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转冷,医生告诫心脏病患者:宁可多看电视,也别随意做这几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2 14:25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556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爸就是因为天气一冷,出去扫个院子,结果心梗发作倒下了。”小刘说起父亲的猝发心梗,眼圈一下红了。

那天早上不到7点,温度骤降到零下3度。老人想着早点打扫干净,没穿厚衣服就拿着扫把出去了。不到十分钟,人就倒在院子里,送医抢救48小时才脱离危险。

医生说,如果他当时在屋里多看会儿电视,或许就不会出事了。

很多人以为心脏病是夏天高发,其实真正的“夺命季”是深秋和冬天。尤其是早晚温差大、冷空气频繁的日子,是心血管病人的“黑色时段”。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我国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超过400万,其中相当一部分集中在寒冷季节。

寒冷会让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极易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甚至心梗猝死。特别是老年人、既往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病史者,风险更高。

天气一冷,很多习以为常的动作,在心脏病患者眼里,其实是“高危操作”。医生提醒:宁可多看会儿电视,也别随意尝试这些事。

人在睡觉时,血压处于较低水平,一醒来就猛坐起,容易引起脑供血不足,甚至诱发心律紊乱。正确做法是:醒后先躺1分钟,再缓慢坐起,过几分钟再下床。

不少老人喜欢用冷水洗脸提神,甚至冬天也坚持冷水浴。医生明确表示:心脏病患者绝不适合这样“锻炼”。

冷刺激会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急剧收缩,可能瞬间引发心肌缺血,诱发心梗或中风。

“早起锻炼身体好”,这话对心脏病人不完全适用,尤其是在寒冷季节。

早上6-9点是心血管事件的高发时段。这个时候气温低、血压高、血液粘稠度增加,反而最容易出事。

如果非要活动,应选择上午10点后、气温回升后再进行,并注意保暖、节奏缓慢,不要做弯腰、提重物等动作。

有些人喜欢“吵一架解气”,有些人情绪一来猛蹬一脚、猛咳一声。殊不知,情绪波动和剧烈用力,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诱因。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提醒:强烈情绪刺激会引发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升高,血压飙升,诱发心律失常或心肌梗死。

逢年过节、聚餐喝酒,一高兴就吃撑、喝多,然后还出去走一圈“消食”?这对心脏病人是极其危险的。

饱餐后血液集中在消化道,心肌供血减少,若再活动就可能引发心绞痛,甚至突发心脏骤停。

医生建议:饭后至少休息30分钟再活动,酒精摄入要严格控制。

很多人觉得“动一动,才健康”,但对心脏病人来说,寒冷季节最好的方式,是“适度偷懒”。

医生甚至建议:宁可窝在沙发上看会儿电视,也别在寒风中冒险活动。

当然,“懒”不是完全不动,而是有节制地动:保持轻柔的室内活动,如散步、拉伸、做广播操。重点是:不在寒冷时段、不在寒冷环境中、不做剧烈动作。

穿暖不嫌多:尤其是头、手、脚,重点保暖。温差超过8℃时,出门要戴帽子围巾。

定时服药不间断:尤其是硝酸甘油降压药抗血小板药物,不能擅自停药。

监测血压:每天早晚测量一次,有异常及时就医。

少熬夜、稳情绪:规律作息、情绪平稳,是心血管健康的“保护伞”。

很多人觉得,心脏病是“突然来的”,但真正的危险,往往藏在生活的细节里。

天冷时,心血管就像玻璃杯,稍有碰撞就可能碎裂。

所以医生才说:宁可多看电视,也别去冒险做那些“看似平常”的事。

保护心脏,不靠硬扛,靠的是科学与谨慎。

参考资料:《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冠心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健康科学饮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