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科学及科学观念对中国现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复杂且多元的影响,与“民主”共同成为五四精神及新文化运动的旗帜。现代科学的发生与嬗变是观察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窗口。本书由此出发,立足交叉学科视角,探讨科学观念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关系,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革故维新
科学观念与20世纪前期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韩晗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5-9
ISBN:9787108078216 定价:58.00元
【内容简介】
现代科学及科学观念对中国现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复杂且多元的影响,与“民主”共同成为五四精神及新文化运动的旗帜。现代科学的发生与嬗变是观察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窗口。本书由此出发,立足交叉学科视角,探讨科学观念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关系,分析若干文化现象和重要议题。
【作者简介】
韩晗,文学博士,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文化软实力研究》及Culture(《文化》)副主编。
2005年以来,在中文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100篇,并在英文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英文专著两部,中文学术专著七种。主要学术兴趣为近代中外观念互动关系史及相关空间、遗产的价值研究。
【目录】
序一 研究文化现代化应重视科学思潮 张隆溪
序二 在科学与文化的二重奏中寻找“赛先生” 刘钝
导论:科学观念何以“革故维新”?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逻辑指向、价值取向与在地路径
科学观念与文化现代化的关系
如何阐释文化现代化之新意
第一章 从晚清到共和国
20 世纪前 10 年:都市日常生活与现代大众文化
一、画报、文明戏与科学小说
二、现代交通、通信技术与私人空间的出现
三、“先天不足”的科学观念传播
20 世纪 10 年代:科学精神与两次变革
一、社团与杂志:科学观念的衍生物
二、科学观念的兴起与新文化运动的发生
三、科学观念影响下人文学术的现代化转型
20 世纪 20 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一、“唯科学主义”之衰与民主观念之兴
二、从“科玄之争”到政党之争
三、处于争议之中的科学观念与左翼思潮的勃兴
20 世纪 30 年代:科学观念的成熟与“唯物辩证法热”
一、左翼思潮:唯物辩证法在华传播的动力
二、左联:左翼文化生产的滥觞
三、延安文艺:唯物辩证法指导左翼文化生产的范例
20 世纪 40 年代:“哲学的科学化”与“科学的哲学化”
一、冯友兰、金岳霖与洪谦:科学哲学的兴起
二、苏联哲学的译介与哲学的科学化
三、重省“科学的哲学化”与“哲学的科学化”之得失
第二章 科学观念与民族主义
义和团运动:对科学观念的排斥
一、陷入新旧党争的义和团运动
二、近代民粹民族主义与科学观念之间的冲突
三、对义和团运动的反思
“东亚病夫”:对科学观念的曲解
一、科学观念传播下“东亚病夫”一词的产生
二、“东亚病夫”的流变与文化现代化
三、重新审思“东亚病夫”一词的意义
复古民族主义:对科学观念的悖反
一、“复古民族主义”的三种形态
二、战争与“复古民族主义”
三、对“复古民族主义”的反思
第三章 科学观念的多向度影响
都市文明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一、都市文明产生的背景
二、新的空间与“民间化”
三、作为阐释角度的科学观念
摩登图像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一、摩登图像与科学观念
二、作为“沟通者”与“催化剂”的传媒技术
三、摩登图像之利弊
工程技术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一、作为科学观念具体实践之工程技术
二、工程技术对文化现代化的影响
三、重审工程技术之影响
自然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一、科学观念与自然主义
二、科学观念在华广泛传播之明证
三、自然主义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意义
印刷技术、左翼文艺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一、印刷技术与左翼文艺
二、印刷技术与左翼文艺的主体
三、作为文艺题材的印刷技术
四、科学观念视域下左翼文艺之特性
结语 “现代性是一个未完成的方案”
深入影响:科学观念的介入
全面影响:科学观念的广度
细致影响:科学观念的渗透
对科学观念与文化现代化关系的反思
附录:徐桐究竟读的是哪本地理书?
