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55岁的出租车司机老刘。他来的时候人瘦了一圈,脸色蜡黄,反复拉肚子半年了才决定做肠镜。他说这半年吃了不少“清火”的药,还以为是胃肠功能紊乱。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55岁的出租车司机老刘。他来的时候人瘦了一圈,脸色蜡黄,反复拉肚子半年了才决定做肠镜。他说这半年吃了不少“清火”的药,还以为是胃肠功能紊乱。
检查结果出来时,我沉默了几秒,告诉他,是中晚期结直肠癌。他先是呆住,然后眼圈一下就红了。他低声问我:“是不是早该查查了?”那一刻,我心里特别沉。这事儿,真的早查早好。
也有患者走在了前头。去年一个体检时发现大便潜血的白领小王,被建议做肠镜。她一开始也抗拒,觉得麻烦、怕疼,但在家人和我的反复劝说下还是做了。
发现一个1.2厘米的腺瘤性息肉,及时切除。她后来跟我说:“我总以为肠镜是老年人才做的事,没想到我30出头就查出了问题。”像她这样的年轻人,在我门诊里越来越常见。
还有一次,是我朋友的父亲,70岁,长期便秘,家人劝了几年都不做肠镜。直到有一天突然肚子剧痛送急诊,才发现是肠道被肿瘤堵住了,肠穿孔,紧急开腹手术。术后恢复得很慢,他自己也后悔不已,说这肠镜,早做哪怕一次,也不至于拖到这一步。
很多人对肠镜的观念,还停留在“等症状来了再查”。这就是我今天特别想讲这篇文章的原因。我根据对病人康复影响程度、临床发生率和误解率,排了这样一个反向榜单,带大家逐步理清那些关于肠镜最常见、也最容易被误解的地方。
排在第五的,是一种典型的认知误区:做了肠镜就“万事大吉”。我听过太多患者说:“医生不是说做一次肠镜可以管十年吗?”我必须强调,这句话只适用于特定情况。如果肠镜结果完全正常,没有发现腺瘤或者高危病变,确实可以建议10年后再复查。
但如果发现了息肉,哪怕是低度风险的,也会根据息肉的数量、大小、类型建议3到5年复查一次。而如果是家族有结直肠癌史的,或者本人有炎症性肠病史,那就需要更密集的随访。一句“十年无碍”,说出口容易,真正适用的人群其实不到一半。
第四名,是情绪误区:肠镜太痛、太吓人,不敢做。很多人说起肠镜就一脸恐惧,觉得这是一种“羞耻的检查”。我理解,但你别嫌我啰嗦,肠镜不是你想象中那么恐怖。现在大部分医院都能提供无痛肠镜,全程在舒眠状态下完成。
患者闭上眼醒来,检查已经结束。即使选择普通肠镜,只要肠道准备充分、操作医生经验丰富,也不会像传说中那样“钻心的疼”。真正可怕的不是检查本身,而是你拖延检查背后的隐患。
第三名,是一种带有“理性思考”的行为误区:只做一次肠镜,不做息肉切除。有些人做完肠镜,看着报告上的“腺瘤性息肉”却选择不处理,理由是“现在没症状”“怕手术有风险”。但你知道吗?绝大多数结直肠癌都是从这些息肉慢慢演变来的。
特别是腺瘤性息肉,尤其是绒毛状或混合型,癌变风险极高。肠镜下的息肉切除术风险非常低,操作成熟、并发症少,绝大多数当天就能回家。该切的时候不切,未来很可能就不是切息肉那么简单了。
第二名,是典型的生活场景误区:吃得健康、排便正常,就不用做肠镜。我有个病人,60岁,常年吃素,每天晨跑10公里,大便规律,他一度认为自己“肠道比年轻人都干净”。但去年体检查出血红蛋白下降,查了肠镜才发现升结肠处有一处早期癌变,一点症状都没有。
结直肠癌早期常常“无声无息”,不靠症状,靠筛查。哪怕你生活方式非常健康,一旦年龄到了50岁以上,或有家族史,就建议定期做肠镜。肠道的问题,不靠你感觉,而靠镜子看清。
第一名,也是我最担心的,是一种传播误区:靠粪便检查代替肠镜。尤其是很多体检套餐里的“便潜血”项目,很多人把它当成“肠道健康体检的金标准”。
但我要告诉你,便潜血的敏感性并不高,假阴性率很高。不少癌症患者,在早期还查不出问题。肠镜才是真正能“看得见、取得下、能治疗”的检查方式。靠粪检筛癌,就像关灯走夜路,看不到坑也跳不过去。
讲到这儿,我再啰嗦几句:肠镜不是万能的,但它是目前最直接、最有效的结直肠癌早筛工具。它不仅能发现病变,更能在发现的同时处理病变,这是预防医学最理想的状态。肠镜不是治疗,而是预警和预防。我们做这项检查的目的,是为了让你不要走到真正治疗那一步。
还有一个大家常问的问题:“我30多岁,要不要做肠镜?”这里我明确给个建议:如果你有家族史、慢性腹泻、便血、长期便秘、贫血找不到原因,即使不到50岁,也建议做一次评估性肠镜。
尤其是现在年轻人吃得越来越精细、久坐时间长、压力大,肠道问题发病年龄明显提前。比起等着问题发生,不如提前一次主动出击。
肠镜检查前最重要的是肠道准备,这一步做不好,再好的医生也无法看清楚病变。我总跟病人说,做肠镜像洗车前要冲干净泥巴,清洁度决定了检查质量。现在主流的准备方式是分次服用聚乙二醇溶液,虽然不太好喝,但效果最好。熬一下这几个小时,可能换来十年安心睡眠。
对于那些担心风险的朋友,也请放心:肠镜的并发症发生率极低,尤其是筛查性肠镜,风险远低于胃镜。做过几十万例肠镜的医生几乎都会说,这是门槛高、风险低、收益大的检查技术。只要选择正规医院、接受正规的术前评估,安全性是可以保障的。
很多人问我:是不是查出没事就“高枕无忧”了?我说得很清楚:健康不是一次性的结论,而是持续的管理过程。肠镜只是这一过程中的一个节点,它给出的不是“结果”,而是“方向”。
医学的意义,不是让你更害怕疾病,而是让你更掌控生命。别让害怕检查,成为你错过治疗最好的理由。
我始终相信一句话:真正的勇敢不是不怕,而是明知道害怕,仍愿意面对。肠镜检查是你对自己身体发出的一个信号:我愿意了解你、保护你、照顾你。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辅助读片、胶囊镜等新技术的出现,肠道健康的筛查将会越来越便捷。但在今天,肠镜依然是我们手中最可靠的武器。愿你用一次短暂的不适,换来十年的安心。
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参考文献:
[1]王强.结直肠癌早期筛查关键点[J].中华消化杂志,2023,43(6):321-324.
[2]李晓红.无痛肠镜的安全性与适应性分析[J].临床医学进展,2022,40(9):712-715.
[3]张敏.我国肠镜检查现状与未来展望[J].中国健康管理,2024,18(5):245-250.
来源:陈医生健康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