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大批懂技术、善营销、会管理的“新农人”怀揣着干事创业的热情,带着新理念、新技术扎根广袤沃野,在种苗培育、订单种植、精深加工、渠道营销等方面崭露头角,以覆盖全产业链的全局视角深耕现代化农业领域,为白银市第一产业现代化进程注入更多活力,也为乡村全面振兴开创发展空
白银市白银区黄河两岸田园如画。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 摄
春末夏初,在白银市的田间地头,一场以工业化理念大力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优化升级的行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一大批懂技术、善营销、会管理的“新农人”怀揣着干事创业的热情,带着新理念、新技术扎根广袤沃野,在种苗培育、订单种植、精深加工、渠道营销等方面崭露头角,以覆盖全产业链的全局视角深耕现代化农业领域,为白银市第一产业现代化进程注入更多活力,也为乡村全面振兴开创发展空间和机会,在带动全市农业转型的新征程中聚集起新的发展动能。
近年来,白银市坚持“4+4+N”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布局不动摇,做足“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大文章,大力推动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走上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加工集约化、产品绿色化、营销品牌化的“六化”发展之路,呈现出结构趋优、规模扩大、效益提升、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
引入新品种,拓展市场新空间
在白银市白银区水川镇金峰村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进入了一年一度产销旺季,一个个茄子挤满了枝头,又肥又壮、紫得发亮。
“这是专门用于烧烤的茄子。”经营基地的白银汇鲜顺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强,忙得热火朝天,边介绍边俯身查看茄子,给即将采摘的茄子量寸尺。
白银区水川镇“烧烤茄子”种植基地里,农户正在调节温湿度。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高樯 摄
说起“烧烤茄子”,李强打开了话匣子,“这里以前就有农户种茄子,但生产的茄子都是‘大路货’,缺乏市场竞争力,甚至出现生产过多、价贱伤农的情况……”
几年前,李强敏锐地发现,都市夜经济火爆起来,一到天气转暖,城市的大街小巷遍布着烧烤摊,茄子成为了烧烤生意里的主打菜品。“但那些普通茄子用于烧烤有明显的缺陷,个大的茄子肉老皮韧籽太多,个头小的过于鲜嫩茄肉不足。我就尝试培育一种特别适合烧烤的茄子。”
经过摸索和试验,李强从山东引进优质茄苗,培育出适宜当地土壤和气候的茄子品种,再从中筛选出适合“烧烤”的茄子。生产过程中他特别注意采摘时机,确保茄子无籽,用于烧烤又嫩又肥,不仅水分足,口感还特别好。
李强先期试验种植的30座冷棚“烧烤茄子”,赢得了市场青睐,在西安、长沙、武汉等地一炮走红,全国各大城市的订单也纷至沓来,市场需求旺盛时,分销商要守在种植大棚外抢购。
“这个‘冷棚’相较于越冬蔬菜‘暖棚’而言,主要生产越夏菜。”李强介绍,生产基地占地228亩,目前共有冷棚182座,每座冷棚占地0.7亩,经过9个月的种植采摘期,每座大棚能产出优质烧烤用茄子2.4万斤,产值超过5万元,利润达3万元以上。
李强讲解“烧烤茄子”的培育过程。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国顺 摄
今年,李强扩大种植规模,新增钢结构冷棚152座。这些冷棚的建设资金,政府投资三分之二、村集体自筹三分之一,通过“政府+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扩大产业,带动周边农户一起发展“烧烤茄子”产业。合作社仅流转土地一项,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67万元。现在,60多名村民来此务工,每人每天收入130元至200元,一季茄子为参与生产的农户每户每月增收至少1万元。
“我就想在家乡发展中出一份力,让身边的人都富起来。”年轻的李强表示,他还想带动村民通过技术、务工、资金等多种方式入股,共享“烧烤茄子”产业带来的红利。
“新农人”李强,大力发展一项特色产业,带富一方群众,这在白银不是个例。
