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4岁在《大众软件》发表编程作品时,同龄人还在解一元二次方程;23岁坐拥6000万身家,同辈刚挤破头进互联网大厂打工。
14岁在《大众软件》发表编程作品时,同龄人还在解一元二次方程;23岁坐拥6000万身家,同辈刚挤破头进互联网大厂打工。
35岁因4000万债务自杀时,曾经的“手下败将”已稳坐行业巨头宝座。
茅侃侃的剧本,活成了现实版“商业剧场”。
他是初中辍学的天才少年,是资本热捧的创业顶流,却也是被对赌协议逼到绝路的抑郁症患者。
当全网吹捧他“用初中学历吊打985”时,没人敢问:一个5岁摸键盘、14岁写代码的“神童”,为何会倒在创业黄金期?
5岁,当别的孩子还在玩泥巴、认拼音时,茅侃侃已经趴在北京某机关办公室的电脑前,用小手敲出了人生第一串代码。
那台笨重的“大脑袋”电脑是他爸单位淘汰的老机器,屏幕闪烁的光映在他脸上,键盘成了他的新玩具。
没人能想到,这个连小学都没上的男孩,九年后会带着自己写的程序登上全国最火的计算机杂志。
14岁那年,《大众软件》杂志的编辑部收到一份投稿;一个初中生独立开发的赛车游戏软件。
编辑们反复测试后惊了:这代码逻辑清晰,界面流畅,完全不像出自孩子之手。
杂志用整整两页刊登了他的作品,标题栏赫然印着“北京中学生茅侃侃”。
可就在同龄人埋头备战中考时,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干了一件更炸裂的事:揣着初中毕业证直接退学,理由是“课堂教得太慢”。
辍学后的日子,他活得像个野路子黑客。
泡在中关村的电脑城淘二手配件,啃着馒头通宵调试程序,用三年时间自学完大学计算机课程,还顺手考下微软、思科等一堆专业证书。
别人20岁刚上大学,他20岁已经混成了圈子里小有名气的“技术大拿”。
直到2004年,23岁的茅侃侃带着攒了十几年的编程功底和人脉,一脚踏进创业圈。
那是个遍地黄金的年代,他和人合伙搞了个虚拟实景游戏项目,拿着30%的股权当筹码,硬生生撬动了15个亿的商业盘子。
项目火到什么程度?北京CBD的白领们排队体验,投资人揣着支票堵他办公室门,央视财经频道追着要给他拍纪录片。
短短两年,这个连高中文凭都没有的“神童”,银行卡余额飙到八位数,西装革履登上各大商业论坛,被媒体封为“80后创业四大天王”之一。
最风光那年,他站在央视演播厅的聚光灯下,面对全国观众侃侃而谈。
台下坐着985毕业的精英,台上站着初中肄业的他;没人计较学历,资本只认他手里攥着的技术专利和商业蓝图。
命运急转站在聚光灯下的茅侃侃,左手攥着央视颁发的创业奖杯,右手签着投资人的对赌协议。
他以为这是通向“商业帝国”的入场券,却不知签下的是一张命运透支单。
Majoy项目火得发烫那几年,北京写字楼里到处是排队打卡的年轻人,投资人抢着往他账户打款。
可生意场上的钱来得快,崩得更快。
项目扩张像失控的过山车,团队内斗抢功、现金流拆东墙补西墙,连保洁阿姨都知道“账上钱只够发下月工资”。
等到电竞公司对赌协议爆雷时,财务表上的数字已经红得刺眼:4000万债务,比他23岁时的身家缩水了三分之二。
圈里人说他是“弹簧型老板”,顺风时能弹到天上,逆风时直接压成铁片。
谈融资时拍着胸脯保证“三个月回本”的狠劲儿,在债务催收电话面前全蔫了。
员工眼看着他把办公室窗帘拉得严严实实,整天对着电脑屏幕发呆,连投资人会议都推给副总应付。
2018年北京最冷的那天,朝阳区某高档小区的煤气报警器没响。
38岁的茅侃侃蜷在客厅地板上,身旁散落着抗抑郁药盒和法院传票。
三小时前他刚给母亲发完最后一条短信,把遗书工整地压在咖啡杯下。
当警察破门而入时,煤气表还在咔哒咔哒走字,就像他年轻时编程调试失败的提示音,循环播放着人生最后一个错误代码。
初中辍学让他练就了野路子的编程功夫,却也埋下管理能力的硬伤。
就像打游戏只练输出不点防御,他能用三个月写出爆款软件,却搞不定公司里抱团抢资源的高管。
完美主义的性格更像个定时炸弹,产品测试差0.1%的误差率就要求全员通宵重做,投资人催进度时又咬着牙承诺“下周绝对上线”。
这种极致追求在顺风局是加分项,到了逆风局就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常年熬夜、焦虑催生的抑郁症,让他走向生命的尽头
2000年初的互联网江湖,资本比今天的直播打赏还疯狂。
投资人挥舞着支票本四处找“年轻面孔”,媒体需要造神故事填充头条。
而茅侃侃恰好长着一张符合所有期待的“天才脸”,没学历、没背景、全靠技术逆袭。
可当资本给他注射完投资扩张的兴奋剂后,转头就亮出对赌协议的刀锋;媒体把他捧成“80后创业教父”,又在项目遇冷时集体调转镜头拍别人。
结语从神童到“伤仲永”,从创业偶像到资本弃子,这场悲剧早在他14岁退学写代码时就埋下了伏笔。
茅侃侃的人生就像他写的代码,前半段是惊艳的原创算法,后半段成了无人接手的遗留系统。
他5岁敲下第一行代码时,没人告诉他人生程序也需要容错机制;23岁登上央视领奖台时,聚光灯照不到身后摇晃的脚手架。
那些年媒体爱讲他“初中辍学逆袭”的爽文剧本,却没人提醒他商业战场比编程复杂万倍;这里没有绝对正确的代码,只有不断试错的生存游戏。
这个始终没学会系领带的天才少年,终究活成了自己编写的程序;在理想与现实的兼容冲突中,弹出了最后一个错误对话框。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茅侃侃
80后创业者茅侃侃自杀 曾上央视成青年典范.新浪科技
【1984新一代】茅侃侃,80后第一拨创业代表的跌宕起伏.钛媒体
茅侃侃遗书曝光,确认因资金链断裂轻生,留给母亲募资遭法院抵债.凤凰网
《万家电竞创始人茅侃侃去世 3D揭“80后创业明星”生前困境》——新京报
《“创业少年”茅侃侃离世:负债千万 曾称不适合创业》——新华网
来源:8卦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