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万页!纽约爱乐公开数字档案纪念布列兹百年诞辰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8 15:05 1

摘要:纽约爱乐数字档案馆于2011年2月启动,馆藏极为丰富,涵盖自1842年至1978年纽约爱乐乐团档案中的每一份文档,包括通信往来、详细标注的乐谱及原始乐谱、合同契约、董事会会议记录,还有自1970年起的所有公开文档,诸如宣传材料、新闻发布稿件及年度报告等。此次,

皮埃尔·布列兹 ©Marion Kalter

近日,为纪念作曲家、指挥家皮埃尔·布列兹诞辰百年,纽约爱乐乐团数字档案馆重磅发布了他担任乐团音乐总监期间(1971-1977)的重要档案。

纽约爱乐数字档案馆于2011年2月启动,馆藏极为丰富,涵盖自1842年至1978年纽约爱乐乐团档案中的每一份文档,包括通信往来、详细标注的乐谱及原始乐谱、合同契约、董事会会议记录,还有自1970年起的所有公开文档,诸如宣传材料、新闻发布稿件及年度报告等。此次,为向这位音乐巨匠的百年诞辰致敬,乐团精心整理并发布了超过1.3万页布列兹任期内的档案资料,并以数字化形式向公众全面开放。

珍贵资料镌刻往昔

为何这位音乐巨匠值得被如此隆重地纪念?

乐评人卢卡斯·里德认为,布列兹不只是一位作曲家,更是一位极具变革精神的思想家,其创新理念宛如星辰,至今仍照亮并深刻影响着当代音乐人的创作之路,“他的音乐激励着我们勇敢探索未知的声音领域,有力推动我们冲破传统音乐规范的重重束缚。”

同样与纽约爱乐乐团渊源深厚的指挥家伦纳德·伯恩斯坦曾感慨:“布列兹的作品仿佛在空气中用心且清晰地雕琢,凭借对结构的卓越天赋,他让人们的聆听过程转化为一场充满惊喜的发现之旅。”

伯恩斯坦与布列兹 ©Christian Steiner

乐评人理查德·吉内尔现场聆听布列兹的演出后,对作为指挥家的他给予极高赞誉:“在状态最佳时,无论音乐概念多么复杂,他都能让音乐鲜活跃动。即便你事先对古典音乐毫无了解,也能被布列兹的表演深深震撼,进而踏入一种全新的音乐境界。你只需身临其境。”

上世纪70年代,布列兹执棒纽约爱乐

此次发布的数字档案,涵盖了布列兹在纽约爱乐乐团任职期间的个人通信、节目策划文件、观众反馈调查等。纽约爱乐数字档案馆借此为人们呈现了当年各类音乐活动的精彩历史片段,可以称得上是该馆自2017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资料发布。这些资料从独特视角见证了布列兹如何将创新性音乐理念引入纽约爱乐乐团的舞台。通过其中的信件、规划文件以及观众反应调查等,可以深入洞悉他在策划演出节目单时的内心考量。

数字档案馆收录的布列兹手写计划

档案中不乏彰显个人色彩的文献,比如数字档案馆收录了一封布列兹亲手书写的信件,在信中,他深入探讨了斯特拉文斯基在20世纪音乐版图中的重要地位,并详细阐释了1971年4月某场音乐会的选曲缘由。他在信中提到,“斯特拉文斯基在当代音乐中刻下了独属于自己的印记,其作品蕴含着不可化解的严谨、敌意、诗意、幽默、亲切、柔情、悲观与忧郁的奇妙混合。”

纪念活动延续经典

1971年布列兹在首场“未来邂逅”音乐会

作为一位极具变革性的作曲家、指挥家、节目策划人和教育家,皮埃尔·布列兹在纽约爱乐乐团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记。他一手创办了“地毯音乐会”(Rug Concerts)和“未来邂逅”(Prospective Encounters)两大当代音乐会系列,并为观众创造了全新的视听体验,以及与音乐家互动交流的宝贵机会。

