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肛肠医生:肠道健康的关键在于“平衡”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6 09:23 2

摘要:每年的5月29日是世界肠道健康日,由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GO)发起,旨在呼吁大众关注肠道健康这一生命防线。

每年的5月29日是世界肠道健康日,由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GO)发起,旨在呼吁大众关注肠道健康这一生命防线。

“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句流传已久的俗语,既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免疫的朴素认知,也引发了现代医学对其科学性的探讨。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卫生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干净”和“卫生”的追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这种过度的“无菌”观念是否真的有利于健康?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肛肠二科赵亮主任医师介绍,肠道健康的关键在于“平衡”,而非单纯的“干净”或“不卫生”。

从中医的“脏净平衡”理论到现代医学的“卫生假说”,都强调了适当接触微生物对肠道健康和免疫系统的重要性。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话题,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肠道健康的奥秘。

“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是民间流传的养生俗语,其核心源于古人对微生物与免疫关系的朴素认知。中医理论认为,适当的“杂食”和接触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有助于增强脾胃运化功能。然而,现代医学发现,这句话若被极端化(如过度追求“不卫生”或“无菌”),反而会引发肛肠疾病。

1、肠道菌群与脾胃功能

中医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肠道菌群的平衡(有益菌、中性菌、致病菌共存)直接影响消化吸收。适当接触自然界的微生物(如发酵食物、土壤中的益生菌),可促进肠道生态多样性,增强免疫力。

2、过度清洁的危害

过度使用抗生素、消毒剂会破坏肠道菌群,导致便秘、腹泻等肛肠问题,甚至诱发过敏性疾病。研究发现,长期生活在“超净环境”的人群,痔疮、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率更高。

1、危险行为

食用变质食物(如霉变谷物),易引发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

忽视餐具清洁,会增加寄生虫感染风险。

2、适度接触

发酵食品(泡菜、腐乳, 豆豉),可补充益生菌。

儿童接触泥土,可促进免疫系统发育。

1、饮食调理

多吃杂粮、根茎类蔬菜(如红薯、山药),增强肠道蠕动。

慎用寒凉食物,避免脾胃虚寒型腹泻。

2、生活习惯

便后温水坐浴(可加苦参、黄柏等中药)→清洁同时减少肛周刺激。避免久坐久蹲,每日提肛运动100次→ 预防痔疮脱垂。

3、治疗原则

急性感染期(如肛周脓肿)需严格消毒,慢性调理期可适度“脏养”

现代研究作证

由英国流行病学家David Strachan于1989年首次提出基于对“大家庭中儿童过敏率较低”观察的“卫生假说”。随后,该研究进一步扩展到微生物暴露、肠道菌群、生活环境等因素与免疫系统的关联。

“卫生假说”认为,儿童早期缺乏对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的充分接触,导致免疫系统未能得到适当训练,从而引发免疫失衡,增加过敏性疾病风险。

国际医学界提出的“卫生假说”(Hygiene Hypothesis)与中医理念不谋而合:适当接触微生物,可降低过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风险,但需避免病原体过量暴露。

真正的健康之道在于“平衡”——既不过度追求无菌,也不放任病从口入。中医肛肠科主张通过饮食、运动和外治法维持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的动态平衡。若出现大便次数多、便血、肛门坠胀等症状,请及时就医辨证施治。

赵亮主任医师提醒,真正的健康之道在于 “平衡”,肠道健康同样需要在 “干净” 与 “自然” 间找到平衡。既不能过度追求无菌环境而破坏肠道菌群平衡,也不可忽视卫生导致感染性疾病发生。

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重饮食调理,适当摄入发酵食品,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避免过度使用抗生素和消毒剂。若出现大便次数增多、便血、肛门坠胀等大便异常或肛门不适症状,需及时就医。通过中医肛肠科主张的饮食、运动、外治法等辨证施治,以维持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的动态平衡,守护肠道健康。

来源:湖南医聊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