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道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在知行合一中展现中国企业风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2 14:11 1

摘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要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中国铁道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铁建”)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

文章原载于《当代世界》2025年第9期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要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中国铁道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铁建”)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牢记“国之大者”,保持战略定力,将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作为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纳入党委常委会“第一议题”,写入企业“1256”中长期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和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全力保障“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建设。“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铁建参建的中老铁路、亚吉铁路、雅万高铁通车运营,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成果,有力推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中国运维“走出去”,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2020年11月,由中铁二十一局三公司承建的中老铁路玉(溪)磨(憨)段大金山万米隧道实现贯通。大金山隧道全长10657米,不仅是玉磨铁路全线15座万米长隧之一,也是全线重难点高风险隧道之一。(中国铁建图片)

一、深刻认识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未来发展方向擘画了宏伟蓝图。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助于更好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一)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强双多边国际合作,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加速发展,构筑安全风险防范体系,有助于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将共建“一带一路”作为同世界加强联通和实现合作共赢的重要平台,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为企业更好推进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构建更具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增强国际化经营能力开创战略机遇。设施联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优先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铁建的主责主业及核心专长。中国铁建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参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先导,主动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力量。

(二)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世界发展的重要机遇。高水平对外开放本质上是与世界互利共赢的开放,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既为自身拓展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也为世界各国提供共同发展的重要机遇。中国的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向世界贡献庞大的中国市场,为各国发展提供资本、技术、人才等优质资源,而且展现中国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决心意志,为全球经济治理贡献中国方案。作为最早“走出去”的中资企业之一,从坦赞铁路开始,中国铁建始终坚持走开放合作之路,与各国分享中国的先进产品、技术、服务、管理经验以及成熟商业模式,共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园区开发及贸易投资,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搭建各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尤其在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携手推进现代化进程中,中国铁建切实感受到其在发展理念、产业升级、基础设施、能力建设、民生改善等方面发生的重要变化,在市场、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与中国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推动自身的高质量发展,而且为世界的发展创造了新机遇。

(三)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个方面的内涵特征,蕴含着对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基础,是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在自身质量效益的提升上,还体现在履行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上,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于国有企业的更高要求。中国铁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坚定履行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严格遵循新时代国资央企工作总目标、总原则、总要求,围绕中国经济以及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谋划自身高质量发展战略及其实施路径,持续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着力推进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贡献“铁建力量”。

(四)高水平对外开放与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中国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积极参与国际科技竞争与合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好运转,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将催生规模巨大、需求强劲的国内市场,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技术、品牌和服务,构筑更具韧性、更安全、更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进一步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中国铁建作为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力军和共建“一带一路”的排头兵,主动服务和融入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这既是自身肩负的责任使命,也是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近年来,中国铁建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要平台,深化与全球合作伙伴在市场、资本、技术、管理等领域合作,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通过“走出去”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提升国际化核心竞争力,通过对接国际先进管理模式、技术、标准、规则等大力推动企业管理变革和效率提升,在打造世界一流现代化企业的道路上蹄疾步稳。

2023年1月11日,中国援建非盟的非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部(一期)项目竣工。该项目由中国铁建下属的中国土木集团承建。(中国铁建图片)

二、在参与对外开放中提高“互联互通”质量和水平

习近平主席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关键是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是互联互通的基石”。中国铁建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断提升海外业务布局的深度和广度,已在全球150个国家开展业务,海外在建项目合同额5250亿元,海外投资总额超过500亿元,累计设计、建造铁路及城市轨道总里程超过21000公里,设计、建造公路里程超过7000公里,已建成房屋总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米、机场及港口50余座,在建及已建成2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14座,参与运营维护铁路及城市轨道总里程超过3000公里,打造了一大批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的标志性项目。

(一)坚持政治引领,强化央企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见证签署重大合作项目并提出工作要求,强调国有企业要“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的重要力量”,为中国铁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铁建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决落实元首外交重要成果,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力支撑保障共建“一带一路”项目建设。2024年,习近平主席和坦桑尼亚、赞比亚两国总统见证签署《坦赞铁路激活项目谅解备忘录》以来,中国铁建将坦赞铁路激活项目列为首要任务,历经十几轮谈判,正在稳步推进。经过29年不懈努力,在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三国政府部门的指导下,深入开展中吉乌铁路技术咨询、规划研究、可行性研究及方案审查,推动项目按期启动及开工建设,习近平主席向项目启动仪式致贺信。高质量按期建成中国援非盟非洲疾控中心总部,有力推动构建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认真落实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提出的“支持非洲国家建设5所交通大学”的重要指示,中国铁建与尼日利亚交通部共同投资建设的联邦交通大学于2024年正式投入使用。

