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淘宝“双十一”的全民狂欢,到如今实验室里的AI大模型;从支付宝的数字钱包,到含光800芯片的算力突破——阿里巴巴正在经历一场“脱胎换骨”的转型。过去三年,它砸下超33亿美元押注AI,一边靠阿里云筑牢算力底座,一边用“通义千问”抢占大模型赛道,还要在电商、物流
从淘宝“双十一”的全民狂欢,到如今实验室里的AI大模型;从支付宝的数字钱包,到含光800芯片的算力突破——阿里巴巴正在经历一场“脱胎换骨”的转型。过去三年,它砸下超33亿美元押注AI,一边靠阿里云筑牢算力底座,一边用“通义千问”抢占大模型赛道,还要在电商、物流等场景里落地AI能力。这场转型不只是业务重心的转移,更是中国科技巨头在全球AI浪潮中的“生死突围”:要么靠AI重新领跑,要么在电商红利见顶后逐渐掉队。
一、为什么必须转型?阿里的“内忧外患”已到临界点
放在五年前,没人会想到阿里需要“转型求生存”。那时它的电商业务占据国内半壁江山,“双十一”成交额连年破纪录,阿里云更是稳居全球前三。但从2020年开始,这艘“互联网巨轮”突然撞上了两座冰山。
第一座是“监管寒冬”。2021年,阿里因反垄断被处以182.28亿元罚款,创下中国互联网行业纪录;随后蚂蚁集团上市搁浅,被迫拆分重组,金融科技业务的增长按下暂停键。监管层对平台经济的规范,让阿里不得不收缩“扩张野心”,曾经靠“烧钱抢市场”的玩法彻底行不通。
第二座是“市场天花板”。电商业务的增长红利早已见顶:2023年阿里电商营收增速跌破10%,而拼多多靠“低价心智”、抖音靠“直播带货”不断蚕食市场份额。更要命的是,阿里的“护城河”正在失效——用户不再只认淘宝,商家也开始把生意搬到多平台,曾经的“流量霸主”不得不面对“增量见顶、存量竞争”的困境。
就在这时,2022年底OpenAI推出ChatGPT,全球AI浪潮突然爆发。对阿里来说,这既是危机也是转机:如果继续困在电商里内卷,只会越来越被动;但抓住AI风口,或许能打开全新的增长空间。就像阿里CEO张勇在内部信里说的:“AI不是选择题,是生存题。要么拥抱它,要么被它淘汰。”
二、33亿美元怎么花?阿里的AI“组合拳”有多狠
阿里的AI转型,不是“小打小闹搞研发”,而是一套“算力+模型+场景”的全链条布局,每一步都精准踩在AI产业的关键节点上。
1. 算力打底:自研芯片+阿里云,筑牢AI“新基建”
AI拼到最后,本质是拼算力。阿里最核心的优势,就是阿里云积累的十年技术家底——目前阿里云在全球有28个地域节点,算力规模稳居全球前三,能为大模型训练提供“随用随取”的计算资源。
但阿里没满足于“做算力服务商”,而是直接扎进了“芯片”这个“卡脖子”领域。2019年推出的含光800 AI芯片,专门针对大模型推理场景设计,算力密度比行业平均水平高4倍,能把大模型的运行成本降低30%以上。现在阿里的“通义千问”大模型,大部分推理任务都跑在含光800上,不用依赖外部芯片供应商。
2. 模型破局:“开源”策略圈住百万开发者
有了算力,还要有能打的大模型。2023年阿里推出“通义千问”系列大模型,覆盖从基础模型到行业模型的全谱系——既有能写文案、做设计的通用大模型,也有针对电商、金融、医疗的垂直模型。在国际权威测试中,通义千问的部分能力已经追上GPT-4,比如代码生成、多模态理解。
更聪明的是阿里的“开源策略”:它把通义千问的基础模型免费开放给开发者,任何人都能基于这些模型二次开发。截至2024年底,已有超200万开发者用通义千问做应用,覆盖智能客服、工业质检、教育辅导等场景。这招看似“免费送模型”,实则是“用生态绑定用户”——开发者用了阿里的模型,自然会买阿里云的算力;企业用了开发者的应用,也会成为阿里的客户,形成“模型-算力-场景”的闭环。
3. 场景落地:让AI从“实验室”走进“生活”
