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公众号热心读者中的一员,我发现,在阅读公众号文章时,人们往往更偏爱一两千字到两三千字的文学作品。这类篇幅的文章,每篇阅读时间通常不超过10分钟,恰好适配日常的“碎片化时间”——无论是通勤路上的片刻闲暇、午间休息的短暂放松,还是傍晚饭后的悠然时光,都能轻松读
说说公众号文章的篇幅
作为公众号热心读者中的一员,我发现,在阅读公众号文章时,人们往往更偏爱一两千字到两三千字的文学作品。这类篇幅的文章,每篇阅读时间通常不超过10分钟,恰好适配日常的“碎片化时间”——无论是通勤路上的片刻闲暇、午间休息的短暂放松,还是傍晚饭后的悠然时光,都能轻松读完一整篇,既充分利用了时间的“边角料”,又能完整沉浸在文字营造的氛围里,不会因篇幅过长而产生阅读压力。
我曾经做过统计,从公众号的后台大数据分析来看,篇幅与阅读、转发数据的关联十分明显:一两千字的文章,阅读量和转发量均处于最高水平;3000字以上的文章,能完整读完的读者不到25%;5000字以上的文章,阅读者连10%都不到,转发量更是寥寥无几。这些数据直观地印证了,短篇幅文章更符合大众在公众号场景下的阅读偏好,也更利于内容的传播与分享。
当然,篇幅的灵活调整也需结合具体场景,比如征文作品就有其特殊要求。若是参与征文活动,严格按照征文规定的字数来创作,便是最好的安排——征文活动往往对字数有明确限制,这既是对评选公平性的保障,也是对内容精炼度的要求。倘若不顾要求,一味堆砌内容导致篇幅超出限制,即便文章质量优异,也可能因不符合规则而被排除在评奖范围之外,反而让前期的创作心血付诸东流。
3000字以内,虽然不算太长,但对于公众号文章而言已不算短。细数那些印在中学语文课本里的名家短文,篇幅大多精巧:朱自清的《背影》约1500字,寥寥数笔便勾勒出父爱的深沉;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仅800余字,将冬日济南的温晴写得鲜活动人;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节选入课本部分约2000字,字里行间满是对志愿军战士的崇敬。这些历经时光沉淀的佳作,无不是以精炼的篇幅传递深厚的情感与思想,可见好文章从不在长短,而在是否能精准击中人心。
从公众号的核心读者群体来看,中老年群体(尤其是退休人员)占比相当可观。对他们而言,阅读工具多是巴掌大小的手机,屏幕上的字体比米粒大、比绿豆粒小,若文章篇幅过长,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阅读,很容易导致眼睛疲劳;即便借助手机的朗读功能“听读”,3000字以内的篇幅也最为舒适,既能完整接收内容,又不会因时长过久产生倦怠,完全契合这一群体的阅读习惯与身体状态。
我并非否定万字长文的价值,而是文章篇幅必须适配阅读场景与目标人群。若是一本书,写几十万字都没有问题——什么时候有空了便读几页,内容不会跑、不会丢,也不必担心电子屏幕带来的视觉疲劳;若是网站平台,一般来说也不受篇幅限制,因为读者可以分段阅读,或者选择自己的时间,用较长的时间段去陆续阅读。但公众号依托手机阅读,场景本就零碎,若文章动辄几万字,即便写得再好,读者也很难一口气读完;视觉疲劳加上时间碎片化,大概率会让他们提前放弃,如此一来,作者字斟句酌的创作心血、编辑费心费力的排版与发表工作,岂不都白费了?这对创作者、编辑与读者而言,都是一种不必要的损耗。
既然文章是写给读者看的,就该始终把读者的感受放在首位。若是确实有长篇内容要表达,完全可以用更灵活的方式呈现:比如用“之一、之二、之三”的连载形式陆续刊登,让读者循序渐进地阅读;或是将长文的核心内容拆解成一个个有独立标题的短文,每篇控制在3000字以内,既保留内容的完整性,又降低阅读门槛,岂不是两全其美?
我曾有过深切的阅读体验:一篇优秀的短文,能让人自始至终读完而不觉得累,既能沉浸感受文字的文学魅力,又能与内容产生心灵共鸣,收获愉悦的阅读体验;可若是一篇长文,写得不好便只能读开头就放弃,即便写得精彩,读到一半被迫中断后,再想通过手机找回阅读进度时,要么忘了读到哪里,要么被新推送的文章吸引,最终只能忍痛割爱。对读者而言,这或许只是小小的遗憾,但对倾注心血的作者来说,无疑是更大的遗憾。
因此我想说,作为公众号作者,既要考虑自身的创作需求,更要兼顾读者的阅读需求。尤其对于以中老年群体为主要受众的公众号,从方便阅读、合理利用时间、提升文学体验的角度出发,文章还是短一点为好——1000字的千字文最为适宜,2000字左右也尚可,3000字作为上限,这个标准,或许能让文字的温度更好地传递,也让阅读成为一场轻松而愉悦的相遇。
注:本篇文章由作者语音录入,在AI工具辅助下完成全文创作。
来源:燕子科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