(二)坚持共商共建,打造设施联通标杆。设施联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优先领域。习近平主席指出,“丝绸之路首先得要有路,有路才能人畅其行、物畅其流”。中国铁建围绕“六廊六路多国多港”,深度参与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参建的亚吉铁路、中老铁路、雅万高铁、吉布提多哈雷港、匈塞铁路贝尔格莱德—诺维萨德段等“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先后开通运营或投入使用,极大促进了区域互联互通,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为所在国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例如,中老铁路开通运营,结束了老挝没有现代化铁路的历史,使老挝实现从“陆锁国”到“陆联国”的转变,显著提升老挝在区域经济中的竞争力;亚吉铁路通车后,亚的斯亚贝巴至吉布提的货物运输时间从1周缩短至10余小时,运输收入年均增幅超过30%,每年为埃塞俄比亚创造约10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匈塞铁路贝尔格莱德—诺维萨德段开通运营后,列车最高运行时速由原来的每小时40至50公里提升至每小时200公里,两地运行时间由原来的90分钟以上压缩至30分钟左右,“同城效应”日益显现。

(三)坚持互学共鉴,搭建标准联通桥梁。标准联通是互联互通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国铁建以《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为指引,主动加入国际标准化组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努力将中国特色技术纳入国际标准体系,提升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互联互通水平。截至目前,联合主导发布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标准21项,申报并获授权海外专利50项。发布的IEC标准《轨道交通 地面装置 电力牵引 架空接触网铜和铜合金承力索》,为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承力索导线提供了全球通用的技术规范,使各国铁路系统能够在国际水平上采用统一标准,有助于破除技术壁垒,极大降低了采购维护成本。发布的ISO标准《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建筑信息化系统建造指南》,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建造和管理提供详细技术指导,全面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大幅提升全球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在阿尔及利亚西部矿业线铁路建设过程中,将中国重载铁路道床结构标准、国内轨料产品融合到项目技术条件中,帮助阿尔及利亚形成首个沙漠重载铁路标准体系。根据中国驻外使领馆的统一安排,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推介中国铁路技术标准,推动中国标准与当地标准互学互鉴,为全球铁路技术协同和升级提供更多中国经验。

(四)坚持互利共赢,挖掘投资合作潜能。共建“一带一路”支持开展多元化投资,鼓励进行国际产能合作和第三方市场合作,推动形成普惠发展、共享发展的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为共建国家发展提供新机遇、注入新动能。中国铁建聚焦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区域、周边互联互通重大项目、矿产资源保供稳链重要节点和关键通道,持续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不断提升产业投资合作水平。投资运营的智利5号高速公路塔尔卡—奇廉段,帮助智利重构国家南北交通大动脉,有效缓解区域交通压力,为智利车厘子等优质农产品出口提供了便捷通道。以投建营一体化模式实施的哥伦比亚西部有轨电车项目全面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惠及当地百万居民,缩短通勤时间、带动当地就业、推动绿色出行,成为哥伦比亚可持续交通网络的重要里程碑。投资的尼日利亚莱基自贸区,累计协议投资总额超过30亿美元,完成进出口额近14亿美元,有力拉动尼日利亚进出口贸易,助推该国加快工业化进程。参与投资的厄瓜多尔米拉多铜矿,打破了厄瓜多尔无金属矿的历史,极大保障了全球铜矿供应链稳定,促进了厄瓜多尔矿业及经济社会发展。

(五)坚持履职尽责,拓展民心相通载体。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社会根基,是最基础、最坚实、最持久的互联互通。习近平主席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国铁建传承弘扬“同发展、共命运、爱无疆、勇担当”的坦赞铁路精神,坚持平等开放、共建共享、互利共赢,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努力创造更大价值,推动实现共同发展。与全球20多个国家的110家专业公司协同合作,集合最优设计、施工、装备及材料供应、运营维护等资源,高标准建成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主场馆——卢塞尔体育场,有效拉动全球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将中国先进成熟的农业科技、农机设备和经验应用到莫桑比克赛赛农业园的运营管理中,使当地水稻每亩产量由不到100公斤提升至550公斤,极大提高了当地农业种植水平,项目入选全球最佳减贫案例;建成的安哥拉卡宾达供水项目,惠及卡宾达省92%的人口居住区,解决了当地60万居民的日常用水难题。积极践行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理念,以重大项目建设为依托,培训雇佣当地员工,参与当地公益事业,保护自然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先后从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等国招收数百名优秀高中、大学毕业生,资助其赴华接受大学本科教育或攻读硕士研究生;先后参与尼日利亚、吉布提、马达加斯加等国鲁班工坊建设,帮助所在国培养职业技能人才;在加纳建立“海龟驿站”,宣介海龟保护知识,加强与当地渔民的信息共享和日常巡视,以实际行动保护海龟栖息地,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倡导中外员工“一家亲”,不断丰富海外“家文化”内涵,推进企业员工利益命运共同体建设。培养的尼日利亚首位女性铁路列车司机已在中国铁建工作超过17年,积极参与中尼文化交流,推动文明互鉴,传播友好交往故事,在第二届兰花奖颁奖典礼上被授予“友好使者奖”。

