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学们,1935年秋天,红军战士们踩着泥泞的山路来到哈达铺,就是在这里,一张报纸点亮了北上的方向,一盏油灯温暖了寒夜的征程……”在宕昌县哈达铺镇中心小学的教室里,讲解员手持老照片,将红军长征在哈达铺的故事娓娓道来。台下,孩子们挺直脊背,眼神紧紧追随着照片里的
“同学们,1935年秋天,红军战士们踩着泥泞的山路来到哈达铺,就是在这里,一张报纸点亮了北上的方向,一盏油灯温暖了寒夜的征程……”在宕昌县哈达铺镇中心小学的教室里,讲解员手持老照片,将红军长征在哈达铺的故事娓娓道来。台下,孩子们挺直脊背,眼神紧紧追随着照片里的“铜勺”、“油灯”,仿佛穿越时空,与八十多年前的红军战士隔空对话——这是宕昌县依托哈达铺红色资源,让长征精神走进校园、浸润童心的生动一幕。
图片来源于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
作为红军长征北上的“加油站”、决定革命落脚点的“里程碑”,哈达铺留存着红军长征纪念馆、干部会议旧址、红军一条街等珍贵红色遗迹,每一处都镌刻着难忘的革命记忆。为了让这份红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扎根,宕昌县将哈达铺的红色资源“搬”进课堂,打造了一套“行走的红色教材”。
图片来源于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
在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里,总能看到身穿校服的孩子们列队参观的身影。他们戴着红领巾,在“一张报纸定方向”的展区前驻足,听讲解员讲述当年毛泽东同志看到《大公报》上“陕北有红军”的消息时,果断决定红军北上陕北的历史;在红军用过的铜勺、军号、草鞋前,孩子们轻轻触摸展柜玻璃,仿佛能感受到当年战士们行军的艰辛。“原来红军叔叔们用这么简单的工具就能打胜仗,我们现在更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五年级学生王梓涵的话语里满是敬佩。
图片来源于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
不止于参观,红色课堂还延伸到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校园的操场上,“重走长征路”模拟体验活动热火朝天,孩子们背着简易的“干粮袋”,沿着用彩旗标注的“路线”,跨越“腊子口”障碍、传递“红军情报”,体会“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长征精神;在美术课上,孩子们用画笔描绘哈达铺的红色场景,有的画“红军与老乡共饮一壶茶”,有的画“纪念馆前飘扬的红旗”,每一笔色彩都饱含对革命先辈的敬意;音乐课上,红歌《一九三五》的旋律响彻校园,“一九三五年那个秋天,一支红色的队伍来到古镇边……”孩子们用清脆的歌声,传唱着哈达铺的红色故事。
如今,在宕昌的校园里,红色教育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从课堂上的红色故事讲解,到纪念馆里的实地探访;从模拟长征的体验活动,到红歌传唱、红色绘画,哈达铺的红色资源正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将长征精神的种子播撒进心田。正如哈达铺镇中心小学的学生李雨桐在作文中写道:“我知道了哈达铺是红军的‘加油站’,以后我也要像红军叔叔一样,不怕困难、努力学习,做一个能为祖国贡献力量的人!”
红色基因代代传,长征精神润童心。宕昌县正以哈达铺的红色资源为载体,让红色课堂成为青少年成长的“精神养分”,让长征精神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陪伴他们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勇敢前行。
来源:陇南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