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点名指出,从特朗普第一任期到他如今的连任,美国对中国的定位、打法和预期几乎全线失准,不仅没遏制住中国,反倒让美国自己掉进了经济、外交、产业三重困局。
近期一篇刊登在《外交政策》的长文,打破了华盛顿长久以来对华政策的舆论铁幕。
这家美国战略界的权威刊物,罕见地直言不讳:美国对白宫主导的对华战略判断出现了“根本性错误”。
文章点名指出,从特朗普第一任期到他如今的连任,美国对中国的定位、打法和预期几乎全线失准,不仅没遏制住中国,反倒让美国自己掉进了经济、外交、产业三重困局。
这场来自美方主流舆论的认错,不仅是一次迟来的“自我提醒”,更是对特朗普路线的一次深刻反思。
特朗普的对华战略,一直以强硬著称。早在2017年上台时,他就把中国列为“战略竞争者”,把中美关系彻底从合作框架中拉出来,置于对抗格局下。
贸易战、科技战、外交围堵、军事施压,一套组合拳打得密不透风。
但《外交政策》的文章指出,正是这种“零和博弈”的思维,把美国带入了战略误区。
特朗普把所有问题都看成“输赢问题”,却忽略了当今世界是个多极互动的复杂系统。
比如南海问题,美国一直解读为“中国扩张”,但忽视了中国强调的防御性部署和主权维护本质。
华盛顿把中国的正常发展路径,当成了威胁源头,导致判断失真、对策失焦。
更为明显的,是对中国制度的误读。特朗普政府在第一任期内不断散播“中国模式威胁论”,将经济竞争升格为意识形态斗争。
国务卿蓬佩奥等人甚至公然诋毁我国,煽动冷战式对抗情绪。结果是,理性讨论变成了情绪输出,政策制定失去了战略分寸。
盟友体系上,特朗普一边高调呼吁“联手抗中”,一边又退出多边组织、贸易协定,让欧盟、日本、韩国陷入两难。结果欧洲更倾向于“战略自主”,亚洲盟友则选择“对中合作+对美安保”的双轨策略,美国喊得响,队伍却越来越松散。
《外交政策》的评价一针见血: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的误判,不只是战术层面的问题,而是战略根基出了毛病。它把本该共存的格局,生生逼成了对撞的战场。
特朗普的招牌政策——贸易战,是这次战略反思中的重头戏。他在2018年启动对华加征关税,试图通过提高成本逼迫中国让步。
如今七年过去,结果如何?《外交政策》的文章用数据回应: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从2018年的4182亿美元降到2791亿,但同期美国整体贸易逆差却继续扩大。
简单说,就是“换个对象进口,问题没解决”。
更要命的是,贸易战带来的连锁反应,把美国消费者推入了高通胀陷阱。关税导致零部件和商品成本上升,企业转嫁成本,最终推高了物价。消费者为“惩罚中国”付出的代价,是超市里每一件涨价的商品。
而中国这边,在贸易冲击下迅速转向东南亚和欧洲市场,成功实现“市场多元化”。2023年,中国全球出口份额升至14%,不但没被拖慢,反而更具韧性。
科技围堵战线,美国也没占到便宜。特朗普政府对华为、中芯等企业发动高强度封锁,本想让中国在半导体领域“卡脖子”,结果反倒激发了中国的自主创新。
稀土战线上,美国也吃了憋。F-35战机所需的高端稀土依赖中国加工,美国一度因封锁导致生产中断。自己造不出,对方又不卖,科技脱钩变成了战机停工。
金融领域,中国悄悄出招。2025年7月,中国单月减持257亿美元美债,持仓量降至2009年以来最低。
与此同时,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升至6%,美元霸权不再“稳如泰山”。特朗普的金融压制战略,不但没让中国动摇,反倒暴露出美国自身的脆弱。
《外交政策》的文章总结得直接: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美国三面出击,结果是三面受伤。特朗普的路线,把对手锤成了“自主型选手”,却把自己困在了“高成本陷阱”。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高压线,也是特朗普对华政策中最具风险的部分。
中国的立场始终清晰:一个中国原则是不可谈判的红线。美国政府对这一点心知肚明,却反复试探。
《外交政策》的文章批评说,美国在台海问题上缺乏战略清晰度,口头上不支持“台独”,行动上却不断释放模糊信号。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操弄,极易引发误判。
中国的反制也不含糊。军事上加强东南沿海演训,外交上持续强化“一个中国”国际共识。
截至目前,已有非常多的国家坚定支持一个中国原则。即便美国政府在联合国场合频频挑事,也未能撼动国际社会的主流立场。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还通过深化两岸经贸融合,推动台资企业参与大陆制造业升级,用经济连通降低“台独”空间。这种“软硬兼施”的策略,让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更加被动。
《外交政策》在文中直言:台湾不是美国可以反复操作的筹码,它是中国的核心主权问题。继续玩火,不仅危险升级,还可能彻底失控。
美国政府若继续模糊策略,只会将中美关系引向不可收拾的冲突边缘。
这篇文章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不是因为它讲了多少新鲜事,而是它代表一种来自美国主流政策圈的“自我纠偏”。
从特朗普第一任期至今,美国已经在对华政策上走了将近八年“强力路线”,如今终于有人说出实话:这条路走不通。
下一步怎么走?文章给出了方向:调整战略预期,回归现实主义。
首先,美国必须彻底抛弃“零和对抗”的旧框架。不再动辄挥舞关税大棒,而是重启对话机制,通过谈判解决摩擦,而不是靠惩罚逼迫。
其次,要在技术和全球议题上寻找合作空间。气候变化、核不扩散、全球健康问题,是双方真正可以合作的地方。
继续搞“技术脱钩”,不只伤中国,也会让美国自己掉队。
最重要的,是尊重中国的主权红线。台海问题不是特朗普用来凝聚选票的工具,而是中美关系的底线所在。
真正的战略家,不是把对抗当政绩,而是能在博弈中找到共赢。
这不是对中国让步,而是对自身利益的理性回归。
正如《外交政策》文章结尾所说:“中美冲突没有赢家。唯有基于相互尊重的合作,才能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实现全球稳定。”
结尾:
特朗普的路线走到现在,如今连美媒都开始质疑。这不是谁赢谁输的问题,而是美国需要停下来,好好想一想:继续对抗,是不是在把自己推向更大的陷阱?
反思不是认输,而是重新找对方向。中美关系的下一步,不能靠赌气,要靠智慧。真正的大国,不怕承认错误,更懂得如何转身。
参考资料:
全球媒体聚焦,美媒警告:美国应认真倾听中国 而非一味制造假想敌——2025-09-20 17:50·国际在线
来源:史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