2024年10月31日,我国自主研制最大直径(16.64米)盾构机“江海号”在铁建重工下线,应用于目前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施工。(中国铁建图片)

三、在开放合作中为服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过去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中国铁建将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总要求,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要合作平台,围绕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通过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全力服务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保持战略定力,推动海外优先发展。当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动荡频发,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但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增长注入强劲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战略思维,保持战略定力,把谋事和谋势、谋当下和谋未来统一起来”。中国铁建从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应对国内建筑市场下行、加快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战略全局和长远考量出发,坚定不移实施“海外优先”战略,深度对接所在国发展战略和规划,以所在国实际需求为导向,与各国分享中国在交通基础设施、垃圾焚烧发电、污水处理等领域的建设—经营—转让(BOT)、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成熟商业模式,以及在房地产开发、自贸区、工业园开发等领域的成功经验,加强与“走出去”企业、所在国以及第三国企业的协同合作,大力推进属地化、本土化、一体化发展,在服务所在国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推动市场、产品、技术、人才的国际化升级,不断提升在全球建筑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强化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是增强国企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变量,是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快速发展,全球建筑行业正在朝着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加速转型。中国铁建将坚持以科技创新作为应对全球竞争挑战、抢占未来市场的关键路径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持续推进“1+9+N”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开辟新基建、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新服务“五新赛道”。深度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打造“人工智能+交通基础设施”“人工智能+城市基础设施”等综合解决方案,推动全球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将国内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数字化、绿色化应用经验嫁接到海外,在海外布局发展综合交通、智慧电网、清洁能源、地下空间、竹基复合材料等新兴业务,拓展智慧建造、智慧运维、矿产开发、绿色环保等产业,加快打造标志性产品和典型应用场景,与各国共同打造“一带一路”创新之路。

(三)坚持绿色发展,服务低碳战略。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习近平主席强调,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建筑行业是“碳排放大户”,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既是企业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责任义务,也是适应新的市场需求、打造新兴增长极的必然选择。作为全球领先的综合性建筑集团,中国铁建将准确把握绿色低碳发展趋势,大力拓展绿色低碳业务,广泛推广应用绿色低碳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着力构建绿色供应链体系,持续推进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领域的国际合作,推动和引领传统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和建筑节能降碳改造,为全球贡献更多低碳零碳建筑和特色绿色产品。

(四)坚持安全发展,有效防控风险。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强调,“要落实风险防控制度,压紧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和主管部门管理责任”。当前,“走出去”面临的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各类风险挑战层出不穷。中国铁建将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以保障人员和资产安全为前提,持续完善境外风险防控体系,切实加强市场和项目源头管控,严格履行重大项目风险会商程序,完善风险识别、评估、应对等管控措施,坚决防范政治、经济、安全、合规等各类风险,确保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中走深走实、行稳致远。

(五)推动交流互鉴,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既是在履行经济交往合作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在搭建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桥梁和纽带。当前,中国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为各国发展提供新机遇。中国铁建将沿着世界现代化的前进方向,依托国内先进技术、成功经验和成熟模式,为所在国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可选择、可借鉴的模式;高标准贯彻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统筹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属地民众等相关方利益,在海外大力推进立业、置业、创业、兴业,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多价值,不断提升当地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积极推动跨文化交流,以重大项目建设为载体,探索文化交流和传播途径,尊重各国文明多样性,以各国民众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播中国理念和文化,讲好中国铁建的海外故事,向各国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当代世界》杂志是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主管、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国际政治研究月刊,是深入宣介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理论阵地;是宣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特别是党的对外工作创新成果的权威传播载体;是深入研析世界形势、国际格局、政党政治发展变化和变革规律的专业智力汇聚场;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政策与实践的重要窗口。本刊入选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核心期刊,“政党政治和理论”栏目入选中宣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重点专栏。杂志英文刊被评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2024年度国内主办最受欢迎英文期刊”。

关注当代世界!

与您分享最权威的国际时政文章!

微信小程序

在线阅读杂志

线上订阅《当代世界》杂志

购买杂志


英文刊订阅

中国邮政微邮局订阅

【中文刊】18元/期,216元/年

来源:当代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