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夜里七点三十三分,“新闻联播”刚落幕,演播室灯光还未降温,屏幕下一秒给出的是一张静止的蓝绿地图。
夜里七点三十三分,“新闻联播”刚落幕,演播室灯光还未降温,屏幕下一秒给出的是一张静止的蓝绿地图。
?一个把纸张握在手里的预报员,为何能被认出三十年?
三十年前的三月一日:宋英杰——国家气象局在职预报员——第一次走进央视三号演播室,他的合同类型备注“兼职”。
“兼职”两字被打印在白纸角落,旁边是一行数字:19点35分到19点36分40秒,限定误差3秒,出错一次扣款50元。
观众当晚听到的语句只有九十秒,可宋英杰下午五点二十才拿到六页稿,他删句、划线、背诵,总字数从两千降到六百。
——制作与播出分离,绿幕后面没有城市边界,他把北京、沈阳、银川的位置画在脑海,用指尖在空气里比对。
第一周,他在演练室里踩着一米标记;第七天凌晨,他终于能一次指准哈尔滨与长春之间那条想象的分界。
1993到2023,他共播报约一万次,官方记录:失误5次,扣款总计250元;这串数字后来写进栏目组年鉴。
!雪突降华北那夜,他在第二天节目里说:“昨晚判断偏差,给出行带来麻烦,对不起。”
观众寄来三袋信封,信纸里多是“谢谢提醒”“孩子明早加棉衣”这样的句子,栏目档案室按日期装订。
2000、2002、2004年,气象节目比赛主持一等奖名单出现同一姓名,旁边附注“通俗表达”。
再到58岁那一天,他临时客串,西装、深色领带、红润脸色,短短一句“北方气温略降”,弹幕写“童年画面”。
“天气预报培养我不易。”他在后台说这句话,没有再加形容词。
回头看起点:上世纪八十年代电视机走进家庭,节目只有静图和录音,收视率滑落,中央台提出“要找懂天气的人站出来”。
本科目录显示:宋英杰,气象动力专业,毕业后直接进预报台,他原本拒绝上镜,领导改口:“下班后录制,不占工作时间。”
观众的需求、领导的挽留、他自己的试试看,三条线混在一起,没有任何一步写着“职业主持”四个字。
……七点三十六分,当熟悉的背景乐停下,很多人准时合上书本,看他伸手,点在绿幕虚空的江苏。
世事反复,但那张一分钟半的地图依旧准时出现:这是节目,也是一次又一次被记录的社会切面。
来源:小黄聊小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