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在太空中首次响起中国人的歌声。这一事件成为中国航天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让全国人民为之振奋,其影响也衍生出不少轶事。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在太空中首次响起中国人的歌声。这一事件成为中国航天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让全国人民为之振奋,其影响也衍生出不少轶事。
据说,著名翻译家林少华在翻译村上春树作品时,书中日本主人公品味洋咖啡、聆听爵士乐,而林少华自己却沉浸在《东方红》的旋律中。
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依靠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紧随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开启了中国航天的伟大征程。自此,中国航天事业迈入高速发展的阶段。
1999年,中国首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发射成功;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圆满完成飞行任务。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他的背后是加加林、阿姆斯特朗等航天先驱,而在他面前,浩瀚宇宙中第一次飘扬着五星红旗。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
2007年,中国发射绕月卫星嫦娥一号;2016年,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升空;2019年,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除了运载火箭,中国还拥有了自己的空间站、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甚至展开了火星探测计划。曾经被国际空间站项目排除在外的中国,一步步重返世界航天舞台的中央。
中国航天的成就固然辉煌,但也引来一些疑问:如此庞大的工程究竟耗费多少资金?在已非冷战太空竞赛的今天,我们是否还有必要执着探索宇宙,并承担高昂成本?
有人主张,与其将资源投向遥远的星空,不如用于改善民生。他们甚至引用费米悖论与黑暗森林理论,以佐证自己的观点。
费米悖论作为天文学著名悖论之一,对“地球并非特殊”的传统认知提出挑战。银河系约有2500亿颗恒星,即使生命诞生的概率极低,宇宙中亦应存在大量文明。但费米问道:为何我们从未真正发现地外文明?文明往往倾向于发展与扩张,高等文明更会不断拓展宇宙势力范围以获取资源。
宇宙已有138亿年历史,本应有足够时间孕育大量二级甚至三级文明,但我们却一无所获,这一矛盾引申出一个推论:地球只是宇宙的偶然,人类可能是孤独的。若宇宙真是一片荒芜,探索的意义何在?
这一推论引发广泛讨论,刘慈欣在《三体》中提出的“黑暗森林”假说便是其中之一。该理论将宇宙比作一座黑暗森林,其中文明虽多却皆保持沉默。因无法判断他者是善是恶,暴露坐标可能招致毁灭,所有文明都谨慎藏匿。唯有如美国这般,才会通过旅行者号向外发送地球信息。
因此,无论宇宙是荒芜之地还是危机四伏的森林,人类似乎都不应再大张旗鼓地发展航天科技,否则可能引来灾祸。
既然如此,为何各国仍竞相发展航天事业?
原因很简单:国家之间的竞争远比宇宙中的更残酷、更直接地影响人类生活。文艺作品常幻想人类以一个整体接触地外文明,现实却可能是某一国率先实现这一突破,从而在意识形态与科技层面取得巨大飞跃,拉开与其他国家的差距。
这类猜想并非空穴来风。即便在苏联解体后的三十年间,也不乏美国与外星文明接触的传闻。艾森豪威尔三度会见外星人的轶事一再流传,反映出各国对彼此抢先接触地外文明心存警惕。事实上,国际间对外星文明探索优先权的争夺从未停止,而射电望远镜正是这场竞争的核心工具——它是人类仰望星空的眼睛,也是倾听宇宙的耳朵。
为什么望远镜要做成“锅”的形状?初中物理知识告诉我们,所有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会辐射电磁波,可见光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因此即便使用最先进的光学望远镜如哈勃,所能捕获的信息仍非常有限。要观测更遥远的宇宙,必须借助电磁波。
户外阳光下,你不仅感受到八分钟前太阳发出的光线,还有来自百亿光年外的宇宙电磁波。但这些信号经过长途传播已变得极其微弱,难以提取和分析。
唯一的方法就是使用射电望远镜。“锅”形的设计能够最大限度收集和放大电磁波,就像儿时用放大镜聚焦阳光点燃纸片一样,射电望远镜通过反射面将信号汇聚至焦点处的馈源舱,从而将微弱信号放大至可解析的强度,获得光学望远镜无法捕捉的星系信息。
射电望远镜口径越大,接收和放大信号的能力越强。全球知名单体射电望远镜直径多超过100米,其中美国阿雷西博望远镜直径达350米,曾是世界第一。
1974年,美国通过该望远镜向距地球25000光年的球状星团M13发送了一串由1679个二进制数字组成的信号,即“阿雷西博信息”,内容包括数字、DNA化学元素、核苷酸结构、人类外形、太阳系组成以及望远镜参数等。选择M13是因为其恒星密集,更有可能被地外生命接收。
尽管信号以光速传播也需24000年才能抵达,若有回复则要48000年后才能收回。这一行为明确表达了美国争取率先联系地外文明的意图,也给中国敲响了警钟。
中国一直希望建造自己的大型射电望远镜,但面临资金与技术双重困难,最关键的是需找到合适的天然洼地加以改造。最终,“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带领团队历经12年选址,在贵州省平塘县一处喀斯特洼地确定台址,2011年开工,2016年建成。这座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被称作“中国天眼”,其反射面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灵敏度是阿雷西博的2.5倍以上。
2020年1月11日,中国天眼正式启用。同年12月,阿雷西博望远镜坍塌退役,中国天眼成为全球射电天文研究的核心力量。
它能够探测暗物质、测算黑洞质量、研究宇宙起源与演化、搜寻地外文明信号,甚至寻找适宜人类居住的系外行星。这不仅体现了中国的综合实力与技术前沿关注,也是国家在新一轮科技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的象征。
这一庞然大物的运转离不开科学家的默默付出。自项目启动以来,一批科学家将全部心血倾注于此,其中不乏青年才俊。姚蕊就是其中之一。作为FAST机械组组长,18年来她与团队专注攻克馈源舱支撑系统工程难题,在关键技术理论上实现多项突破,为天眼的高性能运行奠定基础。
在她的青春岁月中,没有喧闹与光环,只有贵州深山中的日复一日与孤独坚守。但正是凭借这份求真执着的决心,姚蕊与同事让中国天眼终于睁开“眼睛”,窥见宇宙奥秘,为中国乃至全人类的科研探索打开新的窗口。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长期保持对一件事的专注已成为金子般的品质,甘于寂寞、坚守平凡愈发珍贵。
当下各行各业言必称营销,炒作概念、追逐热度成为常态,真正沉心做实事的人却越来越少。以护肤品市场为例,不断更迭的品牌与概念,让消费者如韭菜般一茬接一茬被收割,却鲜有人坚持研发真正有效的产品。
然而仍有品牌始终坚守对A醇抗老功效的深入研究,例如HBN。A醇是经科学文献和FDA认证的抗老成分,HBN在国内市场混沌初期便大胆开拓A醇抗老领域,成为最早致力于研发经临床验证、真实有效的抗老护肤品牌的先锋。
HBN与中科院新疆理化所联合建立实验室,通过多项自主研发技术攻克A醇易失活、不耐受等难题,在浮躁市场中坚守求真精神,最终取得扎实的研发成果。
近日,HBN联合新事项与中国日报共同记录了姚蕊坚守真实追求的故事。通过致敬姚蕊与中国天眼团队,HBN希望传递这份求真务实的信念,让更多人看到中国科研崛起的力量,鼓励每一个勇敢追求内心真实与探索未知的人。探索之路或许曲折,但努力与坚持终将被世界看到。
来源:永不落的红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