在白银市白银区四龙镇,有机蔬菜芦笋的示范种植,激活了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王庆春介绍芦笋产业。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国顺 摄
“芦笋是高端蔬菜,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都比较突出,市场需求旺盛时每斤售价超过50元,平时每斤售价30元以上。”白银区四龙现代生态农业芦笋种植示范园负责人王庆春介绍,“芦笋压根不愁卖。”
通过山东与甘肃东西部协作政策项目支持,白银区于2024年招商引资建设四龙现代生态农业芦笋种植示范园,规划占地面积350亩,概算总投资约5200万元。目前,土壤改良、土地平整、温室基础搭建、围网围墙等基础设施全部完成,已种植芦笋230亩。
走进宽敞明亮的连栋智能化日光温室,现代设施农业设备一应俱全,温湿度、一氧化碳含量、光照量一体监测,温室实现了自动化控制,能够15年持续产出的芦笋长势喜人,正值采摘上市季节。
“芦笋品种是我们在山东的公司培育的,在山东种植效果很好,而白银的光照条件更好,土壤成分更优,产出的芦笋从产量到品质更加好,坚定了我们在白银扩大发展芦笋产业的信心。”王庆春告诉记者。
据介绍,芦笋的经济价值不仅在于食用,其枝芽可做成保健茶,还可经过萃取提炼等精深加工,生产出芦笋面膜、芦笋化妆品、芦笋饮料等产品,深受市场欢迎。
芦笋种植示范园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流转周边村子350亩土地,每年能向村集体分红100多万元,并吸纳附近村民就近务工,每人每月增收3000元到4000元。今年,预计年收益可达1600万元,带动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示范园规模扩大到1000亩以上,公司将在当地新建一条精深加工生产线,就地加工芦笋,把芦笋产业打造成助农增收的品牌产业。”王庆春表示。
连栋温室芦笋长势喜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国顺 摄
白银市在农业领域深入开展“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全市谋划储备农业招商引资项目55项,概算总投资137.47亿元。今年,已达成新签约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项目2个,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个,新建及续建项目已到位资金5.03亿元。
同时,白银市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实施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到507家、6999家、6170家,发挥了积极有效的联农带农作用。
聚焦土特产,调动市场新热点
在甘肃乃至西北地区,“靖远羊羔肉”这个土特产家喻户晓,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而在靖远县甘肃若笠牧业肉羊产业联合体主体企业——甘肃若笠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不仅生产的“靖远羊羔肉”地道正宗、质优味美,而且,公司负责人赵彪正忙着牵头组织起草“靖远羊羔肉品牌标准”。该企业业务涉及整个靖远羊羔肉的全产业链条,包括选育、扩繁、育肥、屠宰、精分、销售、餐饮加工等多个领域,是靖远县“靖远羊羔肉”全产业链龙头企业。
靖远羊羔肉精分肉品各具特点。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高樯 摄
赵彪之前从事工矿业,打拼积累一定资金后,全身心投入农业,并将工业生产经营的标准化理念植入农业产业。
品种决定品质。赵彪从源头做起,在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大学测试中心、甘肃农业大学食品工程系、省绿色食品办公室等支持下,公司团队深入分析靖远羊羔的原始谱系,经过多次试验,寻找到肉质最为鲜嫩羊种——滩羊和湖羊的杂交体。
“我们的羊儿吃着中草药,喝着山泉水,肉质细嫩,味道独特。”赵彪解释,公司在靖远县若笠乡流转6万亩原生态山区牧场,充分利用牧场日照、海拔、温度、气候、草种等优势条件,投资4500万元,建起了集养殖、牧饲草种植为一体的标准化种羊养殖场。他们采取科技与生态手段,半饲半牧培育靖远羊羔,逐步形成了基础母羊四季发情、多胎、产奶量大、饲养成本低、抗病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等优点。
“2022年,我们在选种、繁育等养殖环节形成了标准化流程,并在‘工业化’生产标准上进一步探索,通过肉羊精细分割,深度挖掘肉羊价值。”赵彪说。
