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诚评丨真正方便老百姓的才是精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8 15:10 1

摘要:近日,聊城市城区东昌路与柳园路交叉口的交通治理案例获评“国家级精品”,成为全国城市交通优化的标杆。这一殊荣背后,并非仅仅依靠先进的技术或设备投入,而在于它用“绣花功夫”回应了老百姓最朴素的期待:出行更安全、效率更高、生活更舒心。这个案例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城市

近日,聊城市城区东昌路与柳园路交叉口的交通治理案例获评“国家级精品”,成为全国城市交通优化的标杆。这一殊荣背后,并非仅仅依靠先进的技术或设备投入,而在于它用“绣花功夫”回应了老百姓最朴素的期待:出行更安全、效率更高、生活更舒心。这个案例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城市治理的终极价值——真正的精品工程,不是挂在墙上的奖牌,而是刻在百姓心头的便利。

城市治理的底色,是读懂“人”的需求。东昌路与柳园路交叉口的改造,处处透着对民生痛点的精准把脉。当非机动车与行人因缺乏等候区在车流中“见缝插针”,当右转车辆与直行人群在路口“贴身肉搏”,当高峰时段的拥堵让通勤者频频“路怒”,这些细节的困顿,正是城市治理的必答题。聊城的解题思路很明确:切除5米绿化带设置非机动车“蓄水池”,看似牺牲了景观,却换来了行人驻足的安全岛;施划彩色铺装、调整车道分布,表面是标线的改变,实则是用路权的重新分配守护“慢行优先”;而激光雷达与智能信号系统的应用,更让冰冷的科技有了温度——每小时千余次的实时数据回传,最终化作路口减少的11秒等待时间。这些举措没有宏大叙事,却让市民在每一次顺利通行时感受到被重视。

城市治理的灵魂,是打破“面子思维”。曾几何时,一些城市的“精品工程”陷入怪圈:景观大道越修越宽,却让沿街商铺断了客流;智能设备层层叠加,但信号灯依然与车流“各说各话”;评比时数据光鲜,验收后问题照旧。反观聊城这一案例,其可贵之处在于敢于向形式主义“亮剑”。削窄绿化带、压缩机动车道,这些“退让”背后是主政者以民生实效为重的魄力。事实证明,城市治理不在于用了多少前沿概念,而在于是否舍得把资源投向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

精品的生命力,在于延续“为民初心”。东昌路与柳园路交叉口的改造启示我们,精品工程从来不是终点,而是持续优化的起点。市民的出行需求会变,城市的交通压力会变,但城市主政者“把麻烦想到前头,把方便送给群众”的立场不能变。这需要更多“便民”思维:在数据监测中预判瓶颈,在民意收集中发现盲区,在技术迭代中升级服务。

一座城市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地标建筑,而在于街头巷尾处处流淌着人性化关怀。当清晨送孩子的家长不再紧攥着孩子的手腕过马路,当雨中奔忙的外卖员有了遮雨的等候区,当晚归的上班族少了一次次无谓的刹车,这些细微处的改变,远比奖杯上的铭文更动人。期待更多城市能从这样的“精品哲学”中汲取智慧:唯有以民心为尺,才能丈量出真正的精品高度;唯有以便民为锚,才能让城市发展的航船行稳致远。

编辑:王克审核:刘 飞

本文来自【聊城日报-聊城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