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在一个孤立系统中,熵(即混乱程度)总是趋向于增加。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数据世界,海量数据作为对现实世界的客观记录,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其价值与风险并存。若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与规则约束,数据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混乱,导致信息失真、使用成本上升、决策偏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在一个孤立系统中,熵(即混乱程度)总是趋向于增加。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数据世界,海量数据作为对现实世界的客观记录,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其价值与风险并存。若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与规则约束,数据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混乱,导致信息失真、使用成本上升、决策偏差等问题。
因此,数据治理的本质,正是通过从外部持续“输入能量”与构建“感知能力”,对抗数据系统的自然熵增过程。其中:
“感知能力” 对应于质量度量,通过度量监控体系做健康的纠偏,是治理的前提;“输入能量” 体现为指标体系,统一业务语言和事实过程,牵引资产生产路径,是推动数据建模变革的动力。唯有构建可感知、可干预、可持续的治理体系,才能实现数据资产的有序运转与价值释放。
在长期实践中,我们总结出当前数据治理面临的主要挑战,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点状式治理传统治理往往聚焦于单一环节(如数据建模、质量校验或元数据管理),形成“点状治理”模式。这种模式难以覆盖数据从标准定义、生产加工到消费应用的完整生命周期,导致治理效果割裂、难以闭环。
我们认为,真正的数据治理应贯穿标准定义 → 数据生产 → 数据消费的全流程。若仅将数据进行汇总而未提升其内在质量与可用性,则属于“数据管理”而非“数据治理”。
(2)理论大于实践许多团队虽制定了详尽的治理规范与文档,但在实际执行中却面临“纸上谈兵”的困境。治理措施依赖人工推动或上级意志,缺乏与研发流程、工具平台的深度融合,导致执行成本高、可持续性差。
解决之道在于:将治理规则内嵌至数据开发与服务工具链中,实现“规范即代码、治理即流程”,确保标准在生产环境中自动生效。
传统治理多关注技术维度,如存储优化、计算效率、任务调度等。然而,随着数据应用场景的多样化,内容层面的语义一致性问题日益凸显。
例如:
同一维度(如“用户等级”)在不同业务域(如流量域、交易域)中含义可能不一致,跨场景无法交叉分析;高频消费场景下,多个相似指标因元信息(Who、What、When、Where、How)模糊而导致混淆。这要求治理工作必须从技术治理延伸至语义治理,强化对指标、维度、业务过程等核心语义单元的统一管理。
部分团队将数据治理视为阶段性项目,以完成“治理任务”为目标,追求短期指标提升。一旦项目结束,治理成果难以维持,问题迅速反弹。
我们认为,数据治理不应是“一次性作业”,而应是一项可持续运营的长期工程。必须建立系统化的保障机制与秩序规则,使其融入日常研发流程与组织文化,避免依赖个体认知或临时推动。
综上所述,数据治理远不止于对数据本身的清洗与规范。其深层本质是对人行为的治理——即规范数据生产者、管理者与消费者的协作方式与责任边界,甚至是一场组织级的变革管理。
