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花几百元买的“100支长绒棉”四件套,洗完一摸竟像塑料布?央视《财经调查》近日曝光直播间家纺乱象:主播口中“A类母婴级”“高支高密”的床品,实为化纤混纺的劣质货。更触目惊心的是,虚标支数、伪造检测报告已成产业链,有商户直言:“支数随便标,反正没人会测”。
花几百元买的“100支长绒棉”四件套,洗完一摸竟像塑料布?央视《财经调查》近日曝光直播间家纺乱象:主播口中“A类母婴级”“高支高密”的床品,实为化纤混纺的劣质货。更触目惊心的是,虚标支数、伪造检测报告已成产业链,有商户直言:“支数随便标,反正没人会测”。
央视曝光:直播间“100支长绒棉”的惊天骗局
《财经调查》记者暗访发现,南通某直播间将普通棉宣传为“匹马棉”,嘉兴云悦家纺用40支冒充50支长绒棉专坑老年人。海宁商户更坦言:“标100支的实际只有60支,170支纯属虚构”。消费者反馈更令人心寒——“滑溜溜不吸汗”“洗完秒干”等体验,暴露出化纤冒充纯棉的普遍现象。
国家标准明确规定:婴幼儿用品需符合A类标准,直接接触皮肤产品至少需达B类。但记者发现,大量所谓“A类母婴级”产品实为B类甚至无认证,辅料店竟公开售卖伪造的A类标签和带二维码的假检测报告,连样品信息、委托单位都伪造得滴水不漏。
虚假宣传的三大“黑科技”:话术、标签与造假产业链
话术陷阱是首道防线。主播用“匹马棉引流”“100支长绒棉”等术语制造信息差,利用消费者对纺织知识的盲区进行误导。南通直播间工作人员直言:“真检测的人不到1%,模糊表述就能蒙混过关”。
标签造假已形成完整产业链。海宁辅料店可定制任意支数水洗标,假检测报告15元一份,二维码扫描后跳转的“权威页面”实为山寨网站。有商户现场演示:将B类产品贴上A类标,销量立刻翻倍。
行业共谋加剧乱象。海宁家纺城商户透露,电商平台虚标支数是“公开秘密”,部分工厂直接在地面堆放劣质品,工人边踩边贴“高端”标签。更讽刺的是,主播们高喊“清仓亏本”时,实际利润率超200%。
维权指南:如何避开直播间家纺“智商税”?
购买时务必要求商家提供检测报告原件,核对机构资质(如CNAS认证)。注意二维码链接是否跳转至正规检测机构官网,而非自制页面。
法律层面可依据《GB18401-2010》维权。若产品标注A类却无“婴幼儿用品”字样,或实际检测未达B类标准,均属违法。浙江海宁市场监管局已对涉事商户立案,消费者可通过12315平台举报,但需注意留存直播录像、运费凭证等证据。
根治乱象需多方合力:从“割韭菜”到“清源头”
平台应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屡次虚标的主播永久封号;消协可联合第三方机构开展“神秘抽检”。海宁市“连夜检查”的执法行动值得推广,但更需提高违法成本——目前《反不正当竞争法》对虚假宣传最高罚款仅200万元,对暴利行业威慑不足。
正如网友疾呼:“虚假宣传该有人管管了!”当30万件假A类四件套流入市场时,受害的不仅是消费者钱包,更是整个电商生态的信任根基。唯有监管、平台、消费者三方合力,才能终结这场“劣币驱逐良币”的闹剧。
来源:纪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