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紧急预警:今年西北太平洋“风王”已形成!中央气象台9月21日17时监测显示,第18号台风“桦加沙”已升级为超强台风级,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7级(60米/秒),相当于高铁全速前进的速度,七级风圈半径已扩展至340-480公里,成为今年以来西北太平洋最强台风。
紧急预警:今年西北太平洋“风王”已形成!中央气象台9月21日17时监测显示,第18号台风“桦加沙”已升级为超强台风级,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7级(60米/秒),相当于高铁全速前进的速度,七级风圈半径已扩展至340-480公里,成为今年以来西北太平洋最强台风。
目前台风正以每小时2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预计22日穿过巴士海峡,23日凌晨进入南海东北部海面,逐渐向广东中西部至海南岛东北部一带沿海靠近。气象部门指出,“桦加沙”存在“随时登陆、多次登陆”的可能性,较大可能于24日凌晨至下午以强台风或超强台风级(14-16级)在广东汕尾至海南文昌一带沿海登陆,但具体时间和地点仍有较大不确定性。
从强热带风暴到超强台风仅用36小时,“桦加沙”正以惊人速度刷新今年西北太平洋“风王”纪录。截至9月21日11时,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已达17级(60米/秒),巅峰强度可达17级(62米/秒),接近2024年台风“摩羯”的极端强度。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数据显示,其36小时内急剧增强至超强台风级的概率高达90.1%,这种爆发式增长源于秋台风特有的能量优势——秋季海水累积一夏热量,加上垂直风切变较小,为台风提供了“能量加速器”。
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向西偏北移动,“桦加沙”从进入南海到登陆仅需一天多时间,较常年台风平均准备周期缩短近一半。这意味着珠三角城市群的防风应急响应时间被严重压缩:原本72小时的隐患排查流程需在36小时内完成,港口船舶避风、高空作业停工等关键防御措施面临“与时间赛跑”的压力。气象部门特别提醒,其7级风圈半径已达东北方向480公里、西北方向480公里,外围环流提前12小时即可影响沿海地区。
最令人警惕的是其“随时登陆、多次登陆”的复杂路径——靠近广东沿海时离岸距离极近,可能在珠三角至粤西沿海反复进退,重现2018年台风“艾云尼”三次登陆的防御困境。当年“艾云尼”因路径摇摆,导致广东多地出现“退防又防”的被动局面,降雨持续超72小时,引发严重内涝。而“桦加沙”的风圈范围更广、强度更高,若出现两次登陆间隔,可能导致防御力量疲劳,次生灾害风险陡增。
气象专家解释,9月海温仍维持在28℃以上的高值,为“桦加沙”提供充足水汽和能量;同时,秋季冷空气南下与台风外围环流相互作用,将放大风雨影响范围5。目前“桦加沙”已具备“强度超强、移速迅猛、路径诡谲”三大致命特征,气象部门预计登陆时仍可能保持强台风或超强台风级强度,对航运、城市运行、农业生产的冲击将远超普通台风。
台风影响结束后,天气将呈现“先凉后热”的反转。25日起副热带高压重新掌控华南,气温从29℃左右回升至35℃以上,晴热天气回归,需注意台风后防疫与防暑的双重防护。
面对台风“桦加沙”的逼近,广东已全面启动“省-市-个人”三级防御体系,从政府部署到民间准备形成闭环防护网。以下是各地各部门及公众需重点关注的实用防御指南:
广东省气象局已发布紧急防御指令,要求南海中北部海域所有船只和人员立即回港避风,已回港船只须加固锚泊并落实24小时安全值守。截至9月21日18时53分,潮州、梅州、汕头等多地已发布台风白色预警,各地正全面排查低洼地带、地质灾害隐患点及城市排水系统,重点防御强降水可能引发的内涝、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气象部门将联合应急、交通等多部门实时共享数据,通过官方平台滚动更新预警信息。
作为台风影响核心区域,珠三角城市已启动针对性防御:
深圳:梧桐山风景区、大鹏半岛国家地质自然公园登山道等全部关闭,盐田金色海岸码头自9月19日起停航,深圳国际邮轮母港9月22-25日全线停航;机场联合空管部门动态调整航班,建议旅客出发前4小时查询最新航班状态。珠海:根据台风路径预测,下周可能采取停工、停业、停市、停课、停运“五停”措施,相关部门正提前制定人员转移方案。跨区域交通:琼州海峡将实施较长时间停航,海事部门提醒过往车辆提前通过“琼州海峡轮渡管家”小程序查询通航信息,避免滞留。普通市民需从“行”“居”两方面做好准备:
防台七件套必备清单
✅ 应急手电筒(备用电池)
✅ 3天用量饮用水(每人每天2L)
✅ 即食食品(压缩饼干、罐头等)
✅ 常用药品(感冒药、肠胃药、急救包)
✅ 防水雨具(高筒雨靴、密封性好的雨衣)
✅ 重要证件复印件(身份证、户口本等)
✅ 手机充电宝(确保满电,建议20000mAh以上)
出行提示:9月22-23日计划乘机、乘船的旅客,可通过航司官网或“航旅纵横”APP免费改签;台风影响期间避免前往海边、山区等区域,驾车遇积水路段(超过半个轮胎深度)切勿强行通过。船舶经营者需特别注意:已回港船只须远离码头前沿,渔排养殖人员务必全部撤离上岸。
气象部门强调,本次台风路径仍存在不确定性,公众可通过“广东天气”微信公众号、“国家应急广播”APP实时获取预警信息,社区居民可加入街道防汛群,以便及时接收转移通知。
面对即将到来的台风“桦加沙”,我们不妨将它与近年来影响我国的强台风“山竹”(2018年)、“摩羯”(2024年)进行横向对比,通过历史数据更清晰地认识其潜在影响。这种对比并非制造恐慌,而是为了让大家更科学地做好防护准备。
台风名称生成时间登陆强度(等级/风速)登陆地点与次数核心特点历史影响程度山竹2018年强台风级(14级,45米/秒)广东江门市台山沿海,1次登陆秋台风,致灾严重,后被除名近300万人受灾摩羯2024年超强台风级(17级,62米/秒、58米/秒)海南文昌、广东徐闻,2次登陆(共4次登陆现象)秋季最强台风,超强台风等级维持64小时,北部湾海面活动最强台风华南多地严重影响桦加沙2025年超强台风级(17级,62米/秒)路径待定(预计华南沿海)体型巨大,风雨影响范围广,海温条件更有利,后期有冷空气配合致灾风险直逼“山竹”
从数据来看,“桦加沙”的巅峰强度已达到超强台风级(17级,62米/秒),远超“山竹”登陆时的14级,与“摩羯”的巅峰强度相当。但“桦加沙”具有独特优势:所处海温更高,这为其强度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能量条件;同时体型巨大、云系覆盖范围广,结合后期可能出现的冷空气配合,风雨影响的广度和持续性值得高度警惕。
台风命名规则:西北太平洋的台风名称由14个成员国/地区各提供10个名字,形成包含140个名字的列表,按顺序循环用于台风命名。当某个台风造成重大灾害或人员伤亡,其名字将被永久“除名”,由原命名国重新提交新名字替换。例如2018年的“山竹”因重创华南地区被除名,现在我们不会再见到“台风山竹”这个名字了。
气象部门正密切监测“桦加沙”的动态,我们只需保持关注、沉着应对,就能安全度过台风季。记住:重视不恐慌,防护是关键。
● 吃穿用度提前囤:台风天外卖、快递可能“罢工”,建议提前备足3天口粮(方便面、罐头、面包等耐储食品),桶装水别少于2大桶,顺手给手机、充电宝充满电,避免断电断网失联。
● 应急工具箱配齐:手电、蜡烛、备用电池是“断电必备三件套”,记得检查家里的电气线路是否老化,准备一卷宽胶带——窗户玻璃贴“米”字纹能减少碎裂风险。
● 特殊人群早打算:家里有老人、病人的,常用药多备一周量;有宝宝的记得囤奶粉、纸尿裤,别等台风来了干着急。
行为禁忌● 室内“三不”要牢记:阳台花盆请“躺平”(放倒或搬进室内),晾衣架、空调外机支架等高空物品务必固定,别开窗“感受台风风力”——碎玻璃可比想象中危险。
● 室外“躲远点”清单:海边、海岛、山区是绝对禁区,广告牌、大树、电线杆、塔吊下别逗留,看到积水路段别当“追风少年”,哪怕水深只到脚踝,也可能暗藏深坑或漏电。
● 海上作业“快回港”:南海海域的渔船、货船务必提前回港,已靠岸的船只乖乖“待着别动”,别侥幸出海。
关键动作:紧盯预警!中央气象台、当地气象局的官方微博/公众号是“台风情报站”,橙色、红色预警一出,立刻取消所有外出计划。
● 涉水自救指南:开车遇积水,水深没过半个轮胎就别硬闯,万一熄火立刻弃车逃生;步行时远离下水道井盖,发现路面塌陷绕道走。
● 断电断水应对:冰箱别频繁开门,食物能多存1天;停水后优先用储备水,马桶水箱里的水可以冲厕所(记得提前盖好盖子防污染)。
● 避险地点选择:如果住危房或低洼地带,提前联系社区去避难所;在家时躲到没有窗户的房间,远离阳台和外墙,听到异响别好奇探头看。
台风天虽猛,但做好这三步,就能把风险降到最低!转发给家人朋友,一起平安“扛”过去~
特别提醒:台风来临前请再次检查家中门窗、水电安全,应急物资如手电筒、饮用水等需提前备齐。记得转发给家人朋友,一起做好防御准备,平安度过台风季!
来源:铃风8989