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菜肴的鲜美可口程度, 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地区的食品, 无法达到的高度。 为什么全世界的菜肴中餐排第一? 因为你今天享受的每一口精美的中国菜肴,在历史的长河中,大多经历了三次巨大的变迁。
文|王翔
序
中国菜肴的鲜美可口程度, 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地区的食品, 无法达到的高度。 为什么全世界的菜肴中餐排第一? 因为你今天享受的每一口精美的中国菜肴,在历史的长河中,大多经历了三次巨大的变迁。
第一个变迁,使得全世界的人类变得更加聪明和长寿;
第二个变迁,让黑海-地中海-红海 一线以东的所有文明,每餐有可能享受四菜一汤;
第三个变迁,眷顾了嘉峪关以东的中华文明,把中国菜肴的鲜美可口推上了世界的巅峰。
01
—
用火
人类用火,有一百五十万年的历史。 用火的好处, 除了照明, 取暖, 驱赶野兽, 保持干燥以外,最要紧的,是用体外的高温烧烤,来减轻野生食物对人体内部消化系统的工作压力, 而且高温基本消除了细菌病毒。
咀嚼功能一直是动物存活的前提, 尤其是老幼。为了保护咀嚼肌,还专门有颧骨挡在咀嚼肌的外面做保护,以减低脸上被打一巴掌后,咀嚼肌受伤后,一周无法咀嚼、被饿死的危险。
熟食对咀嚼的要求变得低了。 食熟食之后,直立人的儿童成活率增加,老年人寿命增加。另外,熟食的蛋白质长链被火的热切断后, 被人体吸收的效率提高,每人每天需要的食物量少了,而打猎采野果的数量却没有减少,这样人口就可以增加了。 同时因为营养增加, 大脑变得发达, 狩猎的配合能力增强。 人类从吃低营养的野果为主,过渡到捕猎各类高蛋白的动物为主。
但是烧烤有几个致命的缺点, 广泛的散热降低了热效率,以至于一餐只来得及烤一道菜;架在火上的烧法,限制了调味,食材也无法事先切割和组合。
02
—
陶罐
陶制容器,两万年以前在中国的中原地区,被好奇的智人,在多次研究被火烧过的硬泥块后发明。 陶罐经过一万年的传播,一直向西流传到黑海-地中海-红海一线。 这条线以东的大多数文明,准备熟食的方法摈弃了低效率的明火直接烧烤,而是用改进了的陶罐。这条线以西的文明,在错过了一万年之前的陶罐之后,至今家用的烤箱和铁板烧,都是一百五十万年之前的野外烧烤的翻版。就算后来有了锅,十有八九也没有习惯配个锅盖。
野地里或山洞内,用明火烧烤, 90%的热量散发掉了。火候又十分难以控制,经常烤焦或烤不熟。除了表面抹一点盐,精细的调味几乎没有可能。烧烤的时间又十分漫长, 两餐之间的准备下一顿饭时间,只够烤一块肉。 所以黑海-地中海-红海一线以西的西餐,从来没有中国菜双拼,三拼的概念。西餐一顿饭吃一道荤菜是千年的铁律。给你一千块钱,你在麦当劳买不到一个夹着一块牛肉、一块鸡排的双拼汉堡,更别提再加一块鱼排的三拼了。
而配有盖子的瓦罐放在火上,热效率5-10倍增加。西餐烤一块肉的时间,中餐的四菜一汤已经放在了桌上。因为在容器内煮,食材都可以预先切好,这样把餐刀移到了厨房,吃饭不用到餐桌上舞刀弄叉。调味从进锅前到出锅后的任何时候,都可以随意调整。由于有了容器,荤素搭配产生了成千上万的组合,菜肴品种变得极其丰富。以前不可生吃,烤也烤不透的高纤维食物,如牛筋猪肚,多煮煮就成了美味。
古时候的牛要耕地,猪有猪瘟,鸡还是野鸡,荤菜主要就是羊肉。靠水边的,还有水产。汉语鲜美的鲜字,开始是描述新鲜的鱼。后来一定是古人把这两种荤菜,一起放进陶罐里煮开之后,发出的感叹。两种蛋白质放在一起煮产生的美味,只可能出现在有陶罐的文化里面。顺带着也说明,汉字的发明,一定在陶罐的发明之后。