比起其他科技公司,阿里最大的优势是“有海量应用场景”。它不用从零开始找落地场景,而是直接把AI塞进淘宝、菜鸟、支付宝这些现成的业务里,让技术快速产生价值。
在淘宝上,AI已经成了商家的“全能助手”:智能客服能24小时回答用户问题,生成式AI能自动把商品图片做成短视频,甚至还能根据用户的浏览记录,推荐“连用户自己都没意识到需要”的商品——现在淘宝有30%的订单来自AI推荐,商家运营效率提升了40%。
在菜鸟物流,AI算法正在优化“仓储-分拣-配送”全链条:智能仓储机器人能自动拣货,分拣效率比人工高5倍;配送路线规划算法能实时避开拥堵,让快递员每天多送20%的包裹。未来菜鸟还计划用AI驱动无人配送车,实现“最后一公里”的自动化。
三、转型能成功吗?阿里面临的“三座大山”
尽管布局看起来完美,但阿里的AI转型绝非坦途,面前还横亘着三座难越的大山。
第一座是“地缘政治风险”。美国对中国AI芯片的出口管制越来越严,先进制程的GPU、AI芯片很难进入中国市场。虽然阿里有自研的含光800,但在大模型训练场景,还需要更高算力的芯片支撑。如果未来芯片供应进一步受限,阿里的大模型研发可能会“断档”。
第二座是“国内竞争”。不止阿里在押注AI,百度的“文心一言”、腾讯的“混元”、华为的“盘古”都在加速迭代,甚至字节跳动、美团这些跨界玩家也在切入AI领域。比如百度的文心一言已经落地到搜索、智能云等场景,华为的盘古大模型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比阿里更深入,阿里想“独占鳌头”并不容易。
第三座是“监管平衡”。中国对AI的监管越来越明确,强调“安全可控”——大模型不能生成有害内容,AI应用要保护用户隐私。阿里的AI业务既涉及电商交易数据,又涉及金融信息,如何在创新和合规之间找到平衡,是个不小的挑战。比如之前有商家反映,淘宝的AI推荐存在“大数据杀熟”嫌疑,这就是技术落地中需要解决的合规问题。
不过资本市场已经给出了积极信号:2024年以来,阿里美股股价上涨了25%,市值重新回到万亿美金级别,投资者显然看好它的AI转型前景。Counterpoint Research首席分析师魏松就评价:“阿里是中国最敢赌AI的公司,它的转型能不能成,不仅关乎自身,更会影响中国AI产业的格局。”
四、不止是阿里:中国科技公司的“AI突围战”
阿里的转型,其实是中国科技公司的一个缩影。过去十年,中国互联网行业靠“模式创新”赚了钱,但在核心技术上一直有短板;现在AI浪潮来了,大家终于有机会在同一起跑线和全球巨头竞争。
从阿里的布局能看出,中国科技公司的AI策略有个共同点:不追求“单点突破”,而是走“算力-模型-场景”的协同路线。比如华为靠“麒麟芯片+盘古模型+鸿蒙生态”构建闭环,百度靠“百度搜索+文心一言+智能云”落地场景,这种“全链条能力”或许能成为中国AI的独特优势。
2025年阿里云峰会上,阿里展示了AI的最新进展:通义千问能实时生成3D商品模型,菜鸟的无人配送车已经在20个城市运营,含光芯片的算力又提升了50%。这些成果虽然还没完全商业化,但已经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或许用不了五年,我们就能在生活里处处感受到AI的存在:购物时AI帮你挑商品,收快递时AI机器人送货上门,甚至看病时AI帮医生做诊断。
阿里的AI转型还在继续,这场豪赌的最终结果没人能预料。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成功与否,它都会为中国科技公司的转型提供宝贵的经验。毕竟在AI时代,只有敢于打破过去的自己,才能赢得未来。
来源:智科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