为此,公司投资1200万元建起了日处理300只胴体羊的高标准、低耗能精分割生产线,并配备排酸库、速冻库等设施,将肉羊通过流水线的工作方式,精细分割成适宜蒸、炒、炖、闷不同烹制手段的羊肉,以分类包装、分类销售、分类定价的形式,让一只羊的价格从1000元左右提升到近2000元,在获得更大价值的同时,以其方便烹饪的便捷性成为市场上的“热销品”。
赵彪介绍靖远羊羔肉产业发展情况。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摄
在靖远县政府扶持群众发展肉羊产业的背景下,赵彪招募到200多户养殖户,按养殖户每采购一只基础母羊补贴700元的标准,扩大靖远羊羔肉的养殖规模,并以每斤高于市场价0.5元的价格合同收购助农增收。2024年,公司带动养殖户养殖肉羊2万余只,实现产值2000多万元。
“目前,我们一产(养殖)发展有规模,二产(加工)发展有后劲,我在考虑向三产(餐饮)进军,把靖远羊羔肉做成一二三产融合的典范。”赵彪说,为此,公司创立了“羊滋尚”靖远滋补羊肉门店,融合羊肉展示、销售、品鉴、餐饮服务一体化发展,首批15家门店计划先后在靖远县、白银市、兰州市、西宁市等地开业,以期实现“靖远羊羔肉”肉羊完整产业链的目标。
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定标准。这句话强调了标准化在企业中的核心地位。“目前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创立靖远羊羔肉的品牌标准,将从养殖到销售的流程规范起来,为当地土来之不易的‘靖远羊羔肉’品牌树立统一形象,从制度上保障靖远羊羔肉的品质和口碑。”赵彪认为,实现标准化生产、加工、销售,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与甘肃若笠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打造全产业链不同,位于靖远县东湾镇的甘肃唐宋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挖掘初级农产品市场价值领域。
甘肃唐宋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蜂蜜分装生产线。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高樯 摄
“了解到市场上的蜂蜜制品多为灌装,开封后存在不易保存、易受污染等问题,我们引进了全自动灌装生产线,把蜂蜜以小剂量分装到一次性发泡材料预制的勺子里,客户食用时打开封口,在水中搅匀即可,既方便快捷又避免了浪费,经线上线下推广,很快受了年轻顾客群体的欢迎,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8个月销售了30吨蜂蜜,产品供不应求。”企业负责人张钰舒介绍。
90后的张钰舒以前做产品直播带货,对市场行情、产品类型、顾客需求等了解颇深,如今二次创业做实体经济,不仅投资加工蜂蜜生产,还将目光聚集到了当地盛产、却常常滞销的果品上,通过科技创新,研发了经过榨取、提炼、浓缩的梨膏、草木膏等产品,并制定了草木膏的企业技术标准,8个月助农销售果汁35吨,企业销售总额突破300万元。
张钰舒介绍农产品。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朝霞 摄
近年来,像赵彪、张钰舒这样新型农业产业带头人越来越多,他们关注农业产业链发展,实施品牌营销,有力推动了白银市“三品一标”农产品发展。目前,白银市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达188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9个,“甘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5个,“甘味”企业商标品牌50个。
开辟新赛道,深挖农业新价值
靖远县东升镇新联村的64岁留守老人赵勇,在家门口找到了一份分拣辣椒的工作,每天能赚到150元钱,让他开心不已:“以前这里没有水源,都是大片的荒地,谁能想到如今在王总带领下变成产业园。”
赵勇夸赞的王总名叫王定业,是甘肃惠德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作为东升镇土生土长的农民,他对于庄稼和土地有种难以言表的眷恋:“这么大片的土地闲置着,让人看得着急,我一直在想怎么把它利用起来,助力家乡发展。”
2022年,王定业承包了1万亩荒地,开始发展辣椒种植。没有水,他就用洒水车往地头拉;辣椒生长状态不好,他就一头扎进大棚里,一个苗一个苗地分析问题。
靖远东升农业产业园里的育苗大棚。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高樯 摄
