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687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王阿姨刚退休两年,最近却总觉得心慌、气短,天一凉就特别不舒服。她以为是老寒腿犯了,吃了几天热乎的羊肉汤,结果反倒更不舒服。去医院一查,医生说她的问题关键在“心”——心脏负担加重了。
医生还特意提醒她:“秋天养生,最重要的是养心。”这不是迷信,而是中西医都认可的健康原则。
秋天一到,昼夜温差变大,气候干燥,人的情绪也容易波动。中医认为秋属“金”,对应“肺”,而肺与心在生理上相辅相成,一旦肺气不足,心脏就容易“受累”。
西医也有解释:天气转凉后,血管收缩,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波动、心率加快,心脏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等问题更容易找上门。
根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超过100万人死于心源性疾病,其中秋冬季节是高发期。
所以,秋天养心,不是讲情怀,是保命。那怎样养,才养得对、养得好?
俗话说“怒伤肝、喜伤心”。情绪剧烈波动,是心脏病发作的重要诱因之一。
研究发现,人在强烈情绪刺激下,心率会瞬间飙升,血压上升,心肌耗氧增加,对于本身已有心血管基础病的人来说,等同于给“定时炸弹”加速引爆。特别是中老年人,一些看似“小题大做”的情绪反应,背后可能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甚至诱发心律失常或猝死。
怎么稳心态?早睡早起:预防情绪低落,减少焦虑。少看刺激内容:像是惊悚片、争吵类短视频,尽量避开。找人倾诉:情绪压抑是慢性“毒药”,不如找朋友聊聊,或者写日记释放。
心理平衡了,心脏才能稳如老狗。
王阿姨最爱炖肉,说“秋天进补不过分”。但她不知道,高脂、高盐的饮食,其实是心脏的“隐形杀手”。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人每日摄入盐不超过5克、油不超过25克,而很多人一顿火锅就超了。
吃得重口味,心脏很受伤: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高脂饮食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让血管“生锈”;暴饮暴食可能诱发心肌缺血,甚至心梗。
秋天该怎么吃?多吃“润肺养心”的食物:如百合、莲子、银耳等,性平而不腻。食不过饱:七分饱最养生,尤其晚餐必须轻。适量喝水:有助于血液循环,降低血栓风险。
记住:养心不是大补,而是适度清淡、均衡。
很多人一到秋天就懒,觉得“天冷不适合锻炼”。其实,适当运动,才是给心脏最好的保养品。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明确指出:规律的有氧运动能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但运动也讲究方式。动得不对,反伤心。
比如:清晨空腹跑步:容易引发低血糖或心律紊乱;骤然剧烈运动:会导致心肌缺血,甚至猝死;运动后猛喝冷水:易引发冠状动脉痉挛。
那怎么动才安全?散步是首选:每天30分钟,轻快步伐最合适;太极、八段锦:动静结合,改善心肺功能;运动前热身,运动后缓和:让心脏有“预热”和“冷却”的过程。
如果你已经有冠心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建议运动前先咨询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
想养心,光靠生活调整不够,定期体检、科学干预才是底线。
50岁以上人群,每年都应检查一次心电图、血脂、血压、血糖等基础指标,必要时做动态心电图或心脏彩超。
此外,秋冬季节也建议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研究表明,感冒或肺炎可能诱发心肌炎或心力衰竭,对心脏是双重打击。
保护心脏,不只是“养”,更要防患未然。
有人说,人老先老心。这句话不全对,但也不无道理。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一旦它出问题,全身都跟着“熄火”。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调养的好时机。不妨从今天开始,调整心态、管理饮食、坚持运动,为自己的“心”保驾护航。
养好心,命更长。
参考资料: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3》
国家卫健委.《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
北京中医医院.《秋季养生要点》
《健康报》.《秋冬时节如何科学养心?》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靳医生科普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