——兼答易中天先生问
参考文献
后 记
【选摘】
科学观念与文化现代化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虽然长期被并称为“科技”,但事实上两者有着本质差异。江晓原认为,科学与技术是两个平行的系统。但近代中国首先接触到科学知识并参与文化互动,则是以技术为媒介。当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科学只有通过技术,才能真正地作用于社会,让大多数人感知到科学的力量。
借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来看,科学与技术实际上构成了“道”与“器”之间的关系。“科学”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概念,远非一部著述所能概括。但就具体形式而言,但凡科学直接或通过技术间接对文化产生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科学观念使然。
这里笔者拟对科学观念做一个定义:所谓科学观念,是基于技术价值、科学概念衍化而成,具有文化特征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源于现代科学技术,孕育于科学知识,是科学作用于社会的重要表现形式。作为发端于启蒙意识的现代思想,科学观念崇尚科学精神,讲求理性,重视逻辑,追求人类的普遍性共识与共同价值,在合适的环境下,科学观念可以发展为科学思潮。借此,敝著试图辩证科学观念与中国文化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从相互影响的维度来看,有如下两点。
首先,科学观念对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有着深远复杂的影响,这种影响渗透到了文化现代化进程的方方面面,如何较为系统地审视、梳理这些影响,是敝著希望予以探讨的话题。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作为现代科学作用于社会的重要表现形式,以往学界多关注科学技术,而非科学观念。从逻辑上讲,科学观念是科学影响社会意识形态,尤其是文化的重要路径。从施以影响的维度来看,科学方法与技术都可以对文化产生辐射作用,但论及对文化深层次的影响,则关乎科学观念的演进,如印刷技术何以推动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很大程度上是印刷技术如何形成一种观念,再改变文化生产的意识形态。
这是一种基于传播学“媒介”的观照视野,即“科学”这个宽泛的体系,究竟如何作用于文化现代化进程。一方面,我们应当关注“形而上”的科学观念,但也不应忽视“形而下”的技术,认识到无论道器,参与到文化现代化进程中之后,即不再是纯粹的技术本身,而是以观念的形式对文化产生影响,另一方面,现代科学介入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之后,它会更多地以观念的属性发挥作用,显示出与其他观念相类似的特征,如因科学而生的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唯物辩证法等,这些都是敝著所关注的课题。
因此,笔者既撷取自然主义、都市文明等与科学观念息息相关的元素,亦选取了工程技术、印刷技术等科学观念作用于近代文化的技术媒介进行探讨,试图还原科学观念与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产生各种联系的历史现场。
其次,近代以来,科学观念对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多元而又复杂,既对文化现代化的演变产生影响,同时也催生了现代文化的生产与传播机制。它与民主共同构成了“觉醒年代”的两面大旗,但就目前研究状况而言,学界对于科学的角色和功能的认识仍有待深化。
近代以来的民主思想与文化关系更为密切,故大多数人对民主这位“德先生”的兴趣远高于对科学这位“赛先生”。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在当今中国的学科话语体系下,研究科学问题与研究文化问题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门类,“科学技术史”属于理学门类下属的一级学科,而与现代文化密切相关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则是文学门类下属“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学科及门类的巨大差异,导致两个问题的比较研究一直未有深入且成体系的成果问世。
民主固然是显学,但科学观念影响文化现代化进程当然也不应该被忽视。在还原历史现场这一背景下考量两者之间的关系,不难看出科学观念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化的生产与传播机制。就中国文化而言,这是前所未有的创新与革新,当然也是事关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议题。
文化生产与传播是文化存在的基本形式,古代如是,近代亦然。但需要注意的是,近代文化生产与传播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被称为文化产业的新的文化存在形式出现,即图书、唱片、广播、电影等新的文化业态问世,另外还出现了现代文化产业的萌芽与崛起,这些都与科学观念的影响不无关系。我们应当看到,技术对于文化生产、传播的影响固然存在且重要,但演变为科学观念之后,其影响可谓细致入微。
作为“德先生”的民主观念在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意义重大,但科学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也不应被忽视,它同样对于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产生着积极且富有实效的影响,有着较大的研究空间。
来源:三联书店三联书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