人努力,天帮忙。2022年9月,白银兴堡子川电力提灌工程投入运营,给产业园送来了农业灌溉用水。紧接着,当地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分三年对产业园给予资金支持。王定业顺势做大辣椒产业,配套建设起了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大棚育苗、大田移栽的试验也获得了突破性进展。
“2024年,我们与四川客户签了2000亩的辣椒订单,种植川渝地区急需的火锅用辣椒红龙23号,实现了总产值800万元。”王定业介绍,由于辣椒品质高,收到了客户的追加订单。2025年,每亩的订金从1000元涨到了1500元。一位青岛的客户打听到这里的辣椒品质好,确定了红运39号辣椒的种植订单。
王定业新建了万吨气调保鲜库,引进了辣椒酱生产设备,并以火锅、牛肉面、羊羔肉、调味辣椒等细分辣椒品种,布局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起从育苗、种植、储运,到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王定业带动了当地群众的增收,2024年,他创建的合作社累计用工6万人次,发放劳务费600多万元,向村集体分红40万元,成为了当地有名的致富带头人。看到当地的农业发展效果如此明显,远在北京的企业也来到靖远县,流转土地4000亩,计划投资8000万元,综合种植辣椒、玉米、中药材等农作物,并为当地农产品走入京津地区搭建了桥梁。
“我们的合作社名为甘肃惠德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取这个名字的初衷就是:‘惠’字表示惠及万民,‘德’表示德行天下,我们要让更多农民受益,更多城里人享用我们的好产品。”
王定业手中的辣椒即将发往四川。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高樯 摄
如今,在靖远县,像王定业这样的产业带头人,参与带动的合作社超过200家,全县5万亩旱地、撂荒地被整合利用起来,大量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全县建立起了182个丰产方,实现每村至少有1个丰产方,为农业健康发展夯实了根基。
白银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先手棋”,着眼特色产业集群构建,坚持“工业化”理念、“规模化”思路、“品牌化”发展、“科技化”赋能、“体系化”支撑,采取各种措施回引人才、培育人才返乡,加强组织、平台、措施、技术保障,让返乡创业的年轻人留得住,让乡村成为人才“蓄水池”,让更多“新农人”在广阔绿野间书写共富答卷。
数据显示,2024年,白银市一产增加值45.9亿元,位居全省第5位。2025年一季度,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8.5%左右,一产增加值增速6.5%左右,增加值24亿元以上。
【记者手记】新农人 新希望
行走在白银的田间地头,最打动人心的不是连片的智能温室,也不是炫酷的农业无人机,而是新农人眼中闪烁的光芒。李强、王庆春、赵彪、王定业……这些“新农人”在接受采访时,不约而同地说到,之所以敢于投入发展市场农业,最主要的还是乡土情结、农业情怀。正是这种回报乡土的情怀,给了他们破除陈规的勇气,拥抱变革的智慧。
借国家乡村振兴和全省大力扶持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东风,一批批有能力、有技术、有情怀的“新农人”正用全新的思路和各具特色的发展方式,精心培育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他们满目深情地盯着脚下的土地,带着技术、资金和梦想,开展农业全产业链经营,围绕种植、养殖、加工等优势产业,挖掘开发乡土资源,打造特色优势产品,推进农业品牌、农业文化、旅游产业的多元融合,系统整合“领衔”单品创制、高端品牌打造、高端市场拓展等资源,精心打造“环环增值”的高质量农业全产业链。
采访中,记者真切地感受到,这些新农人带来的不仅是生产方式的革新,更是乡村文明的蝶变。他们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用键盘敲开市场大门,用试管培育科技火种,用创意点亮田园梦想,推动农业产业增效,带动农户增收,履行社会责任,更好地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白银新农人活跃地头,只是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甘肃,一批新农人理念新、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已扎根陇原厚土,用辛勤汗水浇开梦想之花。他们播下的每一粒种子,都在孕育生机,收获希望。(马国顺)
▌来源:新甘肃·甘肃日报
来源:靖远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