在京东零售数据中台的实践中,单纯标准制定、打分评级、质量监控,已不足以应对复杂环境下的治理需求。唯有通过机制设计、工具赋能与文化引导,推动各方形成共识、协同行动,才能实现治理体系的长效运行。
传统治理模式常采用“画圈”思维:设定规则边界,阻止不符合标准的数据流出。然而,这种被动防御机制存在明显局限——规则一旦有漏洞,数据便可能“破圈”;且圈住的数据越多,潜在风险越高。
我们倡导的是一种“引路式治理”理念:通过构建清晰、标准化的数据流转路径,引导数据在体系内有序流动。其核心路径为:
消费有序 → 生产有序 → 定义有序 → 资产有序
即:以统一的消费出口保障数据服务一致性,以标准化的生产模型约束数据加工过程,再通过质量度量与反馈机制持续优化,最终形成正向循环。
在此框架下,我们将重点建设两大核心能力:
指标体系:统一业务语言,规范事实过程,驱动数仓建模标准化;质量度量:建立中心化评估机制,规约非中心化数据流转,防止各业务域“各自为政、越走越远”。我们通过“统一服务 + 语义建模”打通数据消费与生产。
统一服务:采用“DSL + One Service”模式,将自然语言查询转为结构化语句,统一出口,保障口径一致。
语义建模:以指标、维度、业务过程为核心,规范模型设计,支持逻辑映射与按需物化加速。
为实现对海量数据资产(指标、维度、模型等)的整体质量评估,我们设计了一套资产综合评分模型,作为质量度量的核心标尺。该评分并非单一维度的静态打分,而是融合多个治理维度的动态加权体系。
综合分由四项核心分值构成,每项满分 100 分,加权求和形成最终得分:
指标分:评估指标定义的流通性、价值性与标准性;维度分:衡量维度定义的准确性、关联性与分析支持能力;模型分:考察模型设计的规范性、可维护性与性能表现;成本分:监控资源消耗的合理性,抑制低效冗余增长。每项内部再根据治理阶段设置局部权重,确保评分体系能随战略重点动态调整。例如,在治理初期强化“元数据合规”权重,在成熟期提升“可分析调用量”占比。
有观点认为应以“贡献/成本”作为资产价值度量标准(即 ROI 模型)。但我们认为,数据资产的价值具有高度情境依赖性,难以统一量化:
某些指标虽调用量低,但在风控、合规等关键场景中不可或缺;不同业务域天然存在流量差异,调用量本身不能完全反映贡献;资产价值还体现在未来潜力、可组合性等方面,难以短期衡量。因此,我们采用多维质量因子的综合评估,引导用户关注资产本身的健康度与可持续性,而非简单追求短期产出。
面对海量资产,若全面治理将导致资源分散、效率低下。为此,我们提出资产漏斗模型,将资产划分为三个层级,实施差异化治理策略。
全量资产指所有已注册的数据资产,可类比为工厂生产的全部商品。治理重点在于完成基础元数据认证,消除“三无产品”。
热门资产是那些高频使用、广泛流通的资产,如同市场上的畅销商品。对于此类资产,我们聚焦于推动合并与下线冗余,提升复用性,避免重复建设。
精选资产则是经过质量校验、口径统一、文档完备的高质量资产,相当于经过认证的优质品牌商品。我们致力于将其打造为可信、可依赖的标杆数据源,强化标准并保障服务等级协议(SLA)。
治理原则:
热门以上资产:聚焦“合并、下线”,减少重复建设;
热门以下资产:聚焦“规范、提质”,提升基础质量。
该模型有效缩小治理范围,使资源集中于高价值、高影响区域。
综合分与治理漏斗仅为框架,真正驱动治理落地的是可操作的关键度量指标(KPIs)。我们提炼出以下核心指标,作为治理方向的“导航仪”。
①有生产指标占比
= 有生产行为的指标调用量 / 全量指标调用量
定义:“有生产”指该指标已被接入统一指标服务,支持 API 调用或 BI 工具消费;意义:反映指标服务化率,引导资产从“静态元数据”走向“动态流通”;目标:提升指标出口一致性,保障高可用服务能力。②体系内指标占比
= 归属明确指标体系的指标调用量 / 全量指标调用量
定义:指标在统一指标体系中有清晰分类与层级归属;意义:避免指标平铺直叙,强化业务语义结构;目标:构建可追溯、可管理的业务知识,串联资产建设路径。③可分析指标占比
= 支持自由拖拽分析的指标调用量 / 全量指标调用量
