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9日,一段“女子在香港茶餐厅因讲普通话遭歧视”的视频引爆网络,视频中,服务员面对顾客的询问时态度冷漠,甚至敷衍回答菜品问题。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4月9日,一段“女子在香港茶餐厅因讲普通话遭歧视”的视频引爆网络,视频中,服务员面对顾客的询问时态度冷漠,甚至敷衍回答菜品问题。
图源网络
事件迅速引发网友共鸣,不少网友晒出类似经历,然而,随着更多视频细节曝光,舆论出现反转,女子成了被指责的对象。
图源网络
那么这场争议究竟是语言歧视的冰山一角?还是一场被放大的误会?
图源网络
视频中,女子因不熟悉香港餐饮术语,所以多次询问,服务员却以“没吃过”“不知道”回应,甚至转身离开,这态度简直没谁了,有网友认为,服务员缺乏耐心就是因为“语言歧视”。
图源网络
一位广东的网友说:“去过2次香港,不想再去第三次,海港城柜员听到我讲普通话就翻白眼,中环的大排档也是,态度非常不好,何必花钱过去找气生?”
网友评价
2022年,深圳博主“港漂日记”实测香港10家商铺,7家对普通话顾客反应冷淡,2023年国泰航空空姐因嘲讽“不会英语不配要毛毯”被全网声讨,最终涉事员工被解雇。
图源网络
更早前,部分香港药房被曝对内地游客高价售药,甚至贴上“不招待内地人”的告示,这些案例表明,部分服务从业者确实存在偏见。
图源网络
可是,所有的事情都不会那么绝对,有网友解释称,香港茶餐厅以“快节奏”著称,翻台率极高,服务员需在短时间内应对大量顾客,表情管理和耐心常被牺牲。
网友评价
正是因为这样,服务员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冷漠”才会成为常态,他们对本地人也是这样,和说普通话没关系。
网友评价
也有网友说:“香港那边的生活节奏快,点个餐三二两下就好了,那边有菜单自己看,看完就点,没什么介绍的,习惯就好,也没有鄙视一说,只是生活方式不同而已。”
网友评价
此外,部分香港网友认为,大陆游客经常因为不熟悉本地点餐习惯(如自行取餐具、快速下单)而产生摩擦,“语言只是替罪羊”。
网友评价
好消息是,网友把这些话全都听进去了,坏消息是,把矛头对准了发视频的博文,他们认为博主问服务的问题都是一些很常规的“无脑”问题。
网友评价
相当于去早餐店,要个小笼包套餐,服务员问你豆腐脑要甜的咸的,你问她什么是豆腐脑,好吃吗?甚至有网友调侃:“博主:什么是多士?服务员:你就是多事!”
网友评价
香港的语言环境复杂,97%的居民以粤语为母语,普通话普及率虽逐年上升,但部分中老年人仍不熟练。
图源网络
这种语言断层导致沟通障碍,尤其在服务业,有测试显示,香港服务员用英语或粤语沟通效率更高,而用普通话时可能出现理解偏差,甚至因“组织语言”耗时被误读为“故意怠慢”。
图源网络
香港与内地的互动日益频繁,但文化差异仍是一道隐形的墙,内地游客习惯细致询问菜品,而香港注重“自助式”服务,内地重视“顾客是上帝”,香港则推崇“平等交易”,这种差异在快节奏的茶餐厅中被无限放大,最终演化为情绪对立。
顾客是上帝
更值得警惕的是,个别事件被贴上“地域歧视”标签后,极易引发群体对立,2021年,上海某咖啡店因要求顾客“说上海话优先点单”遭全网抨击,事后证实是店员个人行为。
图源网络
2023年,广州一餐厅老板因抱怨“东北顾客嗓门大”被指地域歧视,实际是沟通误会,此类事件表明,片面归因于“歧视”可能会掩盖真正的问题。
图源网络
面对争议,香港特区政府近年来着力推动普通话教育,截至2020年,71.7%的小学将普通话纳入中文教学,香港特区政府的公务员招聘公告也明确要求“流利普通话”。
图源网络
香港旅游发展局近年推出“礼貌运动”,要求商户对待游客“一视同仁”,与此同时,内地文旅部门也呼吁游客“入乡随俗”,尊重本地文化习惯。
语言本应是桥梁,却在某些场景下沦为刺向同胞的刀,可要是继续放任“语言歧视”蔓延,只会加深隔阂,背离大湾区融合的大势。
图源网络
真正的解决之道,在于双方放下成见:香港服务业需提升专业度,避免将效率压力转嫁为态度问题,内地游客也需理解“文化差异不是敌意”。
图源网络
毕竟,无论是茶餐厅的“快文化”,还是东北人的“大嗓门”,都是多元中国的一部分,撕裂容易,缝合难:与其互相指责,不如先学会倾听。
信息来源:
来源:跳跳虎爱吃跳跳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