2024-2025乐季,纽约爱乐乐团通过多种形式盛大庆祝布列兹的多元遗产,其中包括与茱莉亚学院学生的联合演出、经典节目的复刻重演,以及在大卫·格芬音乐厅布鲁诺·沃尔特画廊举办的“这就是布列兹”(C’est Boulez!)纪念档案展览。纪念活动将延续至2025-2026乐季。2025年10月,乐团将连续举办两场音乐会,均由埃萨-佩卡·萨洛宁执棒,演绎布列兹的杰出作品。首场音乐会将呈现布列兹的《记谱法》选段,由钢琴家皮埃尔-劳伦特·艾玛尔演奏;第二场为布列兹《悼念布鲁诺·马代尔纳的仪式》的纽约首演,届时本杰明·米派德(Benjamin Millepied)将为其量身打造原创编舞,由L.A.舞蹈计划(L.A. Dance Project)携手纽约爱乐乐团联袂登场。

为何纪念布列兹

©Jean Radel

布列兹曾说:“在我的作品中,每一个音符都肩负使命;结构是作品的生命脉络。”这种对音乐结构的执着与精妙把控,如同为听众精心铺就了一条穿越复杂音乐层次的叙事小径,引领大家深度挖掘并由衷赞叹每一部作品蕴含的艺术魅力。在当今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回顾布列兹作品中所展现的科技对艺术演变的深远影响,显得尤为重要且意义非凡。他的开创性作品《回响》(Répons),巧妙融合电子元素与计算机生成音效,大胆挑战了那些将技术视为古典音乐异类的传统观念。通过积极拥抱技术,布列兹彻底重塑了音乐家与听众感知音乐的方式,为音乐世界开启了一片前所未有的声音新天地。

尽管布列兹以先锋前卫的风格闻名于世,但他对传统旋律有着独特的解构与重新诠释视角。以其标志性的《第二钢琴奏鸣曲》为例,在这部作品中,他大胆拆解、重新组合古典主题,让潜藏于深处的情感本真得以重见天日。布列兹认为,这般拆解与重构旋律的过程,恰似在故障收音机上耐心搜寻,直至心爱歌曲清晰奏响,能让那些被尘封的情感鲜活呈现。在节奏处理上,他鼓励音乐家跳出常规模式,摆脱稳定节拍的束缚,营造出一种充满活力、宛如舞蹈般的听觉盛宴。

其管弦乐作品《无主之锤》便是典型范例,在这部作品里,寂静与意外节奏相互交织,产生强烈的张力与释放感,促使音乐家与听众全身心投入,深度沉浸于每一个跳动的音符之中。

布列兹作为指挥家,其角色也极具革新精神,远远超越传统意义上“维持节奏”的刻板印象。他将指挥视为作曲家意图与音乐家诠释之间的一场细腻对话,这种独特理念鼓励指挥家深度融入音乐,为每一场演出注入鲜活生命力,营造出和谐融洽的合作氛围。西蒙·拉特、丹尼尔·巴伦博伊姆等指挥家,正是传承了布列兹的艺术哲学,通过与管弦乐队建立深度连接,推动合作与沟通。

1967年,布列兹与巴伦博伊姆

布列兹坚信,当指挥家全身心投入音乐时,管弦乐队便能生机蓬勃,这一理念历经岁月洗礼,至今仍振聋发聩,激励着指挥家们用心培育与音乐家、听众之间的深厚情谊。

此外,布列兹极为重视不同艺术形式的交融碰撞,他深刻认识到音乐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文学、视觉艺术、舞蹈等共同构成一幅宏大艺术画卷。他积极尝试将这些学科融会贯通,生动展现出不同艺术形式交汇时所迸发出的无限可能。例如,他与视觉艺术家巴勃罗·毕加索的合作,通过跨学科探索,不仅促使音乐家主动与其他艺术形式互动,更点燃了他们在创作中开展创新合作的灵感火花。

在其诞辰百年之际,重温纽约爱乐乐团为我们留存的布列兹宝贵遗产,重新审视布列兹的音乐生涯与艺术成就,会让今天的人们意识到,布列兹将技术精确性与情感深度完美融合的卓越能力,为音乐领域的反思与觉醒开辟了广阔空间,也让他的作品成为音乐家与听众心中永恒的经典。

谷宇飞/编译

作者:音乐周报

来源:京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