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柬埔寨洛蒂西塔中学的朗朗书声,到大唐境外首个绿地火电项目在印尼巍然矗立;从乌兹别克斯坦电力骨干培养计划的累累硕果,到缅甸灾区30万元物资的星夜驰援;从老挝2亿基普的民生捐助到获赞3000次的海外传播——这些场景勾勒出大唐海投公司践行“追求卓越 服务美好”品牌
从柬埔寨洛蒂西塔中学的朗朗书声,到大唐境外首个绿地火电项目在印尼巍然矗立;从乌兹别克斯坦电力骨干培养计划的累累硕果,到缅甸灾区30万元物资的星夜驰援;从老挝2亿基普的民生捐助到获赞3000次的海外传播——这些场景勾勒出大唐海投公司践行“追求卓越 服务美好”品牌理念的动人图景。在第九个中国品牌日之际,让我们循着共建“一带一路”的轨迹,探寻中国大唐深耕海外的责任足迹。
精品工程:点亮发展之路
在湄公河畔,2013年投运的柬埔寨金边—菩萨—马德望230千伏主干电网,至今仍是柬埔寨首都经济圈的电力命脉,承载着金边及周边地区15%的供电重任。斯登沃代水电站配套修建的道路与跨河大桥,让闭塞村落蜕变为旅游小镇。“中国大唐不仅造了‘车’,更修好了‘路’。”柬埔寨前首相洪森的评价,更是道出了能源基建对经济发展的深层价值。菩萨变电站的智能巡检系统开创行业先河——机器人实时采集设备数据,无人机开展精细巡查,激光清障仪提升处置效率;建成的柬埔寨首家光伏变电站,创造了柬埔寨电力系统“四个项目第一”成果,荣获柬埔寨“首家新型变电站”科技创新成果奖。
▲大唐柬埔寨斯登沃代一级水电站
在“千岛之国”印尼,中国大唐第一个境外绿地火电项目——米拉务清洁火电项目在役装机容量450兆瓦,是印尼亚齐省最大的发电厂,也是苏门答腊北部电网重要的电源支撑点。
在中亚腹地,2024年落成的丝路能源联合科技创新研发中心,正将中国电力标准深植乌兹别克斯坦,通过联合培养当地电力技术骨干,不断助力该国能源结构转型升级。
责任深耕:浇筑希望之田
翻开大唐柬埔寨东投公司的履责长卷,十五载坚守令人动容。自2010年起,该公司持续开展公益项目:每年向红十字会捐款,实施道路桥梁建设,进行教育援助……一系列善举在当地留下深刻印记。
2012年修建的斯登沃代道路和跨河大桥,至今仍是周边多个村落的经济命脉;2014年援建的洛蒂西塔中学教学楼,显著提升了该校的教学条件;2020年竣工的20公里乡村道路,彻底解决了当地居民雨季出行难题;2023年组织职工志愿服务队,为金边福利机构募集生活物资;2025年向菩萨省学校捐赠文体教具,进一步完善了当地基础教育设施。
▲中国大唐集团向柬埔寨菩萨省中小学捐赠体育用品和教学设备
在印尼,中国大唐以扎实的履责实践向世界证明中国企业在环保领域的决心和贡献。印尼金光公司始终将绿色发展融入核心战略,系统推进生态修复与社区共建,实施红树林种植、海岸修复和珊瑚礁移植等举措,打造“生态修复—产业反哺”可持续模式,荣获2025年印尼最佳企业社会责任奖。米拉务发电公司因地制宜种植树苗、开展垃圾清理活动,积极宣传绿色低碳生活理念;通过排放监测数据与印尼环保部在线联网、节能改造降低机组能耗等措施,确保各项指标符合当地标准。
当自然灾害来袭,大唐海投职工永远冲锋在前。2024年夏季,持续热带低气压以及台风派比安、摩羯给老挝造成严重洪涝灾害。老挝北本公司向受灾最严重的琅南塔省援助救灾物资和2亿基普帮助洪涝灾区恢复重建,当地通讯社报道获近3000次点赞。缅甸7.9级强震后,云南联合公司30万元救灾物资穿越损毁公路,架起中缅胞波情谊的桥梁。缅甸驻昆总领事吴敦特林手捧锦旗的瞬间,定格了央企的责任担当。
文明互鉴:编织文化纽带
“四海同春”活动中,中外职工自编自演的“合唱、舞蹈、健身操、武术、相声、非洲鼓”等文艺节目,表现出中外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中柬人文交流年”系列活动中,职工们共走习近平大道、德崇扶南运河。
走进菩萨变电站,每逢中秋,总会飘起月饼香气,中柬职工一边制作月饼,一边分享各自的文化故事。而在千里之外的北京,来自中国、柬埔寨、缅甸、印尼、乌兹别克斯坦的青年相聚云端,共同开启跨越五国的文化对话,触摸文明交融的温暖脉搏。
▲编织文化纽带,中柬职工参观金边习近平大道
更具深远意义的是人才培育模式的创新。东投柬水柬网公司积极践行“国际化+本土化”融合发展战略,构建“技术培训—岗位晋升—人才反哺”全链条体系,累计培养200名柬籍实习生,其中41人正式入职,2人晋升中层。2024年“同·创杯”技能竞赛中,柬籍职工蓝文林从百名选手中摘得桂冠,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树立了人才培育典范样本。该公司在“世界职教大会”上分享的产教融合经验和本土化发展经验相关成果被中国教育部官网收录,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人才模式的生动案例。
▲缅甸地震后,云南联合公司第一时间筹备救灾物资
从点亮万家灯火的基建工程,到润物无声的民生改善;从智能创新的技术突破,到民心相通的人文纽带,中国大唐用实践诠释了“追求卓越 服务美好”的深层内涵。未来,该公司将以责任筑基、以创新赋能,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让中国品牌的温度永远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作者:林婳婳
编辑:刘卓
来源:中国电力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