谢”。
2017年,“爱心食堂”团队当选“云南好人”。
想起《礼记》中所说: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
按照当下的物价,一顿饭3元,根本回不了本;
每个月都倒贴运作,也完全不符合“商业规律”。
但“爱心食堂”存在的意义,是构建一份理想,传达一种希望。
它告诉所有人,你可以安然地老去,即使晚年困顿,也会有人伸出援手。
正如一位成员所讲的:
“我们是彼此的拐杖。”
这份希望,也顺理成章地感染了无数人,很多人先后加入过王兰兰的团队。
高校学生周末来帮厨,企业捐赠米面粮油,昆明地铁志愿者连续4年定期清洗灶台。
一位退休教师每周手写菜单,老人们把自家种的蔬菜悄悄放在食堂门口,腿脚不便的周奶奶主动接听订餐电话。
大家在托举一个爱心餐厅,也是在托举一个温暖的未来。
并且随即在昆明,也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王兰兰式团队。
昆明市政府建成251家“幸福食堂”,七步场社区提供免费餐食,东华路社区推出“三块三”普惠套餐,企业探索“以商养善”模式。
任何社会风气要成燎原之势,必需星星之火。
我们相信,王兰兰以及很多很多像王兰兰那样的人,就是这点点星火。
终有一天,会锻出一个温暖美好的未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来源: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