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意渐浓,一种专门“偷袭”低龄儿童的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却已提前活跃起来,不少孩子因此住进医院,甚至进了ICU。
秋意渐浓,一种专门“偷袭”低龄儿童的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却已提前活跃起来,不少孩子因此住进医院,甚至进了ICU。
近期,全国多地呼吸道合胞病毒检测阳性率显著上升。在南方省份,RSV在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的阳性率已连续多周排名第一。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数据显示,呼吸科病房里住院患儿的呼吸道合胞病毒阳性率已高达40%,排名第一,收治的肺炎患儿中最小的才1个多月。
疫情趋势:病毒活跃度上升,感染季提前
根据2025年第37周(9月8日-14日)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数据,呼吸道合胞病毒检测阳性率在门急诊和住院病例中均呈现显著快速上升趋势,分别上升2.1%和3.7%。
往年,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流行期通常从10月中旬开始,但今年流行期有较明显提前。从立秋后病例就开始增多,开学近两周更是呈现持续小幅上升态势。
专家预计,今年RSV的流行周期可能会比较长。监测结果同时显示,目前检出均为已知常见病原体,没有发现未知病原体及其导致的新发传染病。
易感人群:低龄儿童风险最高,需重点防护
呼吸道合胞病毒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感染,但高危人群主要集中在儿童、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根据监测数据,0至4岁儿童群体的感染风险持续处于高位。特别是6月龄以内的早产儿、免疫力较弱的少部分患儿,感染后更容易出现中重度症状。
严重时还可导致肺炎、呼吸衰竭、脑炎等疾病,甚至死亡。很多家长起初都以为是平常感冒,但没想到病情会如此严重。
症状识别:早期类似感冒,这些信号要警惕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潜伏期通常为2-8天,早期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
轻度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咳嗽、喉咙痛,可能伴有或不伴发热、声音嘶哑等。
重度症状则表现为咳嗽加重、喘息、呼吸急促。婴幼儿可能出现“三凹征”(呼吸时胸骨、锁骨上、肋间隙凹陷)、鼻翼扇动或呻吟等。
家长需要特别留意的是,如果孩子出现高热不退(体温>38.5℃,反复不退)、剧烈咳痰、呼吸费力、精神状态差、食欲降低或拒食等情况,务必及时就医。
长期影响:一次感染可能影响长期呼吸健康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危害并不会随着宝宝出院而完全消失。
大量研究证实,婴幼儿时期严重的RSV感染,与儿童期乃至成年后反复的喘息和哮喘发作密切相关。一次感染,可能影响孩子长期的呼吸健康。
这也是为什么医学专家特别强调预防的重要性,尤其对于高风险婴幼儿群体,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保护措施。
防治措施:尚无特效药,预防是关键
目前我国尚无上市的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和特效治疗药。呼吸道合胞病毒可以重复感染,也易发生家庭传播。
在暂无疫苗和有效药物的情况下,应通过加强个人防护等措施预防感染。
专家建议,在呼吸道合胞病毒高发季,应避免前往人多拥挤场所;做好手部卫生,接触公共物品后避免用手触碰眼、口、鼻等部位;不与他人共用杯子、餐具,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对于轻症患者(咳嗽、流鼻涕),可居家休息,多饮水、避免疲劳,一般7-10天即可自愈。若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持续高烧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新预防手段:单抗注射液为婴幼儿提供保护
为加强婴幼儿RSV预防,今年上海进一步扩大了RSV单抗注射液使用管理试点医疗机构范围。在原有7家医疗机构(12个院区)基础上,新增36家试点单位,覆盖公立医院、私立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RSV单抗注射液是将合胞病毒抗体直接“输送”给婴幼儿,帮助其快速建立免疫机制,为婴幼儿在出生后第一个流行季节(当年10月至次年4月)提供特异性防护。
有需要的家长可根据实际情况就近选择试点医疗机构,通过医院官方App、微信公众号,或者儿科或儿童保健科咨询电话进行预约。
随着秋季深入,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活动预计还会持续。不过,大多数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孩子为轻症,一般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1到2周内可痊愈。
专家提醒,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家长应尽量避免带幼儿前往人群聚集场所;外出时规范佩戴口罩,遵守呼吸卫生礼仪;注意手卫生,勤洗手。
这些看似简单的防护措施,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守护孩子们的健康。
来源:别逞强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