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红企业家罗永浩在北京一家西贝门店用餐后发布微博:“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这条微博瞬间点燃了公众积压已久的情绪,将这家知名餐饮企业推入了舆论漩涡。
网红企业家罗永浩在北京一家西贝门店用餐后发布微博:“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这条微博瞬间点燃了公众积压已久的情绪,将这家知名餐饮企业推入了舆论漩涡。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选择强硬回应,否认使用预制菜并宣布起诉罗永浩,甚至开放全国370家门店后厨自证清白。然而这些操作却引发了更大危机,现场被曝出“没有明火、全靠电磁炉、鸡汤兑料包、冷冻食材保质期长达两年”等问题。
罗永浩与西贝的争论,暴露了消费者与企业之间对预制菜理解的巨大鸿沟。在普通消费者眼中,中央厨房、食品工厂出来的都是预制菜。
而根据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通知》,预制菜是指预包装菜肴,不包括主食类食品,中央厨房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或成品菜肴也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这种认知差异导致双方面对同一件事情时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判断。罗永浩在直播中展示了两款西贝后厨使用的食材:一款海鲈鱼配料中含有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等多种复配水分保持剂,保质期长达18个月;另一款有机西蓝花保质期更是达到24个月。
对此,西贝店长解释称,虽然有机西蓝花保质期为24个月,但通常两三天就能消耗完。然而消费者却不买账,调侃道:“一岁的儿童吃上了两岁的西兰花”。
西贝危机管理被专家称为“自杀式公关”,其失误可分为三个关键步骤。
错误一:老板亲自下场,正面硬刚。贾国龙把“企业声誉”和“个人面子”混成一回事,甚至说出“生意宁可不做是非必须得辩”这种话。这不是坚持原则,而是情绪凌驾于理性之上。
错误二:澄清方向与核心质疑完全错位。公众的核心痛点是“花大价钱吃的是不是廉价预制菜”,而贾国龙却把“预制菜”当成了一个贬义词去否认,试图划清界限。
错误三:开放厨房——终极自爆。西贝想“自证清白”,却给了对手最致命的弹药。开放的结果是全方位证实了罗永浩的指控。
这场风波的真正核心,并非是预制菜能否食用的问题,而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罗永浩在直播中明确表示:“我不反对预制菜,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主动选择预制菜,比如图省事儿、赶时间,没胃口时对付一下等等。既然预制菜合法,餐馆当然有权使用预制菜,但消费者有权知道餐馆是否使用了预制菜。”
消费者的这种诉求有其心理基础。艾媒咨询2024年的调查显示,72.3%的消费者在外出就餐时期待“现做现吃”的体验,而当发现实际为预制菜复热时,会产生“价值感缺失”和“被欺骗”的感受。
尤其在西贝这样人均消费100-150元的中高端餐厅,消费者对于“现做”“手工”“匠心”有着更高期待,自然也对预制菜更加敏感。
西贝的强硬回应不仅没能平息争议,反而给自身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商业损失。据报道,9月11日西贝全国门店营收同比减少200余万元。以西贝2024年约90亿元营收、日均2500万元收入测算,单日下滑幅度近8%。
事件发生后,西贝关联公司股价3天累计下跌12%,市值蒸发超80亿元。资本市场对“消费信任敏感型”企业的规避态度明显。
味知香、广州酒家等依赖C端零售的预制菜品牌,股价跌幅均超8%;而千味央厨、安井食品等主打B端供应链的企业,股价波动仅-3.2%、+1.8%,机构资金仍在小幅增持。
9月13日下午三点,兰州一家西贝店里空得不行。前台两个服务员聊天,大厅三桌客人,都坐得远远的。服务员说最近没人了,很多老顾客听说他们用预制菜,说先等等看。
与西贝的狡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乡鸡的透明化实践。老乡鸡用三级标签告诉顾客每道菜怎么制作的。
绿标代表在餐厅后厨“现做的生鲜、生切、生调”菜品,橙标代表“中央厨房加外采拿过来以后到现场再操作的”半预制菜品,红标代表“中央厨房全部做好了,门店仅需复热”的全预制菜品。
老乡鸡老老实实告诉大家:当前老乡鸡的正餐菜品中,餐厅现做菜占比70.6%,半预制菜占比27.7%,复热预制菜占比1.7%。不仅如此,他们还公开了供应商明细、追溯档案、菜品制作流程。
网友们纷纷为老乡鸡的坦诚点赞,说“没把消费者当外人”。有对比就有伤害,这边老乡鸡大大方方公开一切,那边西贝却在玩文字游戏,难怪大家会生气。
预制菜行业的健康发展,亟需在法律层面明确规则底线。当前预制菜行业面临法律定义缺失的困境——《食品安全法》未明确其法律属性,导致“预制菜是不是食品?属于哪类食品?”成为行业迷思。
西贝事件暴露的核心法律问题是:如何平衡企业的商业秘密权与消费者的知情权?企业拥有食品配方的商业秘密权,但消费者同样享有知悉所购商品真实情况的权利。
值得期待的是,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份新国标将首次将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也已明确表示“在餐饮环节积极倡导预制菜明示,在部分餐饮企业中先行试点,逐步推进餐厅提升透明度,适时再在全市推广预制菜的明示工作。”
这场风波的真正核心,并非是预制菜能否食用的问题,而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消费者并非完全排斥预制菜,关键在于价格是否与品质相匹配,以及是否拥有充分的知情权。
新国标出台后,我们或许能够看到每家餐厅都在菜单上明确标注:哪些是现做菜品,哪些使用了预制菜,哪些是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
吃一顿明白饭——这个要求,真的很简单吗?
来源:和风静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