定义:可在 EasyBI、自助分析平台等工具中进行维度下钻、交叉分析;意义:衡量指标的灵活性与分析支持能力;目标:打破“仅用于看板展示”的局限,提升数据探索效率。④可实验指标占比
= 支持 AB 实验场景观测的指标调用量 / 全量指标调用量
定义:指标具备实验分组、统计显著性计算等支持能力;意义:确保核心业务决策有可靠的数据验证基础;目标:自动化打通从日常 BI 摄取到科学实验的数据链路。⑤精选指标占比
= 通过质量检测的高质量指标调用量 / 全量指标调用量
定义:满足元数据合规、无重复、有血缘、有 SLA 等标准;意义:衡量整体资产质量水位;目标:建立“高质量资产优先使用”的正向激励机制。在实际治理过程中,质量度量体系暴露出大量典型问题,我们通过“存量治理 + 增量防控”双路径进行纠偏:
问题:多个团队定义“GMV”指标,分别统计支付口径、下单口径、含退单/不含退单等,导致跨部门数据冲突。
治理:通过“指标唯一性校验”规则(基于 4W1H 要素:Where、Why、What、Who、How),识别冲突项,推动合并或重命名。
问题:“微信渠道 GMV”、“首页弹窗 GMV”、“红包活动 GMV”等指标与“总 GMV”无层级关系,形成扁平化堆积。
治理:引入“指标修饰词”与“过滤条件”语义模型,明确子指标与父指标的衍生关系,构建树状结构,提升体系可读性与数据口径系统继承。
问题:相同维度(如“新客维度”)跨模型定义不同,维度值存在差异。
治理:建立一致性维度体系,统一定义与编码,强制引用标准维度表。
问题:因命名不规范或缺乏查重机制,出现“订单数”、“下单数”、“创建订单量”等语义重复指标。
治理:推动核心主题共建,由标准小组裁决权威版本,合并或下线冗余资产。
提及“指标体系”,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张以北极星指标为起点、逐层下钻归因的分析图谱。这类体系主要用于业务监控与决策支持,关注的是“如何分析”。
而京东零售所构建的,是面向数据资产管理的资产级指标体系,其核心目标是回答“数据应如何建设”。它不仅是分析逻辑的呈现,更是驱动底层模型设计与字段开发的源头依据。
我们以业务过程为原点,结合一致性维度,构建出经典的总线矩阵,并将其产品化、数字化,形成可追溯、可联动的资产规约框架。该矩阵明确回答了两个关键问题:
哪些业务过程需要被度量?每个业务过程应在哪些维度上进行分析?这一结构直接指导 GDM(基础数据模型)与 ADM(公共口径数据模型)建设方向,确保数据产出与业务需求对齐。
传统数据建设常以技术实现为导向,导致模型与业务脱节、口径混乱、复用困难。京东零售的指标体系设计坚持“业务语义驱动技术实现”的原则,构建一条从“业务语言”到“物理字段”的可追溯链路。
该体系的核心在于:所有指标均非凭空产生,而是源于明确的业务过程与分析视角。每一个字段的增加、每一张表的扩展,都应能在指标体系中找到其语义源头与业务归属。
为实现指标的标准化管理与可追溯性,我们将指标按语义逻辑划分为三个层级,形成自底向上的衍生机理:
原子指标:不可再分的基础度量,如“订单数”“支付金额”,对应业务过程中的原始事实。衍生指标:在原子指标基础上添加业务限定(如时间、地域、用户类型)形成,如“近7天新客支付金额”。复合指标:通过多个指标四则运算得出,如“转化率 = 支付订单数 / 下单订单数”,用于反映业务逻辑关系。这三层结构不仅厘清了指标间的派生关系,也为后续的血缘追踪、影响分析提供了语义基础。
指标体系与数据架构深度绑定,实现语义到实现的贯通:
原子指标映射至事实逻辑表,落地于明细层(ADM);衍生逻辑依赖维度关联,维度来自标准定义,经逻辑表落地至 DIM 层;复合指标封装于汇总逻辑表,输出至 ADS 层,保障性能与一致性;所有分析维度基于一致性维度体系,确保跨业务口径统一。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不仅是逻辑模型,更是连接业务语言与技术实现的桥梁。其核心由五大要素构成:
①一套维度体系
定义跨业务过程共享的标准维度,如“时间”、“地域”、“商品类目”、“用户等级”等。通过统一维度定义,确保不同业务线在相同维度下的分析口径一致,避免“同维不同义”问题。
②四种节点类型
业务过程节点:代表具体的业务事件,如“下单”、“支付”、“履约”;指标节点:原子指标和衍生指标体现指标详情和口径;复用指标节点:标识指标体系内重复引用的指标节点;未注册指标节点:标识尚未沉淀至指标平台,待建设的资产项。通过节点间关系建模,清晰表达指标间的依赖与衍生路径。
③三种拆解方式
业务衍生:从业务过程到原子指标的映射;指标拆解:复合指标的加减乘除运算分解;维度拆解:原子指标通过添加修饰(维度+操作符+维值)生成衍生指标的过程。这三种拆解方式共同构成指标体系的动态演化能力。
④两种配置路径
自动拓扑:系统基于元数据自动识别指标与业务过程,指标与指标,指标与逻辑表间的关联关系;人工配置:支持对未注册指标或系统尚未识别的复杂逻辑进行手动补充与修正。优先采用自动拓扑,确保关系可追溯、可验证,减少人为干预带来的不确定性。
⑤五种风险提示
将质量度量中沉淀的关键问题(如相似维度、相似指标、人工配置风险、主子关系不一致、元数据合规)嵌入指标体系界面,作为治理提醒与优化建议,实现“指标体系”与“质量度量”的联动。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指标体系的建设常陷入以下误区:
①误区一:将指标体系视为图形化工具
仅通过拖拽方式连接指标节点,却未建立指标与逻辑表、物理字段之间的真实映射关系。这种“静态图谱”无法支撑影响分析与变更管理。
②误区二:忽视自动拓扑的价值
依赖人工维护关系链路,导致信息滞后、准确性差。我们强调通过元数据自动识别实现动态拓扑,确保体系具备实时性与可审计性。
③误区三:割裂需求与建模流程
仍沿用“需求提报 → 模型变更 → 字段新增”的传统模式,缺乏对指标归属与语义一致性的前置校验。
为此,我们推动需求承接逻辑的升级:任何新指标或口径变更,必须首先在指标体系中定位其业务过程与维度归属,明确其原子指标来源与衍生路径,再反向驱动模型层的扩展设计——是通过扩维方式新增维度关联,还是通过字段拍平方式优化查询性能,均需基于体系规划决策。
当质量度量与指标体系深度融合,我们得以构建一张覆盖“业务过程 → 指标定义 → 逻辑建模 → 物理实现”的全景图谱。在此框架下:
任意一个物理字段的变更,均可追溯至其对应的逻辑表、指标节点、业务过程;任意一个指标口径的调整,可自动识别其影响的复合指标、看板及下游应用;需求变更的评估范围清晰可见,风险前置暴露,避免“改一处、崩一片”。例如,若需调整“支付金额”的计算逻辑,系统可立即识别该原子指标所支撑的所有衍生指标与复合指标(如 APP 平台支持金额、订单转化率),并联动提示相关模型与看板的适配方案,实现变更影响的一眼可知。
我们打造数据质量看板,以资产综合分衡量整体健康度,支持按部门对比与趋势分析,结合赛马机制激发治理积极性。
针对低分项,系统自动归因至具体问题(如“有生产指标占比低”“元数据不全”),并在治理页面提供整改建议,形成“评估—归因—行动”闭环。
产品设计上:
左侧定义一致性维度(如平台、渠道、销售模式),确保分析口径统一;右侧构建指标树,包含业务过程、原子/衍生/复合指标,以及未注册指标和复用指标节点。当业务提出新需求,优先在体系中定位或补充“未注册指标”。该节点即成为研发的建设锚点,系统自动提示需扩展的逻辑表与物理字段,实现“从业务语言到数据生产”的精准传导。
(1)生产即标准
数据标准规则发布,完善各类要素与规则的系统化沉淀维度标准化,指标标准化,建模标准化,规范生产(2)业务数据化
推进各条线指标树沉淀,提升业务数字化程度发布应用级指标体系,串联业务语言和数据语言(3)产品化运营
产品功能体验提升,强化资产学习路径打造资产建设标杆案例,看见所以相信以上就是本次分享的内容,谢谢大家。
来源:正正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