商朝的青铜鼎,是陶罐的发扬光大。 但是因为产量太低,一直局限在王公贵族的圈子内,平民百姓做饭还是以陶罐为主。
尽管陶罐比明火烧烤改进了许多,但是陶罐内的水,限制了菜肴的美味。 水的沸点在海平面是100摄氏度,用陶罐做菜无法突破温度的局限。所以大锅菜,也就是靠沸水煮熟的菜肴,有时是低质量和味道欠缺的同义词。
03
—
铁锅
虽然人类学会炼铁是三千年以前的事,铸造和普及铁锅,却是宋朝大规模冶炼以后的事。 铁锅的出现,把中国菜肴的鲜美可口推上了世界的巅峰。
猪油,牛油,羊油,鸡油比豆油,菜油,花生油出现得早。这些油在铁锅里,烟点在160-240摄氏度之间。学过化学的人知道,蛋白质只有在120-170度之间,才会发生梅纳反应 (Maillard reaction), 面包的香,蛋糕的香,牛排的香,煎香肠的香,炒虾仁的香,蛋炒饭的香,均来自梅纳反应。
铁锅和菜油,为中国的每家每户,完美地提供了一个廉价方便的梅纳反应的环境。这个环境是如此的可靠和有效,以至于再好的大锅菜,也比不上炒菜的色香味。好的厨师出去吃饭,只吃小炒,不碰大锅菜。
除了色香味,菜油的高温进一步提高了热效率。像虾仁,鱼片,牛排这类菜,烹调的时间是论秒计的。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一个菜。出菜的速度,比陶罐煮菜,又提高了一大步。
铁锅的流传,与陶罐的万年才流传半个世界一样,极其缓慢。北宋至今一千年的时间,铁锅的普及向西还没有传过嘉峪关。 西域的人做饭,还是像一万年前那样,把食材投入水中,盖上盖儿煮开炖熟。中东,印度,非洲的许多饭菜,其特征说到底,要么是铁板烧,要么是一锅烩。而地中海以西和以北的人的西餐,其主要操作,还是像一百五十万年前那样,靠火直接燎着食材, 还美其名曰 BBQ。
瓦罐和铁锅,解放了东方人的咀嚼肌。 两万年的进化,使得东方人失去了猿人祖先突出的嘴。 因为厨师的精湛刀工,食物都是切成一口酥的大小, 用嘴撕咬的功能弱化了,因此嘴巴也越来越小。 东方人开怀大笑时,樱桃小口露出八颗牙,就算大口也才露十二颗牙。 而至今还在吃野外烧烤的民族,微笑时就露出二十四颗牙。
跋
从一百五十万年前的烧烤开始,经历了两万年的瓦罐煮菜,加上一千年的铁锅小炒,中国人已经完全摈弃了明火烧烤的低效办法。烤鸭和叉烧是我们唯一留下来的怀旧纪念品。除了饭店的厨师,普通家庭已经忘却了如何直接用火做菜。
我们偶尔吃一次巴西烤肉,是为了纪念这一百五十万年的烧烤历史。 我们偶尔吃一次火锅,是为了怀念这两万年的瓦罐文化。 中国人吃火锅和烧烤,属于返祖现象。
做菜手艺差的中国人,饮食文化上还生活在宋朝之前,因为他们无论做什么菜,其操作方法,都是把食材投入水中,盖上盖子,煮开到100摄氏度为止。因为达不到120 度就没有梅纳反应,就没有诱人的鲜味和香味,所以他们能够把菜做熟,但是很难做出佳肴。
会做菜的中国人,一定是不会这样做菜的。
要是重复一百五十万年之前的烧烤,他们的手艺,体现在对150-250摄氏度的火的控制,无论鸡鸭鱼肉,外脆里嫩是他们的终极目标。
要是重复两万年前的炖汤,他们不会一锅烩,而是花几天时间吊各种高汤。这高汤不是喝的,这只是他们的原材料的一部分。
一旦时间到了宋朝,热炒就是他们的绝活。他们的技艺,体现在对120-170度的油和火的精准控制。一个好的热炒,从火候欠一点,到火候过了,之间只有40 秒钟的回旋余地。 他们用自己的技艺,将鲜美食材的色香味完美地呈现出来。这个手艺,是世界上其他的厨师望尘莫及的。
游学希腊(7.14-22)|重返爱琴海!文明溯源之旅!
俄罗斯游学(6.24-7.2)|不可错过,一场专业深度的历史与艺术考察
👇 查看更多游学&研修计划
来源:学人scholar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