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连日来,在婺城区糖古糕点坊,工人正有条不紊地制作糕点。店里的糕点多半通过定制发售,不愁卖,也不赶货,这让徐家三口找到了舒适的工作节奏。而在10多年前,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风雨沉浮之间,徐家兴从不及成年到即将而立,见证了金华传统糕点的峰回路转,也成就了自家糕点坊
连日来,在婺城区糖古糕点坊,工人正有条不紊地制作糕点。店里的糕点多半通过定制发售,不愁卖,也不赶货,这让徐家三口找到了舒适的工作节奏。而在10多年前,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风雨沉浮之间,徐家兴从不及成年到即将而立,见证了金华传统糕点的峰回路转,也成就了自家糕点坊的绝处逢生。
糕点出圈前的“十年寒窗”
徐家兴是在金华传统糕点的环境里长大的。小时候,奶奶从金华糕点厂退休,爸妈也从金华糕点厂下岗。后来一家人凭着糕点制作的手艺回家开糕点坊,专供商超,最多的时候家里雇了20多个工人。
或许,金华糕点厂的没落不只是国企改革的大浪淘沙,也是传统糕点行业江河日下的前奏。在徐家兴的记忆里,家里的工人越来越少,自家的糕点也逐步被挤出商超,就连糕点坊也搬到了自住楼里,父母只留下一个工人帮忙,甚至想过将设备卖给同行,上门给人家打工。为此,父母早早劝说徐家兴不必记挂家里的糕点手艺。
“我记得很清楚,那时候我还在上高中,一家人一起吃饭,爸妈说设备转卖价钱没谈拢,相差一万元。爸妈说那就再坚持一段时间。”徐家兴回忆说。年少的他早早明白了父母心头的这份压力。
徐家兴和奶奶在制作糕点
或许,在手艺人的惯性思维里,把糕点做好是获得顾客认可的唯一办法,也是通往市场的唯一路径。反之,市场反馈不理想一定就是产品不够好。于是,在糕点坊生死攸关之际,夫妇俩加上一个徒弟围着产品使劲“卷”起来。调整配方,改进工艺,试验口感……围绕着糖、油、粉“老三样”,加上芝麻、花生、瓜子、核桃等辅料,三个人的糕点坊推出一款款糕点新品。然而,市场仿佛盲了一般始终看不见手艺人的勤劳和努力。
传统糕点的“逆风翻盘”
“糕点坊没有生意,家里就没有收入。那时候就想着能不能做点什么帮一帮家里,心里很茫然。当时家里没什么钱了,父母没法继续投入资金。我们就想着,只要是不花钱的办法都可以试一试。”徐家兴回忆说。17岁的他曾经提着一盒糕点样品到金华府城隍庙的金华市非遗中心办公室咨询非遗项目申报。父母也曾在糕点圈老前辈的撮合下和朋友推出几款金华传统糕点的改良新品。然而,市场似乎迟迟难有起色。
而市场变幻循环往复,冷不丁地就冬尽春来。“我记得当时,金华日报社一名摄影记者来我们家旁边拍爬墙虎,一转角发现了藏在里面的我们家的小小糕点坊。父母本就是热情好客的人,请人家进来喝茶吃点心。记者也很健谈,聊着聊着就问我父母,家里的孩子怎么没去参加婺城区青年创业大赛。过了几天,父母给我打电话聊到了这个事情。”徐家兴回忆说。当时的他刚刚进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正在准备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将自家糕点搬上了婺城青年创业大赛的路演台,不想很快得到一众媒体的关注。
从区赛、市赛到省赛,徐家兴慢慢熟悉了“以赛为媒”的方式,习惯了在鲜花和掌声中讲好自家的糕点故事。他将糕点坊研发的米月饼带到现场,从传统的五仁、芝麻馅料到巧克力、蔓越莓新口味,圈到不少粉丝。徐家兴也很快被冠以“糕点小王子”之称。
定制风潮下的“高定”密码
而这场热闹仿佛是春的序曲。很快,伴随国潮风的兴起,金华传统糕点也迎来新生。越来越多的金华传统糕点坊推出了越来越丰富的品种。一个个古朴的牛皮纸包装糕点礼盒被金华市民作为节礼用于走亲访友。一阵婺派糕点热悄然间风靡金华的大街小巷。徐家小小糕点坊的生意也慢慢红火起来。
“当蛋糕做大的时候,竞争也就激烈起来。我当时还是很有压力,就像小时候总会害怕家里没有生意一样,我想我必须做点什么,让家里的糕点生意持续下去。”徐家兴说。于是,他第一次开始认识所谓“商业逻辑”。妹妹过生日,邀请她和朋友们参加生日宴,去的是网红餐厅。精致的摆盘、少得可怜的食材、生动有趣的解说配上远超于其他餐厅的客单价,让他意识到年轻人的市场需要的一定不只是好吃这么简单。他开始琢磨包装。起初,为了复古风,他采购了一批黄表纸手提袋,很快市面上的金华糕点都复刻了同款包装。同样的包装很快“卷”起了价格战。“这时候,我第一次意识到包装不只是看起来上档次,主要是识别度,一看就和别人家不一样。我也意识到,我父母当年专心做产品的力气没有白费,我要维护的就是回头客,吃了还想吃的那群人。”很快,徐家兴定制了“糖古糕点”礼盒,摸索起糕点制作模具,很快收到不错的市场反馈。一个叫“定制”的商业密码在徐家兴眼中越来越清晰。
“定制本质上只是一种感觉,服务是争取客户的最大杠杆,争取客户只需要你在产品过硬的基础上多做一点点。”徐家兴说。他给香港客户做定制糕点,寄去米月饼、绿豆糕等各色样品。香港客户直接点名用绿豆糕作基础款,要求用公司logo开模做定制糕点图案,愿意承担相应费用。徐家兴几番沟通把样品定了下来。紧接着,他经过协调,邀约其他老客户,向他们推荐同款创新产品,很快把独家私有定制变成了拼团定制。这让徐家兴创意无限。比如对那些定制需求不过一两盒的客户,徐家兴提出免费手写贺词服务,或者建议用企业家本人书法作品经过微缩排版制作成烫金贺卡放进礼盒……恰恰是这些细微处的服务为“糖古糕点”争取到了越来越多的客户。
如今,徐家的糖古糕点坊已经从当初的家庭小作坊发展成为颇具规模的糕点制作企业,产品不仅在金华本地广受欢迎,还通过线上渠道销往全国各地,徐家兴也从一个青涩少年成长为一位成熟的创业者。他始终记得父母在困境中的坚持,也感恩那些在他们最艰难时刻给予帮助的人。他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拓展市场,将金华传统糕点文化传播得更广,让“糖古糕点”成为金华的一张美食名片。同时,徐家兴也计划培养更多糕点制作人才,将传统手艺传承下去,让这份甜蜜的事业能够代代相传,继续书写属于金华糕点的辉煌篇章。
本文来自【金华日报-金华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