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门开了,日军进来了,带着刺刀、枪、火,还有一种说不清的气味:焦土、血腥、烟尘混在一起,像是整座城都病了,发着高烧。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37年冬天,南京很冷。
不是寻常意义上的冷,是那种连骨头缝都能冻住的寒。
可奇怪的是,城里一点雪都没下,只是灰蒙蒙的天,死气沉沉。
那时候,南京刚刚沦陷。
城门开了,日军进来了,带着刺刀、枪、火,还有一种说不清的气味:焦土、血腥、烟尘混在一起,像是整座城都病了,发着高烧。
有个日军士兵,叫大洼宽三。
他不是军官,也不是什么特种部队,就是个普通的步兵。
但就是他,在战后留下了一本日记,把当时他们在南京城里干的事儿,一条条、一字字写了下来。
没人催他写,他也不是为了赎罪。
看得出来,他只是想把这段经历留下来,像记流水账一样。
这本日记里,有一个细节特别扎眼。
他写道,有一天中午,他和另一个士兵端着一锅米饭,闯进了一户民宅。
屋子里很静,只有楼上传来一点轻轻的响动。
他们顺着声音上去,发现一个女孩躲在墙角,满脸锅灰,头发剪得像男孩,衣服也是男式的。
可她的眼睛死死盯着他们手里的锅。
那是半锅剩饭。
不是热饭,是冷的,已经结块了。
“你的,交换。”另一个士兵用手指着锅,又指了指她。
女孩没说话,只是咽了口唾沫,然后点了下头。
说起来荒唐,但那会儿,这种“交易”几乎每天都在城里上演。
一锅冷饭,一把谷子,能把一个姑娘带走。
这不是传说,是活生生写在日记里的事儿。
大洼写得很直接,语气冷静得吓人,像是在讲一场训练课。
他说,他们有“三种办法”找姑娘:搜民宅、偷袭难民区、用食物换人。
这三种方法,在当时的南京城里,成了老兵们传授给新兵的“诀窍”。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南京沦陷那天是12月13日。
守城的中国士兵有不少,但大多数都已经没了斗志。
武器扔满街头,有的还没开一枪呢,就被埋在黄土下面。
日军从三面围城之后,突击快得惊人,几乎没费多大劲就进了城。
进城之后,局面一下子失控了。
杀人的是军人,但指令模糊,谁也没法约束谁。
城里几万名妇女,成了最危险的群体。
她们剪发、抹灰、穿男装,想混进难民区。
但这只能骗得了一时。
最先被盯上的,是那些还留在家里的。
日军挨家挨户搜查,有人就用刺刀顶着居民,逼他们交出藏起来的女人。
谁不说,就打,就杀。
有时候一户人家,连带着老小都被清了。
有些人躲进了难民区。
那会儿,南京城里有几个外国人撑起来的“安全区”,最有名的是德国人约翰·拉贝。
他是西门子公司的代表,也算半个纳粹党员。
但在南京,他变成了很多中国人心中的“活菩萨”。
拉贝和几个美国医生,像明尼医生、威尔逊医生,在金陵大学、鼓楼医院、使馆周围划了一块区域出来。
他们把几千名妇女集中保护,夜里不睡觉,轮流守着,哪怕大雪封门,也不肯让士兵进来。
可惜,这些安全区只能保住一部分人。
日军中有的士兵直接翻墙潜入,还有的干脆穿上平民衣服混进去。
大洼在日记里说过,他那时候最常去的,是金陵大学旁边搭的草棚,那里住了两三千名妇女。
白天装得老老实实,晚上就偷偷抓人。
被抓走的姑娘,几乎没有回来过。
有一次,拉贝亲自跑到日军司令部要求放人,说有人证人看到几个姑娘被关在兵营里。
对方告诉他:“已经放了。”拉贝不信,又去找宪兵队,来回跑了三天。
第四天,一个姑娘从营地逃了回来。
她身上全是血,背上七八个刺刀伤口。
她说,最后那晚,四个兵轮流用刺刀扎她。
她穿得厚,刀没扎透,才逃出来。
这件事后来被写进了《南京安全区工作记录》。
拉贝也在他的日记里反复提到。
日军高层知道后,象征性地训斥了一下部队,但没真追责。
根本没人因此受罚。
说实话,这种事太多了。
多到后来连拉贝都麻木了。
他在日记里写:每天都有妇女来求他,“求你救救我女儿,她今晚可能就保不住了。”他只能摇头。
街头的尸体越来越多,有的是被乱枪打死的,有的是被刺刀捅死的,还有的,已经面目全非。
四天之后,挹江门外的空地上,堆满了尸体。
像柴火一样捆着,摆在石板上。
尸体之间还冒着热气,苍蝇成群。
那地方,后来连日本兵都不愿靠近。
还有一件事,挺让人难受的。
日军中有个叫沧田的一等兵,他和大洼一起行动过。
他们习惯带一袜子谷子出门,大概两合多,能换到一个年轻姑娘。
大洼说,“谷子比刺刀好使”。
这些姑娘,很多是靠着一口饭撑下来的。
可换来的是几天非人生活,最后也可能被杀掉。
战后,大洼宽三成了战犯之一,被关了一段时间,后来被特赦回国。
很多年以后,有人找他谈起南京的事,他没否认,只是说了一句:“这三个诀窍都很无耻。”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诀窍”。
参考资料:
东史郎,《东史郎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约翰·拉贝,《拉贝日记》,三联书店,2001年
张纯如,《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大屠杀》,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南京审判文献编辑委员会,《南京审判档案资料汇编》,中国法律出版社,2006年
《南京安全区